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伉俪 风雨相守——吴添祖学长与韩怀芬学长的故事

2017-01-03 | 陈小鸿 王益民 吴华芳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首传唱已久的歌曲,唱的是无数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如果这份爱情萌发于菁菁校园,从红颜青丝到鹤发童颜,从孑然一身到子孙绕膝,两个人相依相守走完人生旅程,则更是弥足珍贵。在浙江的清华校友中,就有这样一对老夫妻,他们就是吴添祖学长和韩怀芬学长。

3月末的一天,夜色降临,春雨绵绵,为早春的杭城增添了几分凉意。细柔的雨丝落在身上,飘入耳中,如轻声诉说着一些故事。我们来到位于平海路的一处公寓,拜访韩怀芬学长,听她娓娓道来。

十四载清华岁月,缘定一生

吴添祖和韩怀芬,两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吴添祖1956年从杭州高级中学毕业,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三年后,适逢工程化学系成立,吴添祖因为品学兼优,被调往工化系师资班,纳入清华教师培养队伍。尽管当时对新的专业比较陌生,他并没有抱怨,而是努力适应,积极钻研,很快成长为教研室的骨干。1962年,吴添祖以优秀毕业生从化工系毕业,在这之前他已经开始给留学生上课,毕业半年之后则正式走上三尺讲台,为七个班的学生上大课。其中,就有自己未来相守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韩怀芬。回想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韩怀芬1959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学专业,1965年毕业。两个年轻人因清华而走到一起,相互倾慕,惺惺相惜,结为伉俪。

“你看,这是我们当时照的结婚照。” 韩怀芬指着书架上的一张照片说道。谈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她仍历历在目,“我们结婚那时候,跟现在没法比,住在学校的一个单间宿舍。要说家具,就是一张床和一张学校里常见那种8人坐的大桌子。”

黑白色的照片中,年轻的吴添祖和韩怀芬并肩而立,目光清澈如水,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前方,憧憬着未来的平静生活。

也正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毕业以后,吴添祖继续留在清华任教,韩怀芬则进入化工部直属的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工作。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两人潜心科研,却也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韩怀芬回忆道,添祖学长那时候一心扑在科研和教学上。有一次生病高烧到40度,被医生勒令住院,添祖学长还边住院边做研究,被医生打电话到院长那儿告状,说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住院还搞科研,见不着人影。

好景不长,随着工宣队进驻清华大学,学校也一度成为风波的中心。时逢国务院直属科研机关整体搬迁至三线地区,两人考虑之下,果断决定调出北京,前往湖南岳阳的生产一线。

埋头三湘生产一线,创业惟艰

两人于1970年离开了年幼的孩子前往湖南岳阳开始全新的人生旅途。那个艰苦的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下,一群年轻人离开了年幼的孩子,在以农民粮仓为集体宿舍,深夜与老鼠相伴入眠的艰苦环境下,他们硬是在岳阳一无所有的深山沟里从零开始,建设成了我国当时非常关键的化工企业“三纶两酯”工厂。添祖学长在中国石化巴陵石化总公司(原总后2348工程指挥部),从基层任职直至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而韩怀芬学长则长期担任生产车间主任,夫妻二人夫唱妇随,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说起在湖南工作的这段经历,韩怀芬学长给我们讲了一段小故事。那是在腈纶生产线的筹备阶段,吴添祖学长负责纺丝车间的生产准备,另一位同事则负责单体部分的生产准备。有一次,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单体部分的负责同志对领导所提的问题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反而是吴老师对整体业务数据都熟稔于胸,说的头头是道,这就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这位领导又点名让吴添祖和自己一起出差,进一步考察他,认定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此,吴添祖学长的才华被领导所器重,很快从生产筹备组调往设计院,进而升任为总工程师、常务副院长,负责水、电气、工艺和土建等综合业务。用吴老师自己的话说,此前他从没有搞过设计,一下子上来做总工程师,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得益于在清华期间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学习适应能力比较快,很快就胜任了新的工作岗位,拥有比较高的威望。这正是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回归校园做教师,不忘初心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蓝图徐徐展开,科学教育战线也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添祖学长和怀芬学长也是这时候开始萌生了回到学校教书的念头。

这意味着,过去多年的辛苦积累将一切归零,夫妻两人又要面对重新开始的境地。为什么要放弃副院长、总工程师的大好前程,选择回到三尺讲台呢?韩怀芬说,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源于心中对于教书这份事业的热爱。

“我们的最初就做老师、搞科研,所以心里总想着有机会还是希望干回老本行吧。”怀芬学长说的朴实。

1982年,44岁的吴添祖和41岁的韩怀芬怀着一颗教书育人的赤子之心,跨越大半个中国,回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开始新的生活。

