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72岁入党,一生以身许国,明确提出“现代化是不能从国外买来的”

2022-10-24 | 来源 公号“中国科公号“中国科学家”2学家”2022-10-22 |

1979年,一位科学家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我亲身体会到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入党,可以多做工作;不做工作,没意思;安度晚年,我不高兴;享福我更不喜欢。我喜欢这样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位愿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王淦昌  来源:光明网

刻苦求学,科学报国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在外婆的教育下,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英雄。

1929年王淦昌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德国留学。193312月,年仅26岁的王淦昌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人们都称他为“Boy Doctor”(孩博士)。导师十分欣赏王淦昌的才华,希望他能留在德国继续协助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但怀着对祖国深深的感情,王淦昌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此后他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淦昌随浙江大学西迁贵州。辗转途中,他们艰难度日,饱受战火的摧残,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科技救国的信念。1941年,王淦昌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论文,受到世界物理学界瞩目。

1948年秋,浙大物理系47级学生欢迎王淦昌先生由美返国合影(左5王淦昌)

两弹元勋,以身许国

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昌先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和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职。1959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4万对底片中,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填补了反物质粒子家族的空白,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一排右三) 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

1960年,王淦昌搭上归国的列车。在回国前,他将积攒下来的工资14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希望能为国家出一点绵薄之力。

次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和时任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央要求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指示。王淦昌坚定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就这样,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技界销声匿迹了,西北大漠深处出现了一个名叫“王京”的科研工作者。

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武器研制和组织工作中的王淦昌,身先士卒的带领科技人员进行了上千个实验元件的爆轰实验。他指导设计实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亲自搅拌炸药、布置雷管,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参与爆轰物理实验。在1962年底,终于基本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4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617日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王淦昌为此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后场区集体照(第一排左6为王淦昌)

1978年,王淦昌奉命从绵阳调回北京,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此时的他,才终于在公众场合,重新启用自己的真名——王淦昌,为17年的隐姓埋名画上了句号。

72岁入党,一生投身科学事业

1979年,在北京郊区原子能研究所一座静谧的大楼里,所长办公室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入党申请。

此时的王淦昌已经72岁高龄了,他向与会同志们介绍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历,庄重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淦昌的话音刚落,他的入党介绍人和与会的党员就接二连三地发言:有人说,王淦昌同志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任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有人说,王淦昌同志常年如一日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为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终,参加支部大会的21名党员一致通过,同意王淦昌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面对“为什么会在72岁时入党的问题时,王淦昌用四个了不起进行回答:中国共产党了不起!党员了不起!党的领导人了不起!我深感共产党伟大,了不起!

已过古稀之年的王淦昌,仍然没有停止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的步伐。他担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期间,组建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组,建立强流粒子束实验室,建成国内首台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加速器,其建设速度与性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

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站项目,还没动工就遇到了强烈反对。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可以引进国际上成熟的90万千瓦核电站技术,没有必要从30万千瓦的原型核电站做起。对此,王淦昌明确回应:我们能自行设计、制造原子弹,为什么就不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现代化是不能从国外买来的。

1989年王淦昌第三次视察秦山核电站  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在王淦昌等人的努力下,30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期间,他多次到工地去考察,甚至不顾八十多岁高龄登上60米的高台检查。199112月,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无核电的历史,掀开了核工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王淦昌常常对他的学生说:“外国再好,也是外国的东西。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尽快地赶上去!”19863月,王淦昌与光学家王大珩、电子学家陈芳允、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联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正式启动。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王淦昌始终将自己的个人志向,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科研上的成就永不满足,总是在不断地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如今,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王淦昌星”依然格外闪耀,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奋勇前进。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都芃.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17年,今天他诞辰115周年[N].科技日报,2022.05.28.

[2]张晓华 杨顺玺.王淦昌:我愿以身许祖国[N].光明日报,2022.07.29.

[3]孔凡岱 朱军林 玉树.信仰 信任 信心——王淦昌入党记[N]. 光明日报,1980.01.22.

[4]光明网.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网络展

[5]中国国家博物馆编.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05.


相关新闻

  • 272021.08

    《以身许国图》上的功勋清华人

    “以艺术家巧夺天工的画笔,探索清华园人才辈出的奥秘”。巨幅国画长卷《以身许国图》原作(220x1400cm),诞生于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名家绘清华》大型主题书画创作展示活动,作品以万里长城和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生动刻画了国家表彰的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中十四位清华校友“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语)的豪情壮志,组委会委托时任中央美院讲师、“全国百位杰出青年画家”之一的毕建勋先生创作定制,现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校史馆显著位置专门展示,被誉为体现清华人文精神的“头号文物”。

  • 022021.04

    一生多次为国改变研究方向的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他研制出首个被国外仿制的解毒药

    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发出治病救人的药物,他感慨,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为社会所承认。在他的科学生涯中,虽有多次科研方向的转变,但医用螯合剂的研究和天然产物研究是两条永恒的主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7日11时05分在沪逝世,享年97岁。打开科学大门1924...

  • 092020.12

    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以身许国图”珍藏版

    2020年12月3日,由时任《名家绘清华》活动组委会总策划兼执行主席、现任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总干事、清华园里读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公益总发起人、1983级学长徐林旗代表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以身许国图”珍藏版。捐赠仪式于当日下午三时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百年器象”展厅里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代表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

  • 082017.06

    回忆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铸丰碑

    2017年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先生诞辰110周年。王淦昌老师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为人品格高尚....

  • 242017.08

    “愿以身许国”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求新与创造,他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

  • 162021.06

    化学72班的“骑士”们

    清华是一个偌大的园子,如果不骑自行车的话,是没法在这里工作或学习的。然而,十几年前,在我刚进清华园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受伤却让我在好几个月里没法骑自行车。回想起那段岁月,回想起那些在困境中默默帮助过我的同学们,我的心中时常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 172019.10

    《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专题展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

    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随着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32020.08
  • 242012.11

    国外优秀教材在联大 ——余树声

    常看到传媒上有人提出在重点高等院校是否应有选择地使用国外优秀教材的问题。我不禁回忆起在联大就读的四年中所选修的课程使用的大多是国外优秀教材。在联大,理....

  • 11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