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年仅37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誉为天才的张荫麟去世,陈寅恪写下《挽张荫麟二首》,其一为:“世变早知原尔尔,国危安用较区区。闻君绝笔犹关此,怀古伤今并一吁。”
丁则良(1915—1957),历史学家。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曾任吉....
张荫麟(1905-1942),东莞石龙人,历史学家。1923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求学6年,后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学成归国后先后在....
汉学家杨联陞先生、何炳棣的气派
曹聚仁对姚名达尽显推服之意、惋惜之态和敬爱之情。在中国史学和目录学研究之外,姚名达还有国别史研究,关注过日本人种的历史流变等议题,有多篇文章对全面抗战前后的中日关系作了针对性的理性分析,这些文章以史学家的严谨,借助详细的数据分析从经济视角揭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内因及其计划。遗憾的是,它们为《姚名达文存》等集子失收,他的丰富性自然也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忠诚正直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姚名达在抗战中勇赴...
吴宓在中国首创比较文学学科,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文学上的成就已是国际公认。可能是因为文学成就的光芒过于耀眼,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几乎被掩盖,吴宓历史学家的身份常常被人忽视。除一二学术掌故偶有提及外,学界对这位大学者在历史学研究上的贡献往往语焉不详。笔者在准备撰写历史学家林志纯年谱时,偶然从《吴宓日记》中读到大量有关他在历史系任教时的记录,知道吴宓先生曾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专...
年末岁尾,北京出现了入冬以来的寒潮天气。这场据说是1987年以来最强的寒潮,让冷空气凝结成细碎的冰晶,裹挟进呼啸的北风,拍在脸上有生疼的感觉。12月2日,这场寒潮中最冷的一天,当晚18时55分,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郭黛姮郭黛姮,1936年10月1日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从梁思成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完成学术专著十余部,并参与文化遗产保...
作者与刘桂生先生(左)在一起刘桂生先生(1930-2024)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双聘教授,国内知名且有国际影响的史学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在学术思想上,他广泛吸纳中外学术传承之精华,形成一套“入轨遵规,守正求精”的治学方法,主张为学须具“预流”之思想和“历史警觉性”之意识,要力求做到“四通”之境界,即“古今通、中西通、内外通”,尤其是“身心家国通”。生平著有《刘桂生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