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坚韧 执著 爱心——缅怀杨绛先生

2016-05-27 | 贺美英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16年5月27日 |

5月25日,杨绛先生安详、平静地走了,105岁!民间称为“喜寿”“仙逝”。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校友,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年轻的学生们、好读书的孩子们,失去了一位倾心关怀的人生导师。我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师和朋友,留下永远的思念!

2001年9月7日时任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的贺美英向杨绛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我和杨先生交往是在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时候。2001年学校90周年校庆前夕,杨先生通过吴学昭老师,找到学校的老书记李传信同志,说杨先生想设一个奖学金。那时我是学校党委书记,还兼任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因此传信同志就找我一起去,与杨先生见面商谈。杨先生说,在钱钟书先生病重时,她们一家三口人商量,把今后的稿费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资助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奖学金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而叫“好读书”奖学金。因为她们一生都爱好读书,最爱清华图书馆。当时决定把她和钱先生当年的稿费72万元及以后他们所有作品的报酬,全捐到“好读书”奖学金基金。那一年,杨先生已90岁高龄,身体瘦小,但头脑非常清楚,言语间充满智者的风采。很快我们签了协议,第二年就发了奖学金,到今年已积累奖学金基金达到2434万元,获奖受益学生已达到614人。

清华大学校党委原书记、基金会原理事长贺美英看望杨绛先生。

从那以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开始和杨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这十几年来,随着接触增多,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在这十多年的密切交往中,杨绛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三方面:

第一是她的坚韧。杨绛先生身上蕴藏着一股很强的力量。从1994年开始,与杨先生几十年来相依为命的钱钟书先生生病住院。从此,她几乎每天奔波于北京医院和家之间;1996年,他们“最好的杰作”钱瑗也因病住进北京西郊的一家医院,杨先生又每天两头跑,既要照顾自己的丈夫,又要关心女儿。对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是多么不容易。不幸的是,1997年春,钱瑗先于年迈的父母而去;1998年岁末,钱先生又魂归道山。两位亲人的相继离去,使杨先生受到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把对丈夫和女儿的爱,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仍然顽强地坚持工作,继续从事钱先生未竟的学术事业。这种坚忍和毅力,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努力学习的。

第二是她的执著。杨先生为人坦荡、正直,非常平易近人,从无名人架子,但为人处世又很有自己的原则。上世纪80年代,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拍成电视剧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影视界人士纷纷前来商谈,希望能把他们二位的其他作品也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对此,钱先生和杨先生一概谢绝。他们不愿做任何炒作,是真正的“素心人”,丝毫没有沾染社会上种种浮躁之气,从不刻意迎合世俗的潮流。直到现在,钱先生和杨先生被改编成影视的作品,只有这一部。2013年,有人公开拍卖钱钟书先生的信札,杨绛先生坚决反对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反对利用个人之间的信任去进行商业炒作。为此,她以102岁高龄,亲自出面诉诸法律。她说这绝不是金钱或个人利益得失的问题,而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捍卫人的隐私权、捍卫法律的权威。他们不慕虚名也不为金钱,只是献身于文学和学术事业,始终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毕生都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对学术和文学事业执著不已。她讲过,“文化大革命”时,他们受到冲击被迫离开中科院的住所时,舍弃了几乎全部家当,只带了两麻袋读书笔记出来。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与众不同,这是他几十年读书的中外文研究心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钱先生将其视若珍宝。钱先生逝世后,杨绛先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分别整理出来。而后,杨先生又开始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事业,她先后出版了《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和《裴多》等新作。她在百岁高龄之际,还如此地执著于事业,实在令人敬佩。

第三是杨先生的爱心。她爱家人,爱事业,爱国家,爱母校。她生性低调,从来不张扬,从不说大话,而是把所有爱心都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杨先生关爱家人,爱钟书,爱女儿。她是一个有名的才女,更是一个真正的贤妻良母。钱先生不幸逝世后,她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继续努力,最先想到的不是去写自己的东西,而是要完成钱先生的遗志,要把钱先生留下的学术成果贡献给世人。这其中,蕴含的是她对丈夫的深爱。杨先生热爱文学事业,她全副身心地献身于文学,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杨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始终兢兢业业,为祖国贡献着她的才情和心血。杨先生热爱青年,热爱母校。她慷慨捐资助学,资助青年学子勤奋学习,报效国家,希望青年为国家好好做一些事情。记得在“好读书”奖学金的捐赠仪式上,杨先生深情地说:“这里我要提一提母校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好像对校训并没有很在意。现在我越老,越觉得母校的校训深有意义。‘自强不息’,是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求知识、学本领,这是个起点。‘厚德载物’是个道德的标志。我们求知识、学本领,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牢记在心的。如果只做到上半句,我们的努力就失去价值;而没有下半句,恐怕就达不到我们追求的道德标准。‘自强不息’是‘起’,‘厚德载物’是‘止’。八个字很完美。这个校训,恰好也就是‘好读书’奖学金对于得奖学生的期望。”杨先生对青年殷殷期许,深情可感;而清华学子们也以实际的努力,向母校和社会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杨先生是一个极富有爱心的人,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从对家庭之爱、对母校之爱,到对事业之爱、对祖国之爱,始终充满在她顽强的生命之中。她能让每一个接触过她的人都感受到温暖。

而今,杨先生走了。热心向学的学子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导师,我也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师和朋友。我们永远怀念杨绛先生!


相关新闻

  • 112020.08
  • 262021.03
  • 112011.02
  • 092010.06
  • 122023.12

    纯粹而坚韧的学人——回忆我的老师万绳楠先生

    万绳楠(1923年—1996年),江西南昌人,中国历史学家,专注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1942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

  • 052008.03

    李良骐:淡泊名利 坚韧执着

    ——避暑之都百岁气象老人李良骐获“亚太国际气象生态研究贡献奖”春节即将来到之际,亚太环境保护协会总干事、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副会长、历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首席公信官乔惠民一行三人,专程由香港前往避暑之都贵阳,看望卧病在床的著名气象学家、百岁老人李良骐先生,恭贺老人百岁寿诞,并代表协会向李良骐先生颁发——“亚太国际气象生态研究贡献奖”,以彰显李良骐先生毕生为气象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李良骐先...

  • 072009.04
  • 022021.11

    执著的学者,有趣的老人——萧涤非

    生活稳定后,萧涤非先生就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杜甫研究当中,他幼时的艰苦经历,和八年抗战中战火岁月,让他与同样经历了八年动乱(安史之乱)的杜甫更加接近,也产生了共鸣,“父亲对学问研究非常认真,特使是对杜甫研究,认真到不要命的程度,以至于到去世前还有很多文章没有发表”,萧光乾现在正致力于父亲遗作的整理。“萧涤非先生比我大27岁,是我的父辈;加之他是古典文学教授,我一进校就把他看成‘老夫子’”,萧涤非的学...

  • 162007.07
  • 1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