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宰均――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2014-10-11 |

  陈宰均,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我国农业院校中首次创设动物营养实验室,进行营养科学研究。翻译世界畜牧名著《饲料与饲养》,传播畜牧先进科学,是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他针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研究,对平衡膳食营养(蛋白质氨基酸)作出重要贡献。

  陈宰均,字孺平,1897年3月17日生于浙江杭州临平镇。1912年入杭州安定中学,二年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于1916年毕业,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毕业后,得官费留美。他认为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农业反落人后,改良农业实为图强当务之急,故留学美国时,毅然入伊利诺大学专攻畜牧。192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复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研究营养化学及家畜饲养学,二年获科学硕士学位。

  陈宰均在美国学习期间,特别关注祖国农业生产的改革,曾撰写《中国农业革命论》发表于《东方杂志》上。他于研究之余,在美国纽约州农场兼职,略有积蓄。鉴于化学工业对国计民生极为重要,1923年又由美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从师生物化学名家阿布德海丹(Abderhalden)教授学习。1924年归国,任青岛农林局畜牧组主任技师,于青岛李村农事试验场兴建种猪舍和种禽舍,进行科学试验,推广良种,造福于民,牧场规模与设施为当时全国之冠。他以山东本地猪种为主进行饲养试验,表明山东地方猪种晚熟,即使多食甘薯藤等青粗饲料,亦能生长,而早熟的巴克夏猪则难以生长。因此,早熟的猪种,需用浓厚饲料,而晚熟猪种,则能利用青粗饲料。此后,因经费困难,难以继续,1926年去保定,任河北大学教授。

  当时,河大校务正待建设,举凡课程的设置,农场的规划,皆须他谋划;同时北京农业大学亦敦请任教。2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教育经费毫无保障,教授薪俸积欠甚多,而他奔走京汉道上,不以为苦。不久,直奉战起,时局混乱,他南下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数月后,战事停止。1926年秋,他应北京农业大学①与河北大学电促,重返北京任教。课余时,发表文章于《东方杂志》与《甲寅杂志》,倡导国人重视农业生产与教育之改革,主张中国农业既要农化,也要工化,盛赞苏俄土地国有化,以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曾撰文《农化解》,载章士钊先生(当时章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主办的《甲寅杂志》,引起各方重视。他曾一度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党团执行委员。1927年国共分裂后,他退出国民党,致力于教育事业。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河北农学院和北平大学农学院等院校教授,以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任教时间最久。他除教课外,翻译了亨利?莫礼逊著《饲料与饲养》世界畜牧名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部畜牧名著,它对我国畜牧科技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9年春,陈宰均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主持成立了动物营养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动物营养科学的研究,着重于蛋白质的品质及维生素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宰均性格敦厚,胸怀磊落,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不仅同事喜欢与他交往,而且青年学生也都乐于接近他。他授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重视实习,力求学生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有系统的了解;他对工作勇于负责,克贯始终;他对教学,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我国营养学家,陈朝玉、罗登义等人皆是在他亲自培养下成才的。他素患胃疾,青年时代体质颇强,后因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加以教学辛劳,大损健康。1934年2月父伯庸病故,奔丧南下,以悲哀过度,宿疾突发,北上后又因竭力补课,病情加重。同年8月15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年仅37岁。

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陈宰均在美国留学,每月领取官费美金70元,自用甚俭,又兼职于某农场,故于康奈尔大学毕业时,尚有积蓄,遂去德国学习化学。当时,国外刚刚开始研究维生素,他就致力于探索动物所需辅助的营养物质并考查防止某种营养“缺乏症”的物质的性质。

  陈宰均病逝后,陈朝玉教授于1936年撰写的悼念文章《纪念先师略述威达敏(按即维他命)研究之新趋势》一文中说:“余于1927年从先师陈宰均先生受家畜饲养学,1928年毕业留校任助教,专攻动物营养学,复受先生指导5载。共同发表研究成果4种,分别刊载于《北平大学农学院学术研究报告》。从先生研究学业者甚多,然能持续6载,朝夕侍教者,仅余与罗登义2人,得先生启迪者独厚。先生作古,余正留学海外,逖听之下,不胜悲痛。敢就‘威达敏’年来研究之新趋势略为叙述,以作纪念。念余之学‘威达敏’自先生启之。‘威达敏’系先生所译之名,余年来发表营养方面文章率沿习名‘维他命’,今用‘威达敏’三字乃纪念先生教诲,期于此方面努力钻研,不负先生之厚遇。先生常谓饲料中除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外,更含少量的其他物质,总称谓威达敏(Vitamine)。威达敏对于营养,甚为重要,并可防除各种缺乏症。故吾人从保持动物体的健康而言,必须着重这一课题的研究。因此,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建立了动物营养实验室,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1929年春,在陈宰均的主持下,北平大学农学院成立动物营养实验室,进行动物营养及维生素之研究,成为我国农业院校中最早从事动物营养研究的机构。他指导学生结合当时国情进行选题和研究,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营养问题。在20年代要了解不同食物中各种维生素及其含量至为重要。当时尚无适宜的化学方法可用于分析食物中维生素,而必须进行动物试验。他是我国率先进行维生素和动物营养试验的先驱者。他指导学生陈朝玉、罗登义等先后进行动物营养研究的课题有:

