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沈克琦与中学物理教育

2024-03-28 | 沈正华 | 来源 中国科技网2024-03-26 |

编者按: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创办于1984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该项赛事已成为国内影响最广泛的学科竞赛之一。作为面向全国高中生的学科竞赛课外活动,创始之初就受到老一辈物理学家的鼎力支持和努力推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84—1998)沈克琦先生(西南联大1943届物理)的女儿沈正华依据家中收藏的历史文件撰文,回忆父亲一生与中学物理教育的结缘,参与并领导这项赛事的过往经历,让我们从中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认真严谨的作风、甘于奉献的精神。

沈克琦与中学物理教育

——纪念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四十周年

我父亲沈克琦(1921.10.17—2015.2.17)生前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现物理学院)教授,除了投身大学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外,他一直对中学物理教育特别关注。对这份副业的钟爱及投入在他70余年的物理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与他本人的工作经历和担当的社会职务密切相关。

与中学物理教学结缘的过往经历

父亲与中学物理教育的首次结缘来自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1943年夏季,大学毕业前夕,系主任饶毓泰先生找父亲谈话希望留他在北大物理系做助教。父亲感念恩师的栽培,但表示想先去桂林与分别四年多的家人团聚,之后再回北大履职。在汉民中学工作的祖父得知次子毕业后要来桂林探家,便将此事告诉了校长任中敏。恰逢汉民中学的物理教员暑期离职,任校长旋即聘任父亲来校任教。

汉民中学的开办源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由创校校长任中敏先生于1937年在南京栖霞山初办。开学仅七周,日寇逼近,任中敏率师生西撤至广西桂林。作为民国时期广西唯一的国立中学,在任中敏主持下学校多次扩建,成为桂林市最大的中学。

虽然毕业于名校西南联大,且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父亲知道学历和文凭并不等于合格的中学教师,从学生到先生的角色转变须经历一个不断充电、自我提高的过程。踏进汉民中学的校门,既没有新人上岗的传帮带,也没有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作为全校仅有的一名物理教员,父亲扛起了全校初、高中物理课的全部教学任务。

抗战期间,学校春秋两季都招收新生,课程进度不同,每周要上16个学时内容不同的课,教学压力可想而知。父亲暑假到校报到后,立刻投入紧张的教学准备,选教材、写教案,忙得不亦乐乎。新学期开始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全部投入到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中。父亲曾说过,那时中学物理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大学物理是不涉及的,为此他通过自学掌握了乐音、音阶、和弦、大小调及全音、半音等音乐概念与物理声学之间的关系,几十年后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我对乐音及音阶的认识》。三年的教学实践让父亲对中学物理所涉及的知识点和相关定理烂熟于心,也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为之解惑的最佳路径有了充分了解。

父亲非常感谢任中敏校长的高度信任,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有绝对的自主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父亲选用过英语教材,也用过中文教材。因材施教是为了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动荡的年代中父亲教出的学生成才率很高,不少人毕业后考入了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汉民中学的图书馆是父亲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那里不仅有国内出版的参考书,还有国外出版的大学教材,使父亲需要自我充电时总能从中找到解锁的钥匙。

1946年,父亲结束了三年的中学教师工作到北大物理系报到,从助教起步,历任讲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教授大学物理课程多年,一直工作到1991年离休。

1974年,北京市为解决中学教师编制匮乏的现状,特地从上山下乡的北京知青中抽调一批高中生回京充实中学教师队伍。我姐姐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了北京。在选择授课专业时,她把物理列为第一选项,并非因为自己这门课学得多好,更多是考虑到有父亲做坚强后盾。自此之后,她在备课和教学中,甚至本人电大专升本复习考试时,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常向父亲求教,并总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以上这些经历,让身在大学工作的父亲一直没有与中学物理教学脱钩,这是他与一般大学教授的不同之处。他的社会任职中有不少也涉及这个领域。例如: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物理学会秘书长;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除此以外,他还长期担任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1984.1—1998.10,第1—15届),后改任名誉主任(第16—25届),并任竞赛评奖组成员(1984—2009年,第1—22届)。过往的经历使他深谙: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教育方法的不同,二者的合理衔接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从四份文件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缘起

