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学人情怀尺素间

2019-04-12 | 童凯思 | 来源 《北京日报》2019年04月10日 |

1927年6月1日,王国维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生师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次日上午,他独自来到颐和园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其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消息传出,举世震惊。在王国维的灵堂中,陈寅恪独行三拜九叩之大礼,并有挽联送悼: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此联一出,时人交口称赞,推为挽联中之绝品。

适值仲春,玉兰绽放。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中,观者可一睹陈寅恪手书之底稿,以及其他共130位学人的手札。前贤遗墨,片语吉珍,如尺牍缄札一类,非得亲炙作者手迹,方能体会其中温度。

陈寅恪先生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挽联底稿

非守旧,实为赓续文化命脉

以陈寅恪的这副挽联而论,其中的“累”“玄”二字,简体字已经难以复其原貌,而陈在手札末尾分明亦有所强调,字旁加圈者有“累”“玄”两字,“累”字若写成这样恐人读仄声,“玄”字若写作那样则有犯庙讳,“求书时注意及之”。这般讲究在今人看来或许陈腐,但在寅恪先生则别有深意存焉。因为王国维曾在遗书中委托陈代为整理书籍,故而联句中有“五千卷牙签(指书籍)”“谬承遗命”之说。

要紧的是,正如王国维之死并不像一般庸常之辈理解为遗老殉清之类,陈寅恪要承继的,当然也不仅仅是那五千卷藏书。在写给王观堂(编者注:即王国维)先生的挽诗词中,寅恪先生一再痛感“文化神州丧一身”,“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内中的伤惋与共鸣,已经揭橥了王国维之于华夏文化的生命意味,也无意间预示了自己将要担当的命运。明乎此,才能读懂面对日后的变局,陈寅恪何以冷眼事外,以惊人的顽强壁立千仞,他要赓续的不仅是岌岌可危的文化命脉,还有深蕴其中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境界。

今人谈论王国维与陈寅恪,多源于学术上的高山仰止,而对两人的眼界、精神所抵达的深邃与高远,则大多茫然,更遑论亲近二者的生命状态。有趣的是,两位巨子灵魂上的契合,首先不在时人以为的“守旧”,而在于他们对中国数千年文化之痼疾的明察。比如王国维早有感慨,“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又说,中国文化历史上,“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陈寅恪亦有此洞见,“中国之哲学美术,远不如希腊。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但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他们所说的“美术”,其实指的是“美学”。

很难想象,如此尖锐的价值批判,出自两个看似抱残守缺的“遗老”笔下。惟有认识到他们对于纯粹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推崇,才有助于我们走近二者的作品和内心世界。

冯友兰致李伯嘉信

非相悖,与西方学理相融无间

“尺素情怀”主题虽在“清华学人手札”,涵盖的内容早已超越清华一所学府,几乎囊括了百年历史上一多半的士子精英。

相较北大的叱咤风云,清华要沉静得多。若非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名义重现视野,不少人或许不知道清华还有过国学研究院。如今,四位导师以及众多前辈的手札和遗像,赫然在目,俨然一个个无比鲜活的生命。

尺牍、函札,原本重在实用,后竟演发出一种独立的文体甚至书牍文学,自先秦及清,蔚为大观。它是散文和小品文的姻亲,又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和行款,比如上下款的称呼、世代相传的习用语等。试看曾在北洋政府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致瞿启甲(晚清四大藏书楼主之一)的信函:

秋间放棹珂乡,饱阅琅嬛秘籍,书缘眼福,冠绝平生。又复饫领盛宴,感谢何以。

寥寥二三十言,两位学者的斯文雅兴,彼此的家世交游,跃然纸上。

再看周诒春如何婉谢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欲聘他为“清华大学筹备顾问”:

接奉惠书,敬审贵校有改办大学之举,重承不弃,笼以筹备顾问,虚衷盛谊,感纫何言。

可算是典重而稳健,知进退,守礼数。

游目于先贤手书,最可惊诧的便是文言尺牍竟有这般弹性和生命力。那些西方学理完全可以和古文的雅洁并行不悖甚至相融无间,汉语的能量、门类,也由此大大拓展了。举凡数论、微积分、地质、考古、化学、机械学、经济学、逻辑史,无不可以纳入清华学人的谈说范围,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而且话题由专业之外,兼及国家政治,友朋往来,个人遭际,风物人情,风格或骈或散,或雅或俗,信手拈来,多所变通。彼此研究的领域或有霄壤之别,但写家于文白之间的余裕,对汉语的挚爱与惜护,则字斟句酌,历历可见。古老国家即便面临巨大转型,成熟的语言亦能自具调节功能,为汉语书简注入新的声色。

王国维赠朱自清蓼园二绝句条幅

非快餐,文学形式吁求多样性

很难知晓,前往展馆的观者有多少人在意这些手札传递的密码,或曰,这是小事吗?

