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新学期开始,民舞社的部分社员因毕业等各种原因离开了学校,但同时又有一批新成员加入。我1948年入学不久就加入了民舞社。当时的社长是居乃鹏,地下党领导是赵思孔。地下党不仅通过民舞活动团结群众,传播具有活力的民间舞蹈,鼓舞群众的革命激情,同时在社员中发展党和党的外围组织。我就是在民舞社中由赵思孔发展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成为我参加革命组织的起步。根据赵思孔、吴敏生、唐锦廉、曾俊伟和我现在的不完全记忆: 这一时期的社员有居乃鹏(总干事)、赵思孔(总务干事)、乐久成(文娱干事)、章熙康、陈孔庆、薛君礼、何毓槐、解广润、白祖成、褚斌、谭玉贞、张厚玫、陈兴光、邵东皓、冯增昭、王少安、王春波、吕景晨、袁永昌、黄连甲、贺允东、臧小三、祝惠民、曹苏龄、吴敏生、唐锦廉、汤纪敏等数十人。
1948年12月清华解放之前,民舞社开展了许多活动。在清华园的舞台上是十分活跃的社团之一。除了日常的习舞、教舞,还在大礼堂演出了《马车夫之歌》、《青春舞曲》、《巴安弦子》、《新旧光景》等民间舞蹈和秧歌剧。1948年11月,北京各院校的民舞社团不惧国民党的压力,在城内举办了一次联合大演出。在北大沙滩民主广场上数百人跳着集体舞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在舞台上各校表演了自己排练的民间舞。清华民舞社表演了《凿冰舞》、《巴安弦子》、《马车夫之歌》及歌剧《新旧光景》等节目。演出连续了三天。
1948年12月清华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解放军包围了北京城。12月中的一天晚上,赵思孔突然通知我,晚上到科学馆一间教室开会。进教室时只见窗户用一条毯子挡着,教室中间地上点着一支蜡烛,周围围坐了七八个人。这是民舞社的地下外围组织成员第一次打破单线联系而见了面。赵思孔向我们简述了当前的形势,要求社员们暂时回到各自院系参加保卫清华园的任务,然后为迎接北平解放作好思想准备。元旦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全校文艺社团联合组成了艺工大队,林寿屏同志担任大队长,民舞社是其中重要成员之一。为了配合解放军进城后作好向群众的宣传工作,社员们重新聚集起来,排练了秧歌剧《新旧光景》、《一个裁缝之死》以及其它民间舞蹈节目。因这时清华园已经解放,华北文工团还派来了一位导演和一位演员(邸力,后来曾在《林家铺子》等电影中担任角色)来指导我们的排练。重新排练的《新旧光景》集合了几个社团的成员,除民舞社担任演员、伴奏之外,“大家唱”合唱团担任伴唱,薰风国乐社还派来了曾俊伟、王世政两位同学来加强伴奏队伍。有了专业人员指导和多支力量的联合,不仅演出规模扩大了,演出的水平也极大的提高了,在全校引起很大轰动。
北平城解放了,艺工大队随即进城开展群众宣传工作。我们借住在汇文中学的教室内,除一部分社员到各大中学教习扭秧歌、民间舞等之外,演剧人员每晚在帅府园胡同美术学院礼堂等处演出,组织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各大、中学的学生、教职员和某些单位的群众来观看,每晚都要演出到深夜。其中尤以《新旧光景》的演出场次最多、反响最为热烈。每当台上演“旧光景”时贫苦农民饥寒交迫,地主恶霸、官府、匪兵抢掠烧杀迫使老百姓奋起抗争时,台下“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声此起彼伏。而演到“新光景”时翻身农民欢庆解放、快乐地生产,观众中欢笑声、鼓掌声响成一片。一位看过演出的北大同学说:“你们清华真厉害,就好像老解放区派来的文工团一样。” 《新旧光景》不过是一小时左右的小秧歌剧,没有曲折的剧情,没有华丽的服饰、布景,但它朴素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迎来新生活的心情。
完成了宣传任务,回到清华园后,党组织决定,所有的社团已完成历史任务,以后由学生会统一组织学生的业余文艺活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回到各自的院系学好专业,为建设新中国作准备。民舞社解散了,但在中国历史大转变的波涛中曾经奔腾起舞的这一朵小浪花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遥想当年:那歌、那舞、那情,至今令人心潮激荡。
[以上由赵思孔、吴敏生、唐锦廉、曾俊伟、汤纪敏共同回忆,汤纪敏(1952建筑)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