最近,我在家中发现了一批有关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初期的文件及多份父亲的手稿。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的大致梳理,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1978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有三件事被提上议事日程:一是恢复20世纪30代成立的教学委员会;二是将《物理教学》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刊物;三是举办全国性物理竞赛。与第三项议题密切相关的是19788—11月间下发的四份文件,它们如实记录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起步历程。

第一份文件是一九七八年中国物理学会年会的一份简报(第11期,八月十一日),简报以醒目的标题《物理竞赛要尽快搞起来》突出了物理竞赛座谈纪要的主题。在中国物理学会810日下午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参会代表们一致认为物理竞赛应该尽快搞起来,有条件的省市今秋即可进行试点。会上先行一步的北京、上海、苏州、天津等地的代表介绍了他们举办物理竞赛的初步经验。会议还就竞赛的目的、参加人员、报名方式、命题范围以及正确处理竞赛与正常教学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文件一

文件二

接下来的两份文件,是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的。文件二(文件编号:教行字〔1978140/市科协字〔197864号)是关于举办一九七八年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的请示报告,报告呈送给市委教育工作部和市科委,文件三(文件编号:市教行字〔1978156/京科协字〔197868号)关于举办一九七八年中学生物理竞赛的通知是对文件二请示报告的批复,并以通知的形式下发给各区、县教育(文教)局、科委。这两份文件就竞赛的组织领导、参赛条件及名额、竞赛内容和奖励办法、竞赛的时间安排、竞赛的实验及评卷工作、经费及辅导工作做出了规定与安排。从两份文件的签署时间(1978.9.271978.10.13)不难看出,短短半个月时间上呈的请示报告就变成了正式通知,办事效率非常之高。

文件三

文件四

第四份红头文件(文件编号:京科协〔197868号)《关于举办一九七九年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请示报告》的落款时间为19781110日。此件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全国科协、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人刘仲候、裴丽生、胡启立签发。从竞赛的领导机构可以看出,教育部、全国科协等对此事高度重视,提出尽快成立全国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委员会,拟于当年12月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具体讨论竞赛方案,各科命题原则以及奖励办法等事项。

在上述文件下发后,自1978年多地开始组织中学生物理竞赛。在第四份红头文件下发后,23个省市自治区(青海、江西、吉林、西藏、陕西、河南除外)分别举办了物理竞赛。

竞赛的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1983年,中国物理学会教学研究委员会和普及工作委员会,一起酝酿组织第一届全国部分省(区、市)联合的中学生物理竞赛。同年1113日,在北京举行了预备会议,会议就举办物理竞赛的指导思想、报名方式、命题原则、竞赛程序、组织领导、奖励办法、日程安排以及时间、地点、经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中国物理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物理竞赛的计划》(征求意见稿)。1983年,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中关村地区的中学生物理竞赛。

19841月成立了第一届竞赛委员会,18日中国物理学会三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同意主任、副主任的任命。在纸张已经泛黄的中国物理学会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列出了44位委员的名字和他们的职务,列在名单前两行的是主任委员沈克琦(北大)和五位副主任委员:汪世清(教育部)、宓子宏(华东师大)、孙煜(北师大)、葛葆安(南开、市委科技工作部)、祁有龙(北京师院,首师大前身)。从名单可知,委员们来自27个省(区、市),他们大多在高校任教,很多人在当地的物理学会中任理事、常务理事或副理事长,五位是中学老师(其中特级教师占80%),还有一些在出版社或杂志社工作。担任主任、副主委的六位委员中有五位在中国物理学会任职,分别担任副秘书长/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常务理事/教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教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理事/《物理教学》副主编。从委员们所从事的工作可以看出,这是一支由来自物理教学管理机构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队伍。

