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石油勘探奠基人翁文波

2014-11-21 |

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奠基人翁文波,胸怀报国宏志,把智慧和学识挥洒在祖国的山川大地。

  翁文波(1912-1994年)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在我国说起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必然讲到石油地质勘探;讲到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手段,就会涉及地球物理技术;而地球物理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又和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紧密相连。

  首开地球物理勘探课程

  1912年,翁文波出生于浙江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36年初,24岁的翁文波又远赴英国的伦敦帝国学院攻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他想学习经世致用的科学来报效自己的祖国,用实业救国。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翁文波从报纸、广播中得知祖国的热土遭受着日寇铁蹄的践踏,四亿同胞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血淋淋的事实深深地刺痛了这位27岁中国青年的心,翁文波恨不得将一腔热血奉献给贫弱的祖国。1939年冬,翁文波获得伦敦帝国学院地球物理博士学位。他婉言拒绝了老师的挽留和开出的优厚待遇,以“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情,急切地起程回国。

  翁文波只身携带着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研制的零长式重力仪,一路辗转,沿途丢弃了行李、衣物等许多生活用品,可是这台重力探测仪一直带在身边。他认为,这是为国家效力最有用的东西啊!回国后,他立即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在我国第一次开设了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为中国培养自己的石油勘探工程技术人员。

  中国的测井之父

  中国的地球物理技术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四起,各国的能源问题非常突出,中国更是异常紧张。过去,中国用燃料都靠进口。1937年南京沦陷后,国民党政府迁到武汉,沿海港口相继失守,石油来源断绝,大后方严重缺油,曾经有“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加紧寻找石油资源。当时在国内能生产石油的地方,只有延长和玉门,玉门油矿的产量稍微高一些。但距离2500多公里远的陪都重庆来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国民政府四川石油勘探处在四川巴县石油沟打了一口探井——巴1井,期望能有大的发现,以解大后方的缺油之急。

  翁文波在中央大学授课之余常去巴1井。他一边利用实验室的废旧零件,自制仪器,到四川石油沟的巴1井进行试验性电阻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他首先采用1M电位电极系成功地测出了电阻率曲线。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电测技术测井。翁文波开创了这一学科在我国应用的先河,被我国石油地球物理界称为“中国的测井之父”。

  组建我国第一支重力队

  1940年,我国玉门油矿传出喜讯,经过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石油地质工作者一年多的努力勘探,终于在老君庙发现了主力油层,当时称为L油层和M油层。

  19415月,远在重庆中央大学的翁文波闻讯后兴奋得失眠了。玉门发现了主力油层,抗战最迫切需要的燃料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了。翁文波决定离开山城重庆,奔赴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施展他的报国宏图。他毅然辞去教授职务,给远在上海的未婚妻写了一封信,带着助教赵仁寿和他们业余时间自制的重力仪、罗盘磁变仪、测井仪等仪器,闯进了“千石万啧皆百草”的玉门油矿,开始了寻找石油的生涯。

  到玉门油矿后,翁文波担任地质室副主任,孙健初是地质室主任,严爽是矿长。他首先提出了用地球物理方法加强地质勘探,并立即对几口油井进行电测,将取得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同年7月写出了《甘肃油矿物理探矿报告》,应用物探技术指导钻井。油矿筹备处根据翁文波得出的电测资料,将第三口井由94米加深到145.21米,使原油日产量由10吨提高到13吨以上。1942年他又根据许多测井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各井地层皆可互相联络”,命名14号井102米以下的油层为“干油泉砂系”,438米以下层系为“妖魔山砂系”。

  194510月,翁文波在玉门组建了我国第一支重磁电测量队,并兼任队长。他带领20多名队员,沿河西走廊在东起张掖、高台、酒泉,西至玉门、安西、敦煌等广大地区进行重磁力普查勘探;深入祁连山(600720)和北山做区域剖面,并沿线观察地质露头。19463月,他们完成了《甘肃走廊西部重力测量提要》报告,绘制了河西走廊十万分之一的地质、重力综合图20余幅。

