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明仁:投身祖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

2004-04-17 |
王明仁:投身祖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

王明仁:投身祖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7

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考入清华大学建工系(毕业时为土木系)建筑结构专业的。入学前曾经在鞍山钢铁公司工作了8年,是鞍钢供我带薪读完5年大学的。
毕业回到鞍钢后,我谢绝了组织上安排,坚持要求到条件最艰苦、又最能了解鞍钢实际情况的鞍钢修建公司去工作。从最基层的见习铆工做起,一干就是12年。
我感到要改造中国钢铁工业,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走“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之路。这其中“改革”、“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是国企振兴的“软件”,而“技术改造”则是国企发展的“硬件”。只有“软件”、“硬件”都抓好,国企才能走出困境。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历史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鞍钢始建于1916年,是最大的国有企业,有17万职工(还有12万离退休人员)。解放后50年来,鞍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623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鞍钢投入的10.88倍。鞍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向国家提供钢材、提供人才: 在“一五”、“二五”期间,鞍钢的钢产量曾占全国钢产量的80%,鞍钢先后选派了12万优秀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支援了包钢、武钢、酒钢等钢厂的建设。可以说“凡有钢铁处,就有鞍钢人”。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鞍钢长期没有得到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鞍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996年底代表落后冶炼工艺的平炉钢,每年仍有520万吨以上,占鞍钢钢产量的57.8%,占全国平炉钢产量的48%,连铸比仅为32.9%。鞍钢必须改造。
1996年我被任命为鞍钢副经理,负责鞍钢的技术改造工作。5年来,我主持和参加了鞍钢“平炉改转炉”工程,我们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拆除了12座平炉,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进行计算机编程,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改建了6座100吨转炉,只花了52亿元就使鞍钢炼钢工艺实现了全转炉生产,并且配套了脱硫扒渣,LF\|VD炉和RH真空钢水处理工艺;接着我们用4年时间,改造了3台连铸机、新建了5台连铸机。这样,到2000年底,鞍钢基本实现全连铸生产。施工建设速度和质量、投资的控制,均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上述两项改造,可以使鞍钢每年降低生产成本15亿元。
鞍钢1780热连轧改造工程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是国家“九五”技改重点工程。我有幸担任1780工程的项目经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外方提出轧机基础打桩方案,我们经过详细周密的计算,认为可以采取整体砼基础,仅此一项就节约投资4000万元,并且缩短工期6个月,建成一个长近千米、深8-10米的18万立方米钢筋砼的轧线基础。一年以后观察证明,各项指标完全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1780工程取得了质量全优的好成绩。
1999年10月14日,1780热连轧只用31.5个月就实现了热负荷一次成功,创造了国内外同类轧机建设的新的世界记录(36个月),并且只用了不到43个亿的投资,比国家批准的项目投资(75.6亿)节省了30多个亿。投产后的1780热轧机组每年生产优质热轧板卷350万吨,投产3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其产品供应全国并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受到了江泽民主席、朱容基总理的表扬。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