中国物理学会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名单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会议于19844月召开,并于421日通过了《中国物理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计划》。该计划于67日得到常务理事会的批准,之后的竞赛活动一直遵循计划中规定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

当年讨论后形成的共识能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基本延续,可见初创阶段的领导班子为赛事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基础。如:第一,强调自愿报名,无须学校推荐。竞赛是优秀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不应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第二,不搞集训班,不搞层层选拔增加学生的负担。第三,理论和实验都考,受设备条件限制,实验考核可安排在预赛之后。第四,决赛名额的分配不能只按成绩,而要考虑到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每个省最少给两个名额;在总体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倾斜,即根据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人数,等额增加其所在省份次年参加决赛的名额。第五,奖项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并注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除了名次奖,自第三届(1988年)起还增设了三名单项特别奖(笔试成绩最佳奖、实验成绩最佳奖和女同学成绩最佳奖)。

举办奥赛使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原本是想摆脱学校教学的应试教育,但大学招生从中看到了通过竞赛选拔优秀人才的契机,于是纷纷针对获奖选手出台了免试保送等政策,对此竞赛的组织者始料未及却又无力扭转。

父亲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后,先后主持制定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暂行办法》(1985)、《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1991)、《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1991)等文件,对竞赛的性质、目的、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针对命题、考务、决赛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若干文件,确保全国范围的竞赛活动一直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有序地开展。

参考资料与专集为奥赛保留完整档案

19841118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物理竞赛的一试(预赛,由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命题);二试(预赛,由各省、市、自治区竞委会命题)举办时间由地方决定;1985226—27日三试(决赛);32日公布竞赛结果并举行发奖仪式。第一届竞赛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参加,43079人参加一试,2000人参加二试,846名获优胜奖(每省20—40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参加决赛的选手有73名,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18名,三等奖52名。

这次竞赛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我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学生物理竞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35日第一版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引人注目》为题介绍了这次活动,认为竞赛以其规模大、范围广、水平高,并特别注重实验引起了各名牌大学的高度重视……73名获奖者已被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一抢而空。对竞赛优胜者奖励政策(获得进入重点高校的保送资格)的出台,使参赛者的规模迅速扩大,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预赛的选拔及决赛的安排工作量亦成倍增长,组织管理和选拔规则也要随之不断调整。

1986年我国开始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参赛选手来自第二、三届全国竞赛的优胜者。1990年,父亲以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致函IPhO(全称: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秘书长,申请在北京举办1994年第25IPhO。该申请获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委员会的批准,沈克琦被聘为第25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竞赛命题,并代表主办方介绍国内中学物理教育以及奥赛的情况。这届IPhO创造了国内中学物理教学界人士与国际同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参赛的学生也因此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历练。

19947月,在北京举行第25届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沈克琦和IPhO负责人分别发言

20多年的时间里,跟随着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父亲的足迹遍布全国除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区、市)。他数十次参与决赛的出题、审题工作,并担任评奖委员会委员,多次在决赛优胜者颁奖大会上发表讲话,参与了部分年度《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的编辑工作。

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第一届开始,竞赛委员会办公室就着手编辑《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参考资料》并公开出版;自2003年起该系列出版物更名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专集》。这套连续出版物体例大致相同,主体内容包括《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预赛、复赛和决赛的试题、答案和解题分析。

此外,还有全国中学生竞赛委员会委员名单、竞赛组委会名单、竞赛评奖组名单、各级奖项的获奖学生名单以及决赛颁奖大会上的领导讲话及总结报告等,个别年度还包括命题情况及竞赛结果的初步分析、获奖学生的情况调查等,后来还收录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和亚洲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试题及解答。这套书为每届竞赛保留了最完整的历史档案,让人们追溯这段历史时有据可查。

伴随着物理竞赛活动的开展,除了上面提及的《参考资料》及《专集》系列外还涌现出了其他出版物,大体可归纳为物理竞赛的题解、参考资料、辅导讲座、物理实验以及集训队资料汇编等,还有一些介绍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IPhO)的读物,形成了一个专题系列。

