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萧涤非:一生心血付杜甫

2021-11-02 | 文|魏赫 谢子静 图|资料 | 来源 公号“山东大学”2021年10月5日 |

两世纪弦歌不辍,双甲子代续风华

站在迎接百廿校庆的历史节点

让我们一同回望校史上

那些在山大留下印记的名师大家

斯人或已逝,但恰似不灭星辰

映照山大,熠熠生辉


“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

一句心迹的表达

用一生的学术研究来实践

精研杜诗近半个世纪

在他的笔下,我们重见杜甫

他就是被誉为“现代杜甫”的萧涤非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

年轻有才 来青任教

1906年生于江西临川的萧涤非家境贫寒,过早地失去了父母,随哥哥辗转于外地,先后在开封留美预备学校、南昌心远中学、江苏省立一中读书。他十分聪明,又勤奋好学,在伯父和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因慕梁启超之名,遂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萧涤非各个方面表现突出。

1933年经黄节先生推荐,萧涤非先生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从此与山东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山大开的第一门课是四年级的必修课“词选”,此外他还开了“乐府”等课程。由于他扎实的学术功力,一下子就在山大讲堂上站稳了脚跟。

他治学严谨,从他为杜诗作注便可窥一二,他认为“要作出一个判断,就必须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写起来是一条注,而实际工作却是很复杂,很艰苦的。这就需要博览,需要积累。所谓‘取材宏博而取舍谨严’者,就是要广泛占有材料,将占有的材料加以比较,然后才能决定取舍,才能避免片面性。取材不宏博,仅仅根据一二条材料,谈得上什么取舍?所谓‘博观约取’,也是这个意思。唯有‘博观’,方能‘约取’;唯有‘博观’,取舍方能谨严。”

萧涤非先生不仅是位执着学术的学者,也是一位热爱体育的趣人。萧涤非的学生吕家乡在回忆老师时提到:“萧涤非先生比我大27岁,是我的父辈;加之他是古典文学教授,我一进校就把他看成‘老夫子’。”但一年之后,他对老师的印象就转变了:“我们三个编辑一块到萧先生家约稿时,只见他穿着一身运动衣,原来刚刚打篮球回来。他笑着说:‘想不到我还能打篮球吧?哈哈,当年我还是足球队员呢,华北代表队的!’说着找出当年华北代表队的合影。从此,我对萧先生刮目相看了。”从他的学生的回忆中,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了这样一位,抱着篮球满脸笑容的可亲老人形象。

作为教授,他满腹经纶,可亲可敬,同时他的身份也是父亲,爱人,朋友,同事……在青岛的十四年,萧涤非收获了相濡以沫的爱情,拥有了挂念一生的挚友,开创了坚持不懈的杜甫研究,也享受了平静安宁的天伦之乐。他严谨而不古板,始终坚持梦想、不断开拓,他的成就在山东大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4年,《杜甫全集校注》召开样稿审定会,前排左二为萧涤非

赤诚报国 精研杜诗

萧涤非孤苦的童年使得他很早就亲身体会了农民生活的疾苦。“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因此,萧涤非从小就对杜甫笔下描写人民疾苦的诗句印象深刻。

抗战爆发,萧涤非远赴大后方,在“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中体会到了和杜甫一样的颠沛流离。当时昆明物价高涨,即使萧涤非贵为西南联大副教授,也连全家生计都难以保证,抚养不起孩子的萧涤非甚至考虑将孩子送人。1943年的一天深夜,萧涤非面对稚子,不觉悲从中来,作诗一首:

好去娇儿女,休牵父母心。啼时声莫大,逗者笑宜深。

赤县方流血,苍天不雨金。修江与灵谷,是尔旧山林。

这样的哀辞,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吟诵的“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两位优秀的文学家的思想,在这一刻收获了共鸣。萧涤非在回忆中感叹:“你想说的,老杜已先代你说了,读他的诗,就像自己的诗一样,而忘其为老杜诗了。”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政治也是萧涤非投身杜诗研究的原因之一。1945121日,国民党特务围攻西南联大,在校园中投掷手榴弹,萧涤非的学生潘琰被炸死。萧涤非在挽诗中愤激地写道:“堂堂黉宇变屠宫,血染青天白日红!”为此,他被国民党警告“侮辱党国”,威胁他“当心些”。在这样的黑暗中,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爱憎分明让萧涤非爱上了杜诗。

