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玉国:青年求学,壮年担纲

2020-09-30 |

2020年8月,建筑学院校友访谈实践支队邀请到1988届校友、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筑环境讲座教授李玉国开展访谈。李玉国教授致力于研究室内空气品质、城市通风与城市暖化现象、传染病工程控制、自然通风等。他以学者的智慧耕耘着一生挚爱的科研事业,以长者的姿态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

李玉国,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系,1988年由清华大学派往瑞典留学,1990和1992年分别获瑞典皇家工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2000年在澳大利亚CSIRO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

现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筑环境讲座教授,公共卫生学院荣誉教授和工程学院副院长,曾经担任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曾任国际室内空气品质学会高级会员组织主席。美国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国际室内空气学会(ISIAQ),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和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 Fellow。现任中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分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和暖通空调学会理事,和世界卫生组织(WHO)COVID-19环境与工程控制专家咨询小组(ECAP)的成员。

致力于研究室内空气品质、城市通风与城市暖化现象、传染病工程控制、自然通风等,主持编写了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传染病控制指南的通风部分和2009年自然通风传染病房指南。

同心故事

校园记忆,寻趣科研

回忆起在清华校园的生活和学习,李玉国觉得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结婚并结识了许多新的终身朋友,与同学,导师和所有老师一起在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教学研习室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李玉国十分难忘,作为一个清华人,有着许多美好记忆。其中最难忘的经历是,有机会与一些经验丰富的清华资深教授进行讨论人生社会问题,例如赵荣义教授和薛殿华教授多次邀请其到家中进行讨论,收益匪浅,影响他的一生;江亿教授在古老的教研室里与其交谈,并为其提供了前往瑞典学习的机会,让他深深体会母校对研究生的支持。清华所提供的宝贵机会和生活经历,使李玉国得以体验学术生涯的美妙和这个世界的美好。

对于研究生生活,李玉国的体验是珍惜并享受学习的过程。他认为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我们职业和生活中做出的最具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决定之一。在至少四年的时间里,当我们一直在钻研一个狭窄的方向并且昼夜思考相同的问题时,难免可能会感到无聊,所以花点时间看看课题以外的东西非常重要。随着我们越来越专注于专业,机会可能也会越来越少。不过,生活本身就是奇迹,而生活的意义也在于奇迹。拥有这种经历才能造就我们不凡的人生,即使失败也是如此。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在他的书《发现事物的乐趣》中写道:“我认为我们应该教他们(人们)奇迹,知识的目的是更多地欣赏奇迹。”因此,李玉国的建议(如果有的话)是尽量为自己创造思维自由机会,享受研究生的学习,阅读,讨论,探索和参加会议,享受同学之间的智慧……找到一种享受的方式。

留学与归国

全球化进程使世界联系更紧密,但目前中美等国际形势较为紧张,关于如何看待是否“走出去”深造,和深造之后留在国外或回国的问题,李玉国的看法是,学习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过程,获取知识可能是大脑中产生新想法的各种输入元素之间的反应。这些输入元素可能来自各种环境和各种过程。因此,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机构进行交流并结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一定是有益的,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全球学习机会。

李玉国认为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之一。毕业后,我们也可决定最适合自己职业的地方。对于在海外求学的年轻人才来说,中国现在有很多机会,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在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环境和机会方面,我国已经变得非常有竞争力。

李玉国教授和他的研究成果

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学者担当

2020年,一场波及全人类的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对于疫情防控,李玉国指出,2003年SARS流行似乎是COVID-19大流行的预警信号,但人类没有从2003年的SARS疫情中吸取足够的教训。 李玉国教授团队研究了我国湖北省以外的三百多个新冠疫情案例,其中在广东的一家餐馆和在湖南的两辆公共汽车上,研究者们发现了造成长距离传播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室外新风供应不足。通风不足时,SARS-CoV-2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同时,他们团队通过研究广州一个高层住宅爆发,发现粪便气溶胶的可能传播作用。目前这两个发现已得到世卫组织和一些国家卫生部门的关注。他们的团队一直不断为欧洲,美加和日本等国家的暖通学会和公卫人士提供建筑环境工程防疫建议。

作为建环专业著名的一位科学家,李玉国强调,呼吸就是生命,建环这门学科在防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全球从新启动经济中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当前的通风标准在设定最低室外空气供应要求时并未考虑对病毒感染的控制,以后应该改正。建筑物的设计和运营也面临着减少能耗和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压力,但是如果人们更加关注成本而不是健康,可能会牺牲室内环境质量,影响人们生活甚至生命。众所周知,除了通风之外,空气湿度和生物气溶胶过滤对防疫也很重要。建环专业工程师和学者的贡献可以在很多方面,首先是研究病毒的传播方式,暖通空调工程师可以帮助调查感染场所的室内空气环境;其次是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方法,改善空气质量,防止疫情传播。

