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杭州老教师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用于教育事业,13年后终如愿

2017-11-21 | 陈丽莎 俞海峰 史洁 | 来源 《杭州日报》2017-11-16 |

教书育人一辈子,老教师立遗嘱捐献全部个人财产

等待13年,230万元遗赠终化为云南孩子的新校园

滇西南边陲,怒江东岸,一路颠簸之后,距离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城约28公里的何元乡莽王小学出现在眼前。

11月15日,莽王小学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在破旧的桌椅前上课。很快,他们的学校就要变样了——一笔230万元的捐赠将用于校舍的翻新和扩建,而这笔钱,来自一位已故的杭州老人周光华。

2004年去世前,周光华留下遗嘱,要把全部个人财产捐给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时隔13年,老人的遗愿终于达成,受捐学校也正式更名为“莽王光华小学”。

光华,这个名字和老人的遗愿一样,温暖人心。

周光华生前工作照

(周光华,1955-1960年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热力发电厂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工学院任教。——编者注)

教书育人一辈子,他也节俭了一辈子

周光华是一位电力系统的老师,曾任教于原山东工学院。1980年,他调入浙江省电力职工大学,担任热力教研室主任和学校锅炉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他曾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原浙江省电力职工大学副校长万易回忆:“当时学校非常缺乏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周老师专业理论非常扎实,又懂工程,熟悉生产一线情况,他来了以后,学校的动力专业马上就搞起来了。”周光华最大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实践,作为厂校联系的桥梁,他经常带青年教师、学生到发电厂搜集资料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大家记忆里,周光华总是拎着一只黑色手提包来上课,20多年不曾更换。直到包上的皮一块块裂开掉落,有同事看不过,就劝他换个包,可他自己无所谓:“这个还能用的。”去过周家的人,更会被他家里的布置震惊——除了书,没有一点像样的家具和家电——衣柜是用木板一块块拼接起来的,门上的裂缝清晰可见;沙发里的弹簧早就坏了,人一坐上去就会下陷;空调,没有,热水器,没装,他常年洗冷水澡。“就当锻炼身体了。”周光华总是笑着说。由于近亲属都在国外,平时周光华吃饭都是一个人随便对付一下。

生活上如此俭朴,周光华对待同事和学生却非常慷慨,碰到同事经济上有困难,他总会过问:“我反正一个人,生活上也没啥开销,你们如果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尽管问我借钱啊!”每年开学报到时,看到家里比较困难的新生,他会特别关注,时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一点帮助。

当周光华作出捐献全部个人财产的决定,同事和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不突然。而遗嘱执行团队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留下最多的实物就是书本,几乎没有其他什么值钱的东西。

莽王小学孩子们的笑脸

等了13年,备受尊重的遗嘱终得执行

2000年前后,周光华找到他的第一届学生、原嘉兴电厂总经理戚国水,说起了自己的身后事。他希望在去世后,由戚国水等人来办理他的后事并处理遗产。

2004年,周光华被确认身患重病。在病床上,他立下了遗嘱:过世后将自己的存款及房产变现所得全部捐赠,用于教育事业。遗嘱中,他给帮助过他的亲戚和同事都留了钱,虽然金额不大,他记得非常详细,并写下了对方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周光华去世后,戚国水等人遵照遗嘱,将钱一一送到了受遗赠人的手上。

捐赠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不易。由于周光华的至亲都在国外,房产处置便复杂了很多,遗嘱执行人之一的万易为此奔波多部门协调,可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周光华的遗愿只能被搁置。2015年,周光华生前的房产面临拆迁,可直接拿到拆迁安置款,这为遗嘱的继续执行带来了机会。

房产拆迁处置完后,遗嘱执行团队共拿到拆迁赔偿款、补偿金、过渡费、搬家费等共180多万元,再加上周光华生前存款,遗产总金额有230万元。钱到位了,遗嘱执行团队跟周老师唯一的女儿取得联系,转达了周老师的遗愿,并征求她的意见。女儿明确表示,遵照父亲的遗嘱执行,她一分钱也不要。

周光华的遗嘱里,并没有明确捐赠的具体对象和内容。遗嘱执行人通过九三学社上海市杨浦区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有关人员牵线,联系了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得知该乡教育资源匮乏、硬件设施陈旧,亟需资金改造。遗嘱执行团队去当地全面考察后,一致同意将周光华的230万元遗产捐给莽王小学。其中,150万元用于学校扩建,其余80万元设立“周光华教育基金”,用于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和教书育人楷模教师的奖励与业务培训。

大爱传递,振兴教育正是老人的遗愿

莽王小学进门泛黄的墙面上,“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莽王小学有14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423人,其中,寄宿生就有254人。由于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楼和宿舍楼已无法容纳更多学生学习和住宿。因为教室不够,学校在教学楼旁搭建了一排彩钢板房当临时教室,可这一“临时”,就是三四年时间。