“出题”是对竞赛组织者们的最大考验

“出题”是举办竞赛活动的核心,最考验竞赛组织者的水平和能力。判断考题的优劣有几条重要的标准,旨在达到以下目的:考察学生的物理思维是否清晰准确、解题方法是否简明扼要、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可行。通过以上综合素质的检验,既要达到选拔优秀物理人才的目的,又不能将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向带偏。

父亲一直认为培养正确且具有开创性的物理思维,提高实验的设计及动手能力是竞赛要达到的主要目标。随着每届竞赛活动的举办,社会上有人专门针对竞赛试题出模拟考题,他们针对一种类型的试题往往能衍生出多道模拟题。这类习题集有如押宝,一旦竞赛(预赛)从中选了题目或与之雷同,习题集肯定畅销。这种题海战术给出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核如何找到更巧妙的方法和角度让出题人煞费苦心。

书柜中陈列的部分国外出版的物理教材

为了开拓出题的思路,父亲自费购买了一批国外出版的大学物理原版教材。当时北大图书馆接受了许多亚洲基金会的赠书,在满足本馆收藏的同时,常常会把多余的书籍卖给校内师生。因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便利条件,凡是有这样的机会,总会把消息提前告诉父亲。他自费购买的这些教材如今还整齐地摆放在父亲的书柜中。通过研读国外教材,父亲开拓了出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着眼点明显有别于中学物理教员。

在家中收藏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1-20届试题解析》一书中,我偶然发现了几页纸,那是父亲对一道热学决赛题及答案的修改稿(见下面的插图)。4页纸上布满了红、蓝两色密密麻麻修改的文字,还有斑斑点点白色涂改液的痕迹、坐标纸上绘制的草图和两张附页上供阅卷老师参考的说明。虽然我完全看不懂这道物理试题及答案的内容,但审题的工作量由此可见一斑。

对试题及答案的修改稿

供阅卷老师参考的说明

看着这份父亲的手稿,眼前立刻浮现出他戴着老花镜,拿着三角板伏案工作的场景。一切曾经是那样熟悉,如今却变得如此遥远。严谨认真的行事风格贯穿于父亲生命的始终,对于奥赛这项与成千上万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活动,当然不允许出现丝毫的疏忽与错误。

2006年,第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在深圳举行,已经退居二线的父亲前往参加。但未及活动结束,他因中风住进了当地医院。此后,他不再出席在外地举办的任何竞赛活动。同事们照顾他的健康,只就出题和给出标准答案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征询他的意见。中风之后的父亲思维依旧敏捷,大家都认为关键时刻有老沈把关心里才踏实,直到他九十岁高龄仍是如此。

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父亲除了参与出题总体思路的讨论,还承担着为某些疑难问题把好最后一道关的任务。根据试题的情况,有时给出的标准答案不止一种,或简洁明了,或迂回曲折,这些在标准答案中都需要提供,以供阅卷老师参考。有时在一道题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而放弃,其中的工作量只有参与的老师们才知道。

除了物理竞赛,父亲还长期参与高考物理试题的审题工作,前后共有二十余年。因为他参与了制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工作,还参加过几次由各省市举办的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经验交流会,这些积累使他审查高考试题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审题时,他主要负责科学性及题目难易程度的把关,在标准答案及评分上查遗补缺,特别是要把各种可能的解题方法考虑周全。这项工作一般要花两天时间,第一天他集中精力看考题,第二天再就考题中的问题和出题的同志交流讨论。

在父亲遗体告别时,教委的一位同志告诉我,每年高考试卷印刷前需要有人签字把关,他就是那个把关人。为物理考卷签字时他首先询问“老沈是否看过”,只有得到肯定答复,他才能放心地签字。由此可见,父亲一锤定音的分量有多重、责任有多大。

奥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与协调

父亲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联系不仅仅是停留在所担任的社会职务上,还通过各种渠道实质性地融入其中并直抒己见。