初入学院,负责人事的同志郑重地告诉吴添祖,“虽然你在岳阳是总工程师,但是到了这里,职务都没有了,还是要从最基层的老师开始干起,你有这个思想准备吧。”

“我来就是为了当老师的。要是让我当官,我还不乐意呢!”吴学长毫不在意地回答。

不过,话虽如此,改革开放之初正值各行业百废待兴,各地学校也是求贤若渴,工学院领导对于吴添祖和韩怀芬这对既有扎实学术背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又怎肯轻易“埋没”。入职工学院后,怀芬学长在化工系任教,后并入环境工程学院,任环境工程系系主任,从事环保科研直至退休,著有《环保概论》一书及诸多科研成果,对环保学科教育做出了贡献。添祖学长则进入工业管理系半年之后,被提任为系主任,开始了他又一次的跨界转型。

工业管理在当时是新兴的专业,如何办出浙江工学院自己的特色呢?吴添祖发现国内很多大学仍然在研究大企业,国家也鼓励研究大企业,大企业的资料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这些都不符合浙江的实际。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各地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欣欣向荣,发展势头向好。因此,他认定,浙江经济的支撑点是小企业,小企业的发展、成长才是浙江未来的希望。虽然研究起来有难度,但对浙江的发展很有意义。于是,他选定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刚开始搞科研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情况,局面很不容易打开。韩怀芬学长回忆道,当时添祖学长去省科委拿课题都拿不到,磨了几次下来人家终于松口,说先给个小课题你们先做做看。就这样,从小课题到大课题,凭着一股对科研的投入劲儿,添祖学长逐渐取得了科研领域的成果,赢得了同行和上级领导的信任。

二十多年来,浙江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吴添祖学长在中小企业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组建了浙江中小企业研究所。该研究所在八九十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国中小企业》、《乡镇出口产品结构转换》等七部专著。由他担任主编的《技术经济》一书,也已经列入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统编教材,获得2001年浙江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而他本人,也获得了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被聘为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杭州、嘉兴、丽水等地市政府的经济建设咨询委员。

1987年,吴添祖学长开始出任浙江工学院副院长,之后任常务副院长,开始了教育管理的探索。1993年,浙江工学院升格为浙江工业大学。两年后,吴添祖学长主持学校工作。1996年,他正式出任浙江工业大学的校长。他从抓学科建设入手,着力构建学术交流活跃、行政交流畅通的学校组织架构,明确提出“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方向、人人有学科归宿”的学科建设思路,大力推行学位点、研究所、学科性公司三位一体建学科。在他的领导下,教学与科研并举在学校渐成风气,老师们以任务带学科,纵向做国家课题,横向搞企业课题,人人忙于学科建设,教师面貌为之一新,浙工大一跃成为浙江省属高校的领头羊。

添祖学长最后的日子

退休以后的添祖学长并没有闲下来,仍积极为母校、为教学、为科研而不断奔忙。1999年,他牵头创建了西湖中小企业国际会议,并一直担任该会议的组委会主席。这个会议的目的,是邀请国内外技术经济领域的专家共聚一堂,论道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但是筹办初期,经费、人员不足等问题一度困扰活动的主办方,以至于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添祖学长认为这个活动办下去一定是有意义的,凭着他坚定的意志力,多方筹措和协调,终于一一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如今,西湖中小企业国际会议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已经成为了杭州西湖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2006年,他担任了连续两届清华浙江校友会会长,为浙江清华人这个共同的家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由于早年科研接触化工药品较多和长期的高负荷工作,添祖学长2012年不幸罹患淋巴癌,八个月以后因病去世。生病期间,他在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时,依然坚持在酒店为怀芬学长过生日。说到这里,韩老师声音有些哽咽了。

回顾吴添祖学长的一生,他年幼丧母,家境贫寒,家姐辍学养家,支持其接受教育,两人感情亲密。从小顽童到大校长,他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也为家人、学生和事业付出了全部的爱与关怀。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老专家,他不计名利,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一生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在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难,他总是说:困难就像是前进路途中的一块石头,它在你面前挡住道路显得很大,一旦你绕过它并且继续往前走,等你走远了,再回头看,原来那块大石头就会变得很小。

这就是老一辈的清华学人,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生动诠释,也是一代代清华人为国为家不懈奋斗、薪火相传的精神遗产。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为免打扰老人休息,我们起身告辞。离开韩老师家时,天空中仍飘着零星雨丝。走在斜风细雨之中,我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对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清华伉俪,不正是那无畏风雨、笃定从容的赶路人么?

原载《清华大学杭州暨浙江校友会2015年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