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仰止青山高 清风与终始——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

2024-03-22 | 郭故事 | 来源 《科技日报》2024-03-22 |

汪家鼎《化工分离过程进展》手稿。 清华大学档案馆供图

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家鼎的科研手稿。这份名为《化工分离过程进展》的手稿笔力雄健、端庄俊秀。它不仅是汪家鼎科研历程的真实记录,也生动再现了他严谨勤奋、勇攀科学高峰的治学态度和坚守育人初心、坚定服务国家的高尚情怀。

汪家鼎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和核化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学研究和应用成果,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国奉献 攻坚克难

汪家鼎19191018日生于重庆。1937年,他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西南联大化工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4年,汪家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45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并于1946年回国。

1956年,为配合国家两弹计划,清华大学承担起核能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邀请汪家鼎来清华主持核化工方面的工作。汪家鼎到任后,即着手筹备清华大学核化工专业,并于1958年建立工程化学系。与此同时,他将科研工作与当时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以任务推动科研,带领师生开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

核燃料后处理作为提取核裂变材料钚的关键技术,至今仍是国际上高度敏感的高科技技术。当时,我国的核燃料后处理采用的是苏联推荐的“沉淀法”,这项分离技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汪家鼎看到了“沉淀法”的落后,于1958年开始进行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与设备项目,带领师生系统研究了萃取分离铀-钚-裂变元素、纯化钚工艺全流程的各个步骤和环节,研制出了适用于强辐照和遥控的主体设备抽压脉冲液流搅拌混合澄清槽,提出了放大设计方法。

1960年,国际环境变化,苏联陆续撤走了相关专家,并拒绝提供图纸,国家的两弹计划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汪家鼎核燃料后处理研究成果,为国家作出放弃沉淀法、采用萃取法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

1964年,国家决定在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建立实验基地,拨放专款用于建造热化学实验室和扩大冷实验车间,并将利用溶剂萃取法进行核燃料后处理的研究任务定名为“712任务。接到这项任务后,汪家鼎领导并参加了室建设,带领师生攻坚克难,于1966年成功完成了热实验全流程的验证,提取到了一定数量的钚,圆满完成了“712任务。这项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核工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为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工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基础和运行依据,使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汪家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言传身教 倾心育人

汪家鼎不仅是我国核化工技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化工人才。从教60余年中,他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坚守育人初心,不遗余力地教育和培养青年一代化工人。

他是青年学者开展科研工作的引路人。汪家鼎十分关注化工领域的研究动向,把握学术前沿,引领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他会针对不同学者的特点,给他们分配不同的科研任务,让他们的科研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成长。此外,他还会尽可能多地为青年学者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他是同事心中同甘共苦的战友,是学生眼中亦师亦友的长者。1964年至1966年,攻克“712任务的科研环境异常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汪家鼎始终坚持与师生同吃同住,挤在20多人的房间里睡上下铺。由于清华大学核能实验基地远在昌平,距离学校本部30余公里,需要先从学校步行到清华园火车站,坐火车到昌平南口,再步行几公里才能抵达,汪家鼎周末经常与师生一起这样往返。

他是真正的学者,为人师表的典范。与汪家鼎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袁乃驹曾回忆道:“2000年后,汪先生负责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化工卷的改编工作。他推荐我负责具体的编审,我经常到他家向他汇报,与他讨论。他前后审查、修改了我提供的三份初稿,最后还亲自动手写了最主要、最长的化工条目。针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改编工作,汪先生先后编审了300多个条目,合计约20万字。一直到2009年逝世,汪家鼎对待工作、学问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将会被一代代青年学子铭记和继承。

“仰止青山高,清风与终始”的意思是,像青山一样高耸、伟岸,令人向往;伴随一生、像清风一样的品格,令人崇敬。在清华大学纪念汪家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汪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档案馆)


相关新闻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172021.03

    为国家三次转变研究方向——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周毓麟

    2021年3月2日23时27分,98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周毓麟走完了他的科学人生。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出生于上海,高中时就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1945年,周毓麟从大同大学数学系毕业。1946年11月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跟随陈省身学习拓扑学。他学习认真,善于领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崭露头角。1948年底,中央研究院要搬迁到台湾。陈省身想带周毓麟到美国留学,他却谢绝了恩师的安排,于1949年9月30日到清华大学...

  • 202013.12

    四位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13年增选院士名单,清华大学有四位博士后校友当选:高德利、聂建国、欧阳晓平、尤政。

  • 292018.11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看待天河工程要"鼓励科学探索"

    “天河工程是科学探索问题,并不是‘呼风唤雨’、大规模人工干预天气过程;而是在有限目标下,为空中水资源的形成、迁移、转化提供新的更好的物理图景和分析工具....

  • 182021.11

    清华大学5位教师2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2位校友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1988届本...

  • 012011.12
  • 092020.12

    化工系校友张良方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2020年12月8日,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NAI)发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清华大学化工系校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纳米工程系教授张良方当选为该院院士。以表彰他杰出的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创新发明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福祉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与实质性贡献。张良方张良方于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分别于2000年和2002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硕士...

  • 052021.11

    石油炼制和化学工程专家林风

    他是石油炼制和化学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石油炼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他曾投身抗日救国民族大业,发挥化学专长制造炸药,却不幸被捕入狱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研制军用油品,满足国防建设急需他投身石油化工事业70年,为发展石化工业作出突出贡献他曾任石科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科学技术顾问让我们一起走近林风的一生林风刻苦求学,誓当进步青年1911年11月23日,林风出生于广东梅县县山区黄洞村,祖父为他取名“林訚昌...

  • 072022.04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余国琮逝世 享年100岁

    余国琮院士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12时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余国琮,1922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起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匹兹堡大学任教,1950年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夏返回祖国,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1952年起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工作,1953年加入...

  • 222019.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