“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

旧教室里,是斑驳的墙面、木制的课桌、长条的凳子。宿舍里,两个上下层的大通铺就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床板还是用不规则的木头拼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房间里还要住三四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铺位仅五六十厘米宽。

2016年,为改善办学条件,莽王小学在原校址旁新征土地22.6亩用于扩建,扩建工程一期教学楼项目估算总投资290万元。因资金存在一定缺口,新教学楼一直没有建起来。校方表示,周光华先生的捐助将对学校扩建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周光华教育基金”的设立,将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到学校,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真正实现细水长流。

捐赠仪式上,保山市副市长宋光兴说,施甸县地处偏远、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周光华先生捐赠230万元教育基金的善举功在当代、利泽千秋,“我们会管好、用好这笔资金,也会弘扬周光华老师的大爱精神,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传递好爱心接力棒。”

故世13年后,周光华的遗愿终于完成——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振兴一方教育略尽绵薄,这是老人留下最珍贵的遗产。

本文原题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最珍贵的遗产》


相关新闻

  • 262022.09

    “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纪念陈茹玉诞辰103周年

    陈茹玉(1919.9.24-2012.3.11),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假如人生用幸福来做评判,有所追求是幸福的,实现梦想亦是幸福的。对于我国著名的有机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茹玉而言,她称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陈茹玉在查阅资料动荡中开启化学之路陈茹玉是在动荡中开启化学之路的。1938年春夏之交,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和强烈求知欲的陈茹玉离开天津,孤身踏上了西南联大求学的旅途。陈茹...

  • 192021.11

    张宗亮:为云南水利事业,付出全部青春韶华

    在苍翠的青山峡谷间,一道雄伟的堤坝将澜沧江拦腰而分。百米开外,就能听到如雷的巨响,山林间蒸腾起的水汽像云雾般,从坝口势不可挡地喷薄而出。这是中国目前最高的土石坝——糯扎渡水电站。它261.5米的高度,即便放眼世界,也能位列前三。糯扎渡水电站总库容237.03亿立方米,约等于15个滇池的水量,是堆石坝领域具有国际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使中国的心墙堆石坝坝高建设高度提升了100米,达到了国际领先的300米级建设水平。...

  • 262021.02

    传授《爱的教育》——采访成志时期老教师游珏

    游珏老师出生于1919年9月,如今已经是95岁高龄的老人。她老人家是至今唯一健在的成志时期的老教师。游珏老师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全家回到北京。

  • 042021.01

    传承清华精神,奉献教育事业——淮安清华大学校友会活动纪实

    2020年12月19日,江苏省淮安清华大学校友会与当地校友创办的淮安市嘉洋国际学校共同迎来了喜气洋洋的一天,“来自总理家乡的问候”启动仪式暨“人生导师志愿者聘任仪式”在学校的六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仪式由1990届校友,淮安市嘉洋国际学校升学指导主任周文斌老师主持。嘉洋国际学校美方校长Mr. Ryan Grfifin致欢迎词,嘉洋国际学校校董,1988届校友苏红梅重点介绍了“来自总理家乡的问候”活动方案,并向大家展示了嘉洋学校办...

  • 052014.08
  • 222024.04

    【贺信】杭州校友会热烈祝贺母校建校113周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值此清华大学建校113周年之际,杭州清华大学校友会全体成员谨代表在杭校友,向母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祝福!回首过去,母校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始终发时代之先声、立变革之潮头,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可堪大任的杰出人才。遍览泱泱浩浩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处处可见清华学子的浴血拼搏、处处皆有清华...

  • 112020.08
  • 232024.04

    杭州校友会举办喜迎113周年校庆暨春季第二次登山活动

    4月21日,春季第二次暨喜迎校庆登山活动顺利举办,100余位杭州清华校友和亲友相聚西山森林公园,共赴春日之约、共庆母校华诞。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为这次登山活动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参与登山的既有七八十岁的老学长,也有四五岁的清华宝宝,有怀孕的宝妈,也有齐聚的家庭,有奋斗多年的企业家,也有刚来杭的新校友……大家早早地来到集合点,互相交流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登山伊始,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

  • 112018.04

    中国石化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武迟

    今年是武迟校友去世30周年,我们编发王君钰女士在2014年12月写的纪念文章,表达对武迟先生的崇敬。

  • 162008.05

    清华已与地震时身处灾区的师生全部取得直接联系未有伤亡

    【新闻中心讯】5月16日,清华大学已与在汶川地震中一度失去联系的电子系硕士生取得直接联系,确认其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