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十届物理奥赛期间,他接受湖南教育报记者采访,谈到举办奥赛的意义时他说,“物理竞赛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竞赛活动对于激发优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独创精神和科学素质等方面都起着不小的作用,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记者问及世界物理奥赛对我们的中学教学有哪些启示时,父亲回答:世界物理奥赛出题总体偏难,颁布的《大纲》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水平。一般来说,它的考查侧重于能力,对学生的灵活性要求高……(此处省略所举的实例)。这就启示我们的物理教学要始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个性和特长,主动地多方位吸取新知识,扩大视野、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其创造性、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其次,从参赛国的准备看,有些搞培训,有些不搞。世界物理竞赛认为,竞赛是个人性的,不计团体总分,故不过分强调集训。对参赛一方面提倡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却不能把金牌看得过重。目前一些同志太看重金牌,这给参赛者增加了压力。我认为,应该强调的不是得多少金牌,而是要通过参赛提高水平。最后,从参赛成绩看,我国虽然同俄罗斯、罗马尼亚、德国等国家处于前列,但我们还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比如德国中学生的试卷特别工整,简直跟印刷的一样。这说明他们的基础训练很严格,这就值得我们效法。

自从参与并主持物理竞赛的工作,父亲常常会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有些是中学生向他请教物理问题,有些是中学老师或家长就竞赛评分情况发来的投诉信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一一给予回复。

除了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为报刊撰写文章外,在父亲保留的文档中我发现了一份两页纸的表格《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表》复印件,在表格中所列出的4个问题下,娟秀的蝇头小字占满了所有可用的空间,有些甚至溢出边框。所提意见中肯而切中要害,紧扣高中物理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强调不应受到形式主义的干扰。从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我再次体会到父亲一贯的办事作风: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真诚坦率。

意见征求表

物理竞赛和日常的中学物理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竞赛主要是少数顶尖人才的竞技场。父亲作为原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深知教材在启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性。1994年他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专门为学有余力的中学生编写了一套《高中物理学》教材(共4册),不包括后来单独出版的《物理实验》一册。前后历经五年,教材得以出版,后来又数次再版,并成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指定参考书。作为教材的主编,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父亲倾注了大量心血,试图站在人才培养的更高起点以开放式的思维进行物理教学。这部教材的出台也是摆脱应试教育思想干扰、探索因材施教的一次良好尝试。

教材及竞赛试题解析

199810月,父亲卸任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当时,与他共同致力于中学物理奥赛工作的王殖东先生写了一首《临江仙 贺中物赛倡导人沈克琦教授》。上半阙指出每年物理竞赛决赛的举办时间以及父亲与这项事业的关系,下半阙简要提及父亲在物理教育事业方面的经历与贡献。

《临江仙 贺中物赛倡导人沈克琦教授》

桂花香尽秋归去,正蟹肥菊儿黄。朝气青年奋争王。奥物赛夺魁,首功推沈郎。

执教多年如一日,一度大学校长。中教物理主大纲。博士基金会,学子献心香。

王殖东贺 1998.10

今年是父亲驾鹤西去的第九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即将迎来四十年华诞。自1984年到2023年,赛事已连续办了40届,共有14044505人参加了物理竞赛各省的预赛,8844人参加全国决赛(选拔率约为万分之6.3)。经过赛事的层层选拔,共推举出178名选手参加了国际物理奥赛,中国的参赛选手共获得146枚金牌、21枚银牌、9枚铜牌、2个表扬奖;同时,还选拔出153名选手参加亚太地区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144枚金牌、7枚银牌、1枚铜牌、1个表扬奖。中国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赛场上始终保持着优异战绩,屡屡摘金夺银,为国争光。

如此规模宏大的竞赛惠及了数千万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也推动了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这一项目的成功,父亲付出了诸多心血、亲历初创、推动发展、见证成长。如今,这项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圆了众多优秀物理学子攀登科学高峰之梦……父亲若能看到这累累硕果,定会含笑九泉。特将此文献给我亲爱的父亲。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