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百年清华记忆】早期清华的教育教学理念

2009-04-22 |

● 周襄楠

历史篇

  1911年~1928年,是清华大学历史上的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早期的清华虽然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但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清华造就“领袖人才”、追求“学术独立”等教育教学的理念渐成系统,并对日后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12月,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10月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

  清华学堂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上都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入学堂不久即行甄选和筛汰学生,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者,有假满未按期上学被开除者。由于清华地处城郊,远离市区繁华,加上学校斋务处的严管,所以清华学生比较循规蹈矩,在生活上养成了简朴的风气。

  随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此时的清华仍遵循原有宗旨,“以造成能考入美国大学与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为范围”。清华学校除继续培养留美预备生之外,并着手培育为国家急需的各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即“领袖人才”。教务长王文显在他“满怀热情献给中国之未来领袖”的《留美指南》一书中,在强调“为什么要选择去美留学”时说:“将来的世界领导权无疑的是在太平洋彼岸”,留美学习“将帮助这些中国的未来领袖去改善我们困苦国家的命运”。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的曹云祥认为,“领袖人才”最上焉者是要具有“天赋制裁,精明强干,随即应变,善于治人”的禀赋与本事。

  清华学校“参酌中美学科制度,分设高等中等两科”。19112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四年,即“四四”学制;9月即由“四四”学制改为“三五”学制,“高等科三年毕业,中等科五年毕业”。从1913年下半年起,又改为“四四”学制,直到1920年。这年秋天,停招中等科一年级生,1921年改高等科四年级为大学一年级,大一级学生仍为留美预备生。这时,全校从中二到大一,共有七个年级。

  清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设西学部和国文部,西学部课程、教材等“均仿照美国学堂”,教师中有很多直接从美国招聘。西学部课程的中等科课程主要是英语训练,高等科则是学习美国大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的培养,清华学校一再强调“真正之人才,须先有完全之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清华学校确定了“以培养完全之人格为天职”的训育目的,推行德、智、体三育并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完全之人格谓何?其人之一切行动均在法律之内是也。”即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养成各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

  如果说“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是清华学校的办学目标,那么严格管理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清华学校的第二任校长周诒春指出:“学生应遵守纪律,如不停罢课,法纪废弛,学校就无和平,学术就无法进步。”因此,清华特别重视学生管理,对年龄偏小的中等科学生尤为严格,学校在课业与考试的评分上,采取了严格的办法,学生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考试频繁、计分严格,淘汰率很高,在1911年~1921年间淘汰率高达32%。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清华形成良好的校风也与此不无关系。

  清华学校注重学生训育,经常请名人来校做演讲,杜威、罗素、泰戈尔、李大钊、陈毅、梁启超、蔡元培、颜惠庆等各界名人均曾来校演讲;还不时举行辩论会,校园内辩论风气非常盛行。

  清华学校提倡学生多多参与课外活动,参与社会事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与社会公德。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清华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各类出版物也如雨后春笋,学生还开办了“平民学校”、“平民夜校”。在各种活动中,清华学生“意投则合,共策进行,纯然以公益为怀”。学生将组织、参与各种会社团体视为“自动的作业”与“练习的机会”,培养自己“创作的精神”。清华园充满了“高尚合乐的气氛”、“实践合群生活的方式”与“服务爱国的精神”。

  此外,清华学校还提倡体育是强国之必需,从建校始就认识到只有人格、体魄健全的人,才能担负起救国、强种的重任。学校专设体育课,并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希望通过锻炼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与公平竞争意识。其时,清华以“要求严、外语好、体育好”而闻名。清华早年形成的实干、团结的精神传承下来,形成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成为清华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国内外舆论、国内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和清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1916年,校长周诒春向外交部正式提出了清华向完全大学过渡的计划并积极予以推动。清华校友积极建言献策,成立“清华幸福委员会”来促进。但不久周诒春辞职,其后校长更迭6人,使清华改办大学一事进展缓慢,至1922年曹云祥出任清华校长才再次推进。19242月,清华学校聘请胡适、范源濂、张伯苓等人为大学筹备顾问;是年10月,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19254月,又成立了“临时校务委员会”,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1926年共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到国立清华大学时期,清华的育人宗旨逐渐转变为“以在国内造就近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源于早期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时期的教育教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探索。