相信自幼受惠于私塾教育的胡适,写一封那样浅白的书信,无疑需要莫大勇气;亦须知熟谙西方经典的王国维和陈寅恪,偏要守千年古文的老规矩,其实更具远见卓识。

清人孔尚任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盖尺牍一体,即古之辞命,所云使四方能专对者,实亦原本风雅。人但知词为诗之余,而不知尺牍亦诗之余也。”这是古人第一次将尺牍和诗词等量齐观。在跨度百年的“尺素情怀”展中,清华学人将尺牍也写得诗情烂漫。一些自称于诗词之道“生本门外汉”的科学家亦操笔而吟,譬如在电化学、生物化学领域都卓有建树的黄子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有呈梅贻琦校长的诗稿:

鼙鼓声中燕市惊,江关萧瑟一身轻。

六年颜巷同瓢饮,风雨鸡鸣最怆情。

水木清华一梦间,梅花细雨忆关山。

玉京本是仙游地,汉使乘槎八月还。

从一个电视电邮、微博微信,以及手机公众号所营造的语言场,忽然跳回“尺素情怀”的时代,笔者尴尬在于,时时感到自己形同野蛮人。前人的手泽如同一道温煦的风景,让人如沐春风,却也无以自处。如果你期待的信息,是几句话就能明了主题,甚至一个表情符就能满足一切,那绝无可能从这样的展览中获得任何滋养。甚至陈寅恪毕生坚持的书写,在现代人看来也只像一个古董或怪物。

这可能是从严复到王国维最担心的事情,他们追求的古雅,其实是捍卫文学形式的多样,以及多元形式中的秩序感。

返回历史与文化的十字路口,书札原就是一种贵在自由的文体,一般都是随事敷文,脱手而成,不容作者有过多的修改和雕饰,正当中西大潮碰撞之际,写家的笔底毫端,就有了唐宋人难以想象的社会情状。而作者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也比明人小品更多了一层活泼的真性情。

它们如同古宅大院之外的青苔与野花,自在分布,恣意盛开。

————————————————————

展览信息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展览遴选了自清华建校以来且今已作古的130位有重要学术贡献或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原则上每人撷取一件手迹作品,或信札、日记,或笔记、文稿,或题跋、对联、条幅,甚至是分数单、课程表,不论先后轻重,以其生年为序,陈其手泽,勒其生平,释其文字,述其缘由,以窥百年以降中国学人杰出代表的所思所想。即便只言片语,已足够令后人心动不已。

展览时间:3月22日——4月28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4号展厅


相关新闻

  • 092021.03

    “学人本色、士人情怀”,钱端升的自述

    1990年1月21日,钱端升先生去世。提起钱端升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但无论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是中国政法大学,都把他视为这些高校中政治学、法学这两门学科的奠基性人物。尤其当提起中国政法大学时,这座法律界的最高学府,就是由钱端升先生受命筹建的。他十七岁考入清华,二十四岁就从哈佛毕业,在法律界是泰斗级的宗师,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也有他的参与。“大家小书”最新的《政治的学...

  • 182010.10

    《一尺江山》

    作品编号:12作者姓名:赵磊 工作单位:北京市人文空间雕塑研究所 设计说明: 作品浓缩了鸟瞰山川湖泊的自然形式于一尺见方空间内,比喻山河在胸,志在高远,厚德载物的人格情怀。

  • 032015.06
  • 232016.06

    《回忆两篇》彰显杨绛学人风范

    从出版到赠送,《回忆两篇》充分彰显出杨绛先生谦虚谨慎的学人风范。

  • 172016.03

    三尺讲台 谱写人生 ——清华大学[1977级] 胡新懿 访谈纪实

    在海淀区工读学校,我们见到了胡新懿校友。他那朴实的笑容和洋溢的热情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倍感温暖。很不幸,由于儿时的一场疾病,胡新懿老师落下....

  • 102019.07

    做纯粹学人 行不言之教

    转瞬之间,季羡林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年了。其间,往事不断浮上心头,总觉得先生没有远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先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而我对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 222017.02

    杨祖陶:我的哲学人生

    著名西方哲学史家、武汉大学教授杨祖陶于2017年1月22日去世,享年90岁。杨祖陶先生1945年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 262016.09

    一代学人沧桑记忆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涌现出无数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的人生命运各不相同,但是都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抱以敬意。其中著名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萧公权(1897....

  • 292018.06

    清华大学八零后教授陈巍:三尺讲台不忘初心

    作为通信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让通信理论与技术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天涯咫尺,是我们的使命。

  • 312010.01

    留学人员实习基地助推海归就业

    来源:神州学人 广州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和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更是在探讨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服务举措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