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

2009-11-06 |

萧涤非与爱人1985年在书房的合影

提起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可谓是人尽皆知。在当代,有这样一位专家,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以杜甫研究尤为卓著,他就是已故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

1906年,萧涤非出生于临川县茶溪村,童年时父母双亡,家庭贫困。萧涤非年少时便十分聪明,非常勤奋,在伯父和叔父的帮助下完成学业。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又继续深造,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萧涤非因拒绝加入国民党被突然解聘。正在全家生活一时无着,走投无路之际,闻一多先生邀请萧涤非来西南联大任教。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时期,萧涤非的生活极其艰难。然而,就是这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接触到更多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真正感受到人民的痛苦,真正融入了杜甫的诗,理解了诗意,产生了共鸣,曾作词“誓都将心血付‘村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爱国学生掀起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运动。194512150多名国民党军人和便衣特务闯进西南联合大学,向学生大打出手,凶恶的敌人竟将两颗手榴弹投向人群,潘琰(中共党员)等学生牺牲。惨案发生后,西南联大师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活动。萧涤非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写了《哭潘琰君》诗二首,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天,就有人威胁萧涤非,说他有意侮辱“党国”,要他当心点!

新中国成立后,萧涤非迎来事业创作的春天。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萧涤非就对杜甫研究有一个长远规划。从杜甫诗选注到对杜甫研究,再到“杜甫全集校注”,由浅入深,由个别到全面,由特殊到一般,最终取得全面的收获。他的《杜甫研究》和《杜甫诗选注》曾多次重印再版。他的《杜甫研究》一书,被誉为“是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他的《杜甫诗选注》、《乐府诗词论薮》、《解放集》、《读诗三札记》、《皮子文薮》等书,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1978年,萧涤非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主编。虽年逾古稀,但他仍亲自率领工作人员沿着当年杜甫的行踪进行实地考察,集体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萧涤非亲自主持在河南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讨论会,为杜甫故居和杜甫陵园的修建打开了局面,解决了长期以来杜甫研究的悬案。萧涤非先生做诗一首:“忧国忧民不自忧,东西南北共漂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此诗已由杜甫故居纪念馆刻石立于杜甫陵园内,萧涤非的诗和名字永远和杜甫在一起。

《杜甫全集校注》工程浩大,历经十余年未竟。直到19923月,即萧涤非去世前一个月,他仍在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审校。可以说,杜甫研究倾注了萧涤非一生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萧涤非从教近60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东大学度过的。他培养的学生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可谓学生遍天下,桃李芬芳。萧涤非满怀“但使一枝能照眼,不辞心血活莓苔”的苦心,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不仅给本科生上课,还辅导进修教师、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从未休假,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向为学生所称道。新时期,萧涤非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撰写书序。萧涤非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山东省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文联副主席等。

萧涤非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引经据典,脱口而出,联系实际,巧妙自然。特别是讲杜诗,联系到抗日战争时期饱受的颠沛流离之苦,情深意切,热泪滚滚,不能自已。可见他的切身经历,也促使他更深入地研究杜甫,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与游国恩等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是1961年全国高等院校文科编选计划会议上确定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件盛事。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萧涤非先生留下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周岚 整理)

转自 抚州日报 2009年10月3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