■ 往事篇

  周诒春与曹云祥的“新教育”思想

  早期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课程设置、学制等诸多方面都“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清华学生接受的是美国化教育,反而对中国的国情知之甚少,这一情况受到当时社会的指责。有鉴于此,清华学校提出了“中西并重”的方针和“保存国粹”、“振兴国学”的口号,也曾几度改革过国文教学,并组织过“学生国情考查会”、“社会服务”等活动。1924年还提出过“留国”的办法,即鼓励毕业生赴美留学之前“留国工作一年或二年,以了解国情”。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走向教育和学术独立?清华从建校起就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其中周诒春、曹云祥两位校长的“新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这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周诒春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可以协助解决社会贫穷与治安的问题,他认为新的国民教育目标应在培养聪明的、具有谋生技能的与独立自主的公民。他还认为,人的品行是不断发展的,应从幼年起努力培养,学校应该重视纪律和社会服务,教导学生明了纪律的意义并切实遵守。他还鼓励学生接近与关怀身边的穷人,更提倡师生创造机会使得学校的光明照亮周围社会的贫穷落后与黑暗角落,并使得学生从中获得实际的经验与知识,成为活跃在社会上的成员。

  在教学方面,周诒春主张清华应该应用国语教学;在学生的发展方面,他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以发挥学生特长,培养领导才能。他认为,学校应该改革充实各项设备,提供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非常爱护学生,对学生的期待也甚为殷切。一位学生回忆说,周校长“诚恳庄肃,对于年幼的学生有如严父,谆谆教诲,殷勤督责。教导学生如何持身处世,如何服务尽责,甚至为保持整洁,限定若干日必理发、必沐浴”等等。

  周诒春看到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曾经明确提出西学应该“中土化”,学术应求独立。但是当时曾有人对他进行了无端的指责,1917年底北京教育界黄正明等人到外交部指控他是“奉行洋化政策的代表”。而事实是,周诒春早在191611月就说:“过去我们必须依赖西人所提供的学术刺激,而现在是我们准备学术独立的时候了。”并提出要“学术独立”的四个条件:“第一,清华应保持一定的政策;第二,对中外、新旧教员应一视同仁,均应同样之待遇,享受同等权利;第三,学生应遵守纪律;第四,应以国语为教学媒介。如此,才能够促进学术独立。”虽经核查攻击之辞大多不实,周诒春仍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为由辞职。后来清华校友评价周诒春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为母校奠定下巩固的基础。

  曹云祥出任校长后,对于育人的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他认为,清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造就“中国未来的领袖”。

  在1925911的开学典礼上,曹云祥对于自己的办学思想作了论述。他说:“十四年前中美所议定办法,设立清华学校,仅预备学生留美。惟因时局变迁,中国教育界眼光,亦随之而转……自今而后,派送留美学生,逐渐减少,新大学学生,陆续增加。”“新计划之大目的能使新教育在中国有自动的能力,而后有生活气象。譬如栽培树木,使其日见繁荣。”

  他特别指出要“巩固新大学之根本”:“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之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所谓教育,并非转世诵读记忆而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为立足社会之准备。否则,教育失其本质……欲养成人格,于功课好坏无甚关系,是人与人之接触。故欲求为人之道,大都在课外作业中养成之,如运动、军操、组织团体之会社。”

  曹云祥创办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已然将教育和学术独立放在清华发展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学生做学问要循序渐进,要形成“独立而有统系之思想”;对于学术发展,他认为“研究各科学,不必专恃外国书籍,即研究中国书籍,亦可发展。如地质学、生物学、农学之成绩,协和医院治病之宗旨,研究中国之物质病源。足见有自动之能力,其收效亦颇宏大。希望清华学校将来亦使其能有自动之能力。否则,如民国现时状况,但有名目而无精神。”

  毕业于清华学校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邱椿曾经在1927年的《清华年刊》上发表文章《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对清华教育思想的转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中国教育界自‘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思想发达,慢慢的注重中国公民教育……清华教育政策,就慢慢的从模仿时期,而达到创造的时期了。这真是清华的再生!清华的政策,是要建设纯粹中国式的大学。清华教育目标,是要养成中国式的领袖人才……课堂内师生谈话,都用国语了。最令人注意的,是国学研究院的设立。从前清华学校,最不注重中文,现在居然设立国学研究院了。”总之,清华学校初期的办学思想,强调“进德修业”的“完全人格教育”,其办学手段多模仿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到清华学校后期,清华的教育思想已逐渐向“中西兼重”、“学术独立”,向创造中国式的大学道路过渡了。

转自 清华新闻网 2009年4月2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