1946年山大在青岛复校,次年回到山大任教的萧涤非开设杜诗课程,开始了他近半个世纪的杜诗研究生涯。他的代表作《杜甫研究》和《杜甫诗选注》不仅是杜诗研究界的高峰,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史领域的代表著作。学术界这样评价萧涤非的作品:“自建国初期迄今,在杜诗研究界还没有一部在方法、观点或规模上超越《杜甫研究》的著作出现。”

1978年,年过七旬的萧涤非担纲《杜甫全集校注》的主编工作。杜甫诗中典故众多,加之从唐宋到明清历代学者的研究,整理与考证的工作量更是浩如烟海,以至于自清代《杜诗镜铨》以后,二百余年无人敢涉及。“莫道书生无壮志,从来老骥羞伏枥。誓都将心血付‘村夫’,杜陵集。”正如萧涤非的《满江红》中立下的慷慨誓言,他将晚年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杜甫全集校注》之中,甚至连过年与省委领导谈话,谈的都是《杜甫全集校注》。1991年,萧涤非溘然长逝。在逝世前一个月,86岁高龄的萧涤非还在病床上审阅着《杜甫全集校注》的稿件。

所幸的是,《杜甫全集校注》的编撰过程虽然“艰苦备尝”,但最终在2014年成功完稿出版。这部12册、680万字、汇聚了三代学者36年心血的巨著,封面上写着“主编:萧涤非。这,应该是对“现代杜甫”最好的告慰。

萧涤非先生执教山大47年期间,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研究古典文学60载,著作等身,成绩斐然;研究“杜诗”造诣精深,解读“诗圣”一副血诚,深得名家风骨。在百廿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回顾萧涤非先生的传奇人生和非凡业绩,展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以此激励山大学子向先贤学习,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走好未来之路。



相关新闻

  • 062009.11
  • 142012.02
  • 022021.11

    誓将心血付“村夫”——我的父亲萧涤非

    父亲萧涤非,原名忠临,1906年11月27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1930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历任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1947年秋,重回山大任教。

  • 252018.06

    104岁马识途再出新书 703万字文集凝结一生心血

    6月24日上午,四川省全民阅读重要主题项目活动——爱读I DO周末阅读分享会2018年第3期《马识途文集》首发暨赠书仪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已经104....

  • 182015.12

    付宝连:竭尽一生解一题

    付宝连,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3年因院校合并,由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专业重新组建成了北京航空学院(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付宝连成为....

  • 202017.11

    追忆“时代楷模”南仁东:二十载心血筑“天眼”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在探寻星空奥秘的路上,南仁东如同自己所写的这首诗一样,24年如一日,在贵州的....

  • 212021.05

    为教育基建花费心血贡献智慧的校友欧阳瑶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教育大发展:规划建设了上海大学等一批新校区,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学生公寓建设工程,启动松江大学城建设,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更新的工程。当时上海市教委属徐匡迪同志领导,欧阳瑶章(清华水利系1958级校友)担任上海市教委基建处副处长,负责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工作。教委基建项目很多,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大学新校区和寄宿制高级中学,以及对口援建项目、学生公寓建设等。其中上海大学新校...

  • 022009.03
  • 032022.12

    马长生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9讲:心血管健康管理

    11月26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39场活动,为校友带来“心血管健康管理”主题讲座。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出席活动并致辞,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3000余名校友、师生参与线上学习。史宗恺致辞史宗恺在致辞中分享了对终身学习支持计划的感受。校友终身...

  • 142008.05

    清华师生关注地震灾区义务献血奉献爱心

    真情流淌,血脉相通  【新闻中心讯 学生通讯员 袁小羽 摄影 郭海军】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无数清华师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