百年清华

杨振宁教授访问记

2004-06-08 |
杨振宁教授访问记

杨振宁教授访问记
作 者:郭达进 发布日期:2004-01-08


二000年十一月十七日,北美清华教育基金会在洛杉矶举办"迎接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筹款晚会"。杨振宁教授身为基金会董事,当天十分之忙,但他仍在开会之前,抽空让我在他旅馆住处单独采访了近三十分钟。以下为采访谈话大要。



提问:杨教授,您能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源起,它与清华大学的互动关系及发展前景,作一简短的介绍评论吗?


回复:"九十年代,清华王大中校长、梁尤能副校长深切感到,目前学术的发展,学科的渗透和互动至为重要。工科没有理科的支持,其强劲的发展不能持久;而理科的发展,尤其是实验,往往也需要工科的支援。回想在往年,清华的理学院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清华理学院的师资人员、图书、仪器设备都并入了北大。前几年到清华大学访问,王大中校长和梁尤能副校长找我谈,说要在清华建立高等研究中心,我说很好,愿意帮忙,义不容辞。他们说,要我当中心主任,我说,这有困难,因为除了本职之外,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也有任务。我只可以当名誉主任。后来周光召院长提名聂华桐教授当中心主任,很值得庆幸的是聂教授答应了。""我现在对高等研究中心所做的事主要是两项:一、在北美及香港筹款,已筹到约三百万美元基金,计划只动用基金的利息。希望会筹到更多的捐款。二、与聂华桐教授配合,物色一些四十至五十岁的优秀学者到清华当教授。"



提问: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与南开数学研究所的比较如何?


回复:"陈省身先生在十四、五年前开办南开数学所,它仅限于数学。清华高等研究中心集中在理科理论。"
提问:杨教授,培养理论研究型与技术开发型的人才,在数学与教学上的要求,似乎有两种各趋极端的看法。您认为,这两种看法如何统一?还是不求统一?


在向规范场理论的权威杨教授提问时,我一边提出丘成桐、Andrew Wiles等以及Ed Witten、Brian Green等这些数学和超对称理论高度抽象化的强劲趋势类例,一边送给杨教授一份改革数学教学的构想。他瞄了一眼,问我:"这一份文件出自何处?是摘录转述的吗?"看他问得认真,我抽出原件说,它刊载于上海交大通讯一九九二年一期第四页。杨教授就该构想的核心部份仔细地看了一遍,看到"而直到今天,工科理科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是构筑在人自己去算,这一要求上的;从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无不如此。将来全部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了,这套课就失去目的。所以理工科的数学课必须改革……"之后,他马上作出反应。


回复:"这位先生当然是很受尊敬的老前辈。但是说上述这些数学课全部都可以取代,我不同意。这些数学课继续要开。现在理工科都在大量地用计算机,没有一个系不注意应用计算机(还有些人提出Computerized Physics这一新学科的定名,虽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同)。计算机确实十分重要,它甚至能帮助提示一些问题。它可以启发,可以引导思索。但是计算机不能代替人,特别是问题的提出和整体构想,关键的还是人。"


他说到这儿时,我说,想请他阐明,比如多年前他与P.A.M.Dirac谈起爱因斯坦最伟大的贡献在于狭义相对论,是由于他破天荒首次提出时-空变换的对称性。像这样的思维,本质上不能为计算机所替代?……但见杨教授身子往后坐正,神情兴奋,描绘出灿烂的发展远景: " 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人-机互动(interactive),得通过键盘、屏幕,逐字逐句地打进去,实在很慢很慢。这成为高效使用计算机的'瓶颈'。" 这时杨教授的双手不再模拟键盘操作,他以右手指着自己的头:"一旦实现了人脑-计算机直接互动,打开了这瓶颈,那么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效率提高真正是不可思议。这样的前景,要求我们对思维的机理了解要大大地提高,对人脑内部的结构及脑电流的掌握要大大地增进。实现这样的远景,要多少时间呢?我说,一百年太长了,但是,二十年之内不会见到。"


提问:您屡次提到深深受惠于西南联大严谨的数理推演教学法,以及西方的来自物理现象的归纳法思维模式。您身兼两家之长,为什么像吴大猷、王竹溪、周培源等等在英美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回到中国后,会一改其思维模式,不再继续归纳法的研究呢?


回复:"你提的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过去没想过。现在我可以提出两个道理来回答:一、研究者年青时所学的方法,对他将来很有影响。所以,他教书时会自然地回复到他年青时期所采用的方法。二、你要知道,当时University of Chicago研究风气十分浓郁,几乎每天都不断地有新研究结果涌现。在这样的浓厚学术背景之下,受到大量涌现的新发现新结果的刺激,教师的思考方法,自然地就趋向归纳法。假定这些新的研究结果不再大批涌现,教师的思考方法,就会受到影响。这些优秀的教师,回到中国后,与新结果的刺激渐行渐远,当然就远离归纳法,而退守到公理公设的基础上。所以假如提出个问题:中国有许多有才干的人,为何研究成绩不及那些在外国的中国人?我说,在中国,消息不够灵通,就永远赶不上。"


我且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王竹溪先生在英国跟R. H. Fowler攻研统计力学。回国后,他继续做统计力学,但与具体的发展渐行渐远,就渐渐地坚守基本原理。例外是吴大猷先生在三九、四0年间写了一本书,总结了当时他自己及其他国际研究者的成果,他能继续处于分子光谱学的前沿,在那个领域,走在最前头。很了不起。


我看看时间已到,不得已提醒杨教授。他瞄了我的提问问卷一眼,说:"我们谈的问题才不过一小部份呢。这样吧,我会寄给你我的文集,你或许可以从中得出大部份我的回复。"我一再谢谢杨教授给我采访的机会,并赐我以文集,我陪着他,一道下楼去宴会厅。


摘自《北美清华》


附 件:


相关新闻

  • 052012.11

    简讯目录1~29期(文纪俊整理)

    筹备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情况汇报 欢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及情况简介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

  • 262024.01

    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京首映

    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纪录片全面还原了杨振宁的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我们希望通过纪录片揭示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个普通人的意义,也希望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能激励年轻一代。”制作团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据介绍,在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华诞前夕,传记纪录片项目在得到他本人首肯后启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发行都得到杨振宁的大力支持。杨振宁还帮助制作团队获得此前未公开的...

  • 272021.09

    寒春与杨振宁

    纽约挥手一别,半个世纪过去,寒春和杨振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得到不同的评价和荣誉……

  • 242021.09

    百岁杨振宁

    据新华社消息,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

  • 222017.02

    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考察杨振宁在1964年之前与国内的联络情况,对于理解那个时代滞留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是有益的。

  • 052021.10

    杨振宁百岁 有生常感国恩宏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杨振宁先生虽只有一面之缘,却所获良多。值此杨教授百岁生辰,聊缀数语,谨祝先生生日快乐,福寿康宁!

  • 072019.03

    《晨曦集》:从杨振宁的几幅照片谈起

    杨振宁母亲于88岁高龄做了一生唯一次的美国游。杨振宁特别陪她到此窗外照了此相片。窗内的办公室是他于1954年和1956年分别写一生最重要的两篇论文的地....

  • 182018.05

    象牙塔之外的杨振宁

    作为物理学家,从清华园到普林斯顿等等,杨振宁一生都在象牙塔中。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像一个象牙塔里的人。

  • 102009.04
  • 152021.10

    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信上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回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