李玉国教授的部分研究成果

“同心”战疫

我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同心”的概念,对此,李玉国坚信,难关会让人们团结起来,我国近代历史多灾多难,李玉国也非常感动能看到人们一起努力,克服困难。在需要时,人们可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人类集体生活和人类合作文化的美好部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感人的牺牲精神,这是令人感动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好。

关于疫情期间的难忘经历,李玉国回忆道,今年四月初,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事在湖南省发现了两辆被新冠感染的公共汽车,李玉国团队协调了如何去湖南做实验。当时正值疫情严重期间,中山大学的杭建老师实际上在短短几天内就召集了一个由十多个人组成的调查小组,租了车,带来了测量仪器,并在原始路段与公交车司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验。李玉国听说了他的一些学生有过晕车和呕吐,看到照片令其很感动。当时,李玉国获得了许多人的帮助,很多老师同学提出了各种想法,参加讨论,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找到有效预防新冠感染的方法,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就是对“同心”概念最好的诠释。

筑梦寄语

2021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与建校110周年,在这建党后的100年间,李玉国认为我们党完成的最大的创举就是改革开放政策。自1980年代以来,李玉国这一代人就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我们的国家发展成今天的样子。自那时以来,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玉国非常感谢其中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仍然记得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97年去世时,自己在堪培拉,并去了中国大使馆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于母校清华大学,李玉国很自豪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为人类的学术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玉国希望,作为一个古老而持久的文明,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幸福而强大的国家,而且还要为人类的未来文明作出贡献。

最后,李玉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学校的期许,希望所有人享有和平与幸福,清华大学将成为人才聚集,培养,发现知识,创建人类未来的最重要的学府之一。

同学体悟

用知识培育人才,用博爱教育一生。李玉国教授作为国际人居环境学科的顶尖科学家,用自己开拓的视野和前沿的视角为同学们分析了当下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让我们领略了其看待问题的严谨思维与深刻认识。即使是在严重的疫情期间,李玉国教授依然身处工作岗位,投身科研事业,用自身所学为防疫攻坚战贡献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学者的担当与清华人共同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攻克艰险,一起建设我们热爱的祖国。

—— 2019级建环专业博士生 宋子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 | 建筑学院校友分会 建筑学院校友访谈实践支队

编辑 | 傅悦聪

审核 | 傅悦聪陈颂


相关新闻

  • 112022.08

    杨俊林:我的求学路

    人生就像一本书,翻开是故事,合起来是回忆。一滴水虽小,但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并不孤独,因为他的命运聚焦着那个时代的缩影。我老家是河南林县,因为父亲早逝,我和妈妈哥哥住在姥姥家,姥姥孤身一人,家里没有劳动力,妈妈无奈改嫁,我和我哥哥被迫要饭。哥哥十四岁离家当工人,我是十三岁时姥姥带我到太原投靠到姨妈家才开始上小学。要不是姥姥带我走出穷山村,要不是姨妈收留我,要不是哥哥十四岁当工人供我...

  • 052018.09

    柯修:孟加拉国留学生的中国求学路

    柯修,来自孟加拉国,2001年进入清华计算机系本科就读,2005年毕业后进入北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北大担任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现自己创业一家....

  • 232008.06
  • 262015.05
  • 252008.08
  • 152009.06
  • 012014.06

    忧国忧民踏实求学积极创新严谨治校——羊城晚报

      5月3日,北京大学提前一天举行校庆。在英杰交流中心,一楼位置最便利的星光厅专门留给一群耄耋老人使用。他们当中,年老的90出头,年轻的也都80好几。

  • 162021.07

    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的出国求学之路

    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建设及发展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上半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得到过退还庚子赔款的资助,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学习。其中,选拔中英庚款留学生的考试在1933—1947年间共举办了九届,在被选中的193人中,1939年考取的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可能是近年来受媒体关注较多的一批人。原因有两个: (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迅速发展和日本对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侵略...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学历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轻的时候,在逃离日本帝国侵略者统治的路上,长途跋涉,孤独逃难,身无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过了艰辛的求学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诞生在上海一家殷实的家庭。父亲名李骏康,1918 年金陵大学农林毕业,后进入一家德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李骏康先生原居住苏州,1925 ...

  • 192020.05

    李文喆:我在清华大学求学十二年

    我在清华大学求学十二年,获得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三个学位,分别在物理系、经济管理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三个特色鲜明的院系就读,学生生涯终要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