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2017“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王众托

2017-11-07 | 陈文雪 | 来源 《解放日报》2017年11月4日 |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顺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而生,已成为推动世界运转的无形之手。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事关国计民生。大至城市规划,远至未来政策布局,管理学人探索不停。

2005年9月发起成立的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是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宗旨是奖励中国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促进中国管理学人才的成长,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迄今,38位菁英获选,获得广泛认可。

2017“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17“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 王众托

“谈起我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啊,心情总是不很平静。”说到自己的故事,王众托,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2017年“复旦管理学终生成就奖”获奖人如此开场。

尽管已是89岁高龄,身形瘦削的王众托却并不显老态。1928年出生的他,幼时历经战火洗礼,在动荡中奔波求学,立下报国之志,如今已为中国工业建设工作60余年。

在大连理工大学度过的大半生中,他以开拓者的身姿不断迈进新的方向,不畏难,不畏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基础建设、决策分析与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元决策概念的开拓与理论体系建构、知识管理学科的创建与发展等诸多领域成绩斐然。

他的学生爱戴并尊敬他,潜移默化间传承着他的精神。而他也仍在努力,试作一片红霞,映照更多人。

1939年,11岁的王众托跟随家人避难至陕西汉中,于一次日军轰炸中,与死亡擦肩而过。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王众托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与一群同样怀抱着家国情怀的同辈人相伴,度过了解放前后紧张而有所期待的4年。期间,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曾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他,至今不忘当时心情:“那个时候非常兴奋,觉得中国人总算是站起来了。我们将可以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我呢,也要为中国的工业建设出一份力。”

1978年,大连工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同时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主要奠基人的王众托担任第一任所长。这是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自动化再往前走有两个方向,向广度发展,就应该做系统工程。光盯着技术不行,光盯着手段也不行,必须考虑到整体,考虑到它的效果。”上世纪70年代,尚在自动控制领域耕耘的王众托于实践中发现,仅仅着眼于技术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实在的具体问题,社会、经济、个体行为及组织管理等因素无不以其方式从中影响,谋求总体性的综合考虑大有必要,而这恰恰需要系统工程的思想。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众托一行着手制定培养内容与方向、统筹招生问题、评选合格导师、确定学位颁发方法……在教育部响应了他们建立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议后,转至系统工程的他们可谓“白手起家”。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曾经的艰辛难为外人道。然而数年后的努力成果,也同样令之欣慰。

“有时我会想起我的父亲。当年修铁路也是这样,这段铁路修好了,这个地方经济繁荣了,他们却不能在这儿待,他们又要往前头去。”从电工、电子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乃至管理学下的诸领域,事实上,自1951年清华毕业赴大连工学院工作后,王众托的学术生涯转折,还有多处。在他看来,纵然60余年间不断变动——曾埋首于自动化著作的翻译,也醉心过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有一脉轨迹却始终清晰:“我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集中在中国工业化的几个前沿。”随着中国工业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国家需要不断更迭,而他也一次次选择站到技术前沿,迎难而上。上世纪80年代,深信系统工程作为应用学科,需密切联系我国实际的王众托,曾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团队下工厂、下乡镇,完成了一系列受到各方肯定与嘉奖的项目。

在王众托参与的网络计划应用项目中,借助系统管理的科学方法,兼顾现场老工人的经验,他与他的团队将传统的网络计划方法进行改良,优化了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的资源调度问题,并把一种新的决策关键路线法及其计算机程序应用到项目进行时需要临时修改决策的施工和检修工作中,最终令这一项目的工期大大缩短,出乎海外业主的预料。

针对炼油企业的生产计划、产品结构及加工方案编制,其团队亦创造性地提出过一种以虚拟装置为基础的建模思想和方法,与基于知识工程的决策意向分析以及多目标优化相结合的软件系统。该项成果可以提高原油加工的效益,曾经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推广而广泛传播,配合各炼厂的再开发和有力推动,为炼油系统创造了极大价值。

“什么叫‘元决策’?‘元决策’就是对决策进行的决策,或者说,对决策做一个顶层设计。”作为王众托的重要学术贡献之一,“元决策”概念的提出,离不开他躬亲现场所获的经验。在决策分析研究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王众托发现,人们常常把决策的失败归咎于客观环境,从而忽视了决策顶层设计与安排的匮乏。由此,他结合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则与方法,并将之应用于一些决策支持系统中,而“元决策”概念也成为了东方系统方法论中的一个新发展。

1935年出生的全国道德模范邵春亮现已82岁高龄。谈及他的老师王众托,这位同为师者的耄耋老人依旧恭敬地叫着“先生”。他说,“先生永远是我的先生,我在先生面前永远是学生。”即便过去61年,“我仍然有向先生学习的空间。”

在王众托的众多学生中,像邵春亮一样,自己站上讲台后,仍愿意凝聚在王众托身边者,不止一二。

而对王众托来说,为学生开拓视野,不过是在贯彻他所理解的教学“三境界”:在从教多年的他看来,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将概念讲清楚,“不能含糊”; 二是传授方法,授人以渔,教人知其所以然; 三便是点拨方向,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摆脱窠臼,获得学术前瞻性。

虽然不再招收学生或固定授课,王众托的身影却仍出现在大工校园中的各个角落。生活规律的他,依旧会在早晨七、八点爬上楼梯,来到因堆放着各类书籍而稍显杂乱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尽其所能帮助后辈找到方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