  19466月,中国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翁文波赴任勘探室主任。他前后又组建了两个重磁力队,历时两年,对台湾岛3.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第一次重力勘探和测量。

  保护我国第一台进口地震仪

  194811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将石油公司一分为二,在台北设立办事处,要把一部分技术骨干转移出去。一天,翁文波突然接到三封匿名信,内容大都相同:一是让他别去台湾,许多知识分子在看着他的去留;二是请他保护好进口的地震勘探仪器……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即将渡江作战,蒋家王朝已岌岌可危。

  翁文波热爱自己开拓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寄希望于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浴血奋战的中国共产党。他凭着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直觉和判断,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他把重要的资料和一些仪表藏在掏空的夹壁墙中;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国民党军队把守的层层防线,把最宝贵的进口地震仪主体部分,藏到了中央银行的金库里;他自己也躲了起来,等待着新中国的诞生。

  隆隆的解放炮声隐约可闻。一支国民党马队来到设在上海枫林桥的石油公司勘探室,为首的问看门人:“翁文波在不在?”他们是要将翁文波带去台湾。看门的工人说:“不在。”他们问:“他去哪里了?”工人答:“不知道。”人心向背,昭然若揭。他们一行人在勘探室里乱搜一通,什么也没有得到,没趣地走了。

  1949528日,上海解放了。翁文波把保存完好的进口地震仪及资料,作为对新中国成立的一份厚礼,交给了接管中国石油公司的军代表。1950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支地震勘探队,用上了这台进口地震仪。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叶青)

转自《中国石油石化》201205

相关新闻

  • 062016.04

    翁文波和他的“男子汉事业”

    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为中国寻找大油田打开了大门。

  • 162015.01

    中国纺织工程学科奠基人张文庚

    该视频是2014年10月10日,清华校友总会一行赴上海拜访中国纺织工程学科奠基人张文赓教授的专访。 张文赓,1923年4月23日生于江苏川沙人,19....

  • 262018.06

    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翁文灏和他的时代

    翁文灏这个名字,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经代表了一个学术的高峰,在中国地质学,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 032021.11

    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获命名小行星——“邹承鲁星”

    浩瀚太空再新添一位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星辰——国际编号为3258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以表彰和纪念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率先实现胰岛素人工合成做出重要贡献的邹承鲁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1月2日在北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邹承鲁星”命名仪式,中科院副院长周琪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

  • 112018.10

    悼念桥梁技术专家、中国铁路栓焊钢梁的奠基人之一潘际炎先生

    我们以悲痛的心情获知桥梁技术专家、中国铁路栓焊钢梁的奠基人之一,潘际炎先生于今晨离世,享年94岁。

  • 242020.12

    当代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中国工业地理学奠基人李文彦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地理学会方面获悉:2020年12月12日20时15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中国工业地理学奠基人、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京去世,享年92岁。中国地理学会方面介绍:李文彦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学术秘书和综合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副所长和经济地理部主任。他是一位信念坚定、严于律...

  • 282024.02

    傅鹰:新中国胶体科学主要奠基人

    傅鹰(1902.1.19—1979.9.7),祖籍福建,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191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22—1928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获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1944年底再度赴美,任密歇根大学研究员。在美国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回击英舰挑衅的消息后,毅然于1950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

  • 122022.04

    中国现代电子学奠基人任之恭

    任之恭(1906-1995),山西省沁源县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

  • 302022.06

    中国水文地质学科的奠基人——王大纯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52023.06

    为山河号脉的“大先生”——追记中国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冯增昭

    2022年7月16日,一位96岁的老教授站在讲台上,铿锵有力地介绍起一个崭新的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古地理学会。聆听他演讲的地质学专家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的15个国家。为了推动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这位老教授奋斗了十年,念想了一生。2023年1月5日,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他,驾鹤西行。他就是为地质事业和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国际古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