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史学家张荫麟在遵义

2014-09-03 |

有人说,上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开山大匠,是两个广东人。一为新会梁启超,一为东莞张荫麟。又有人说,上世纪20年代清华文科才子以钱钟书、张荫麟为翘楚,故有“北秀南能”之说。

然而,数十年后,凡人皆晓梁、钱乃“国学大师”,而张荫麟之姓字却浸久无闻,生平行事更少人知,学问才情亦无人提及。由因是曾经享誉国学界、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张荫麟,只活了37岁,属英年早逝。读者诸君可能大多不晓,中国史学天空中的这颗明星,陨落地就是遵义。

张荫麟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卒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1929年,张荫麟毕业于清华“留美预科”,后赴美国留学,归国即为名校教授,在清华大学历史、哲学两系任课,并兼北大历史、哲学教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荫麟离开北京。1940年初夏,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受聘到西迁遵义办学的浙大文学院任史地系教授。

张荫麟到遵义后,租房居于老城南门石家堡三号。这是遵义李姓教育世家之寓所。在这里可以居高远眺大半城景。居所庭院春有桃李芬芳,冬有梅花数点。张荫麟称这是“战乱中之胜景也”。

在遵义,张荫麟费尽心血修订并于19415月正式出版了之前他用五年时间完成的《中国史纲第一册》。由浙大史地系教育研究室出版兼发行,石印线装本,印数500册。19429月,书再版,张荫麟将第一版的8章,增添为11章。增加“大汉帝国的发展”、“汉初的学术与政治”和“改制与易代”等3章,共16万字。张荫麟写了再版自序。遵义本为张荫麟亲手校订,是他辞世前的最终定稿本。现今出版的《中国史纲》,都是根据遵义本重印而成的。

在遵义期间,张荫麟除教学、研究外,还不断呼吁和要求改善农民、士兵、贫苦大众、低级公务员及学校教师的生活特遇,增进社会福利。他撰写并发表了《关于战时抚恤制度的一个建议》、《关于改善士兵生活之建议》。另外,还发表了他学术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章《论修明政治的途径》和《从政治形态看世界的前途》。

到遵义一年多后,张荫麟积劳成疾,身体不支,渐显衰颓。1942年春,为方便治疗,张荫麟搬到文庙街5号(现中医院侧面)居住。进入夏季,张荫麟病情加重,小便时有带血。竺可桢校长知道后即派车送他至贵阳当时条件最好的中央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炎,当时的中央医院也无肾脏专家,除服药外,只能回遵义静养。后病情发展为尿毒症,排尿困难,全身浮肿,非常痛苦。对于死,张荫麟是坦然的,他在病危时,还拼力朗诵庄子的“秋水”篇:“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故终台之不可故也……”。

19421024日凌晨3时,张荫麟与世长辞,年仅37岁。当天下午15时入殓完毕,浙大为他发丧。竺可桢校长亲自参加。灵柩从环城路的卫生院出发,先在体育场致祭,然后出老城南门。他的遗体被葬在插旗山天主堂坟地。坟前竖有一块沙石墓碑,上刻“中国史学家张荫麟之墓”。

张荫麟英年离世,学术界同仁莫不悲痛叹息。陈寅格、朱自清、熊十力、贺麟、钱穆、王芸生、张其昀、吴晗、钱种书等名家,纷纷以诗文祭悼张荫麟。在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也送了赙仪万元,以表示对这位青年学者的哀悼。冯友兰闻张荫麟去世,集资主持设立了“张荫麟奖学金”,顾颉刚在其后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一书的序中,赞扬张荫麟在通史、尤其宋史领域之建树无与伦比。

抗战胜利后,浙大东归。史学家张荫麟却永远留在了遵义。

(林茂前)

转自《遵义晚报》2014826

相关新闻

  • 222021.02

    张荫麟 闻君绝笔犹关此

    1942年,年仅37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誉为天才的张荫麟去世,陈寅恪写下《挽张荫麟二首》,其一为:“世变早知原尔尔,国危安用较区区。闻君绝笔犹关此,怀古伤今并一吁。”

  • 072009.07
  • 122009.08
  • 152017.06

    纠结于政学之间的丁则良:清华与西南联大岁月

    丁则良(1915—1957),历史学家。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曾任吉....

  • 142016.10

    张荫麟生活史:一团乱麻中的史学天才

    张荫麟(1905-1942),东莞石龙人,历史学家。1923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求学6年,后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学成归国后先后在....

  • 252018.02

    再谈两位史学家

    汉学家杨联陞先生、何炳棣的气派

  • 042023.04

    曹聚仁眼中的史学家姚名达

    曹聚仁对姚名达尽显推服之意、惋惜之态和敬爱之情。在中国史学和目录学研究之外,姚名达还有国别史研究,关注过日本人种的历史流变等议题,有多篇文章对全面抗战前后的中日关系作了针对性的理性分析,这些文章以史学家的严谨,借助详细的数据分析从经济视角揭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内因及其计划。遗憾的是,它们为《姚名达文存》等集子失收,他的丰富性自然也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忠诚正直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姚名达在抗战中勇赴...

  • 122022.08

    历史学家——吴宓被忽视的身份

    吴宓在中国首创比较文学学科,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文学上的成就已是国际公认。可能是因为文学成就的光芒过于耀眼,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几乎被掩盖,吴宓历史学家的身份常常被人忽视。除一二学术掌故偶有提及外,学界对这位大学者在历史学研究上的贡献往往语焉不详。笔者在准备撰写历史学家林志纯年谱时,偶然从《吴宓日记》中读到大量有关他在历史系任教时的记录,知道吴宓先生曾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专...

  • 072022.12

    建筑史学家郭黛姮:学人的朴素与坚持

    年末岁尾,北京出现了入冬以来的寒潮天气。这场据说是1987年以来最强的寒潮,让冷空气凝结成细碎的冰晶,裹挟进呼啸的北风,拍在脸上有生疼的感觉。12月2日,这场寒潮中最冷的一天,当晚18时55分,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郭黛姮郭黛姮,1936年10月1日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从梁思成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完成学术专著十余部,并参与文化遗产保...

  • 122018.11

    历史学家刘绪贻逝世 享年105岁

    11月10日上午10时50分,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刘绪贻教授因脑血管疾病去世,享年105岁。“北有周有光,南有刘绪贻。”继去年语言学家周有光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