  单纯或混合之动植物蛋白质饲料对于白鼠生长、生殖、寿命之影响;中国常用食物中维生素之测定;大麦蛋白质与米糠蛋白质之互补的功效;某种新营养素缺乏病之研究;豆饼蛋白质之营养价值及甲种维生素之含量;华北常食的9种粮食(糙米、南京米、糯米、江西米、西贡米、新稻米、小站米、涿州米、碎米)中乙种维生素含量的比较;华北产叶菜(中国大白菜、洋白菜、莴苣及其叶、菠菜、油菜、芫荽、香椿等)中维生素含量之研究;窝头的营养价值之探究;黑小豆中蛋白质及无机盐类之探究;中国食用植物油类中甲种及丁种维生素含量之研究;黄米与糜米中蛋白质及维生素之研究。

  以上各项研究报告,在《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调查研究报告》第四号《动物营养专号》集中发表。

  根据这些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他们撰写了多种有关营养学方面的论著,丛刊,计有《窝头之现代营养学识观》、《北平农民膳食之营养问题》、《华北膳食中蛋白质问题》等。由此可见他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他所研究的是华北工农群众赖以生活的高粱、小米、黑小豆、莜麦、玉米、窝头、爬山豆等杂粮。通过生化分析这些杂粮蛋白质的成分,发现它们蛋白质品质比较低,动物体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所以营养价值不太高。通过进行动物饲养试验,发现黑小豆与黄小米、黑小豆与糜子米,彼此间蛋白质具有显著的互补作用。将它们混合食用,互相取长补短,氨基酸便可搭配齐全,从而大大提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跟随他进行营养科学研究的陈朝玉、罗登义等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营养学家。他们研究营养学及维生素,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及劳苦大众需要,使科学技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使广大学生深受教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营养科学的发展,为我国营养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除进行人类营养学研究外,还重视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并积极传播国外家畜营养的先进科学技术。他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介绍世界畜牧名著。1925年他应河北大学聘任畜产学教授时,即开始翻译亨利原著、莫礼逊重著的《饲料与饲养》一书,全书共1300余页。1926年他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授时,继续进行这本世界名著的翻译,耗时4年,始克完成。1929年春他在《饲料与饲养》一书“译序”中写道,《饲料与饲养》一书虽是美国人为美国的畜牧业而著的,然而美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形不同,与我国类似。所以这本书更适于我国的情况。我国读者,尽可用自己的评判力,选择参考。饲料及饲养是畜牧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译者翻译此书的原因所在。在当前我国振兴西北畜牧业时,这本书也具有参考价值。

  陈宰均早年生活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在短暂的年华中,从事动物营养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如此成就已属不易,讵料不幸早逝,实为我畜牧界的一大损失。

  (张仲葛)

简历

  1897年3月7日 生于浙江杭州临平镇。

  1916年 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

  1918年 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1年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农学士学位。

  1922年 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1923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就读于生物化学,从师于Abder-halden博士。

  1925年 任山东省青岛农林事务所李村农场场长。

  1926年 任保定河北大学教授。

  1927年 任京师大学农科教授。

  19281934年 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4年8月15日 病逝于北平。

转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养殖卷》

相关新闻

  • 142020.09

    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记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

    9月7日,曾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的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走了。陈定昌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防空体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

  • 262018.06

    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翁文灏和他的时代

    翁文灏这个名字,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经代表了一个学术的高峰,在中国地质学,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 072013.04
  • 122018.01

    工程院院士、中国气动弹性专业奠基者管德逝世,享年85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管德同志,于1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 082017.06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陈士橹:星斗其志毕生不移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家科技和工业落后,有国无防,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创痛之深,这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

  • 292023.06

    新中国少年儿童工作的奠基者——记我父母和陈琏在团中央少儿部成立初期的工作

    我父亲于1953年调到清华大学工作。陈琏接任少儿部部长,至1960年离开团中央少儿部,是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我母亲于1964年离开中国少年报社。他们都是新中国少年儿童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在西南联大时期,就都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团中央少儿部所进行的多姿多彩的工作,就是他们的理想和初心的具体实践。七十多年过去,回顾他们年轻时所开创的事业,就像鲜艳的星星火炬少年先锋队队旗,永远高高飘扬!

  • 282024.02

    傅鹰:新中国胶体科学主要奠基人

    傅鹰(1902.1.19—1979.9.7),祖籍福建,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191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22—1928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获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1944年底再度赴美,任密歇根大学研究员。在美国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回击英舰挑衅的消息后,毅然于1950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

  • 202021.02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

  • 202009.11
  • 242024.09

    做人做事做学问 为船为海为国防——追忆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带领团队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为祖国筑牢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逝世,享年93岁。回忆起杨士莪,他的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眼里闪着泪光。杨士莪离世前的日子,他一直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