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一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2008-04-01 |

■ 史 轩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清华爱国进步力量日益壮大。全校师生在中共清华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影响下,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48年底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广大师生积极迎­接清华的解放与接管,并热情投入到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从此,清华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48年4月,清华37周年校庆纪念刊社论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清华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痛恨中国的罪人,惟其我们清华是爱民族的,所以我们反抗民族的仇敌。”“目前可能是最黑暗的时间,但前面一定是圹远与清明。暴风雨即将过去,新清华的航船,即将驶入充满阳光和微风的大海。”在这种必胜的信念激励下,清华师生积极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解放与接管清华园
1948年11月上旬,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解放战争胜利推进。1948年下半年,在清华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师生们为迎­接解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地下党员积极宣传革命形势,发动、组织群众护厂护校,保护学校财产和文物档案;另一方面,他们分头联络在清华园中享有名望的教授,介绍和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深入细致地谈心,说服动员他们留在北平。通过这些工作,清华师生员工坚定了安心留校、迎­接解放的思想和信心。
11月下旬,还开展了反对南京政府策划的强迫“迁校”斗争。11月24日,教育部督学来北平,与清华、北大校长交换有关“迁校”意见,声称:“在遇万一时,政府为保护民族文化,决定全力设法‘抢救’”。企图À­拢一些教授,把清华大学这块牌子迁到南方。清华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社团在壁报等宣传工具上进行揭露斥责,教授们乃至校领导的绝大多数也都反对“迁校”。清华校务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时,亦无结果而散。随后国民党政府又紧急制定了“挽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计划,于1948年12月14、15日派专机接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南下。最终,清华除了梅贻琦等几人离校外,全校269位教师坚守学校等待解放。
1948年12月13日,解放军攻占颐和园和圆明园之间的平川地带,遇到国民党军队猛烈炮击。追击敌军的解放军团政治处主任李乐之是清华1940届校友,他了解到前面就是母校清华时,立即报告上级。司令部果断命令部队火速避开名胜古迹和学校区,绕道前进。15日凌晨2时,毛泽东亲笔批示,急电平津前线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当月,毛泽东批改军委关于保护清华、燕京等校的通知,17日,毛泽东主席手拟关于保护重要工业区的军委命令的电稿。文中提到:“沙河清河海甸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国立大学。18日,解放军第13兵团政治部在西校门贴出布告,“……清华大学为中国北方高等学府之一,凡我军政民机关一切人员,均应本我党我军既定爱护与重视文化教育之方针,严加保护,不准滋扰,尚望学校当局及全体学生,照常进行教育,安心求学,维持学校秩序……”
1949年1月10日,北平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钱俊瑞到校,正式宣布接管清华。上午11时许,首先召开清华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代主席冯友兰,教务长冯秉权,秘书长沈履,训导长褚士荃,各院院长叶企孙、陈岱孙、施嘉炀、汤佩松等出席。钱俊瑞在会上传达了接管方针:第一、清华以后应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取消过去教育中反对人民、脱离人民的东西。第二、教育改革逐步进行,现有机构与制度,除了立即取消国民党反动训练制度和立即停止国民党员、三青团员反革命活动外,其他一律照旧。第三、学校经­费由军管会负责供给,教职员一般采取原­职原­薪,暂不变动。下午2时,全校教职员、学生、校工、校警共2000余人在大礼堂开会,听取钱俊瑞宣布上述接管方针。当钱俊瑞说:“今天清华大学从反动派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的大学,是清华历史上的新纪元。从今以后,它将永远是一所中国人民的大学了。”全场热烈鼓掌。下午3时,学校召开教授会,钱俊瑞在会上简要介绍了解放区工农业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概况,并着重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科学研究,以及保障人民思想信仰自由的方针。
1950年,毛泽东更亲自手书6幅清华大学校名并择其一,表现了党和政府对清华的高度重视与殷切希望。从此,大气磅礴、潇洒飘逸的毛体“清华大学”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标识之一。
冯友兰先生曾高度评价清华园的解放与接管:“在全中国解放中,清华是首先被解放的国立大学,在全中国的解放中,人民政府宣布一个正规大学为人民的大学,清华是第一个,这是清华的莫大光荣。”
坚决改造 平稳过渡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对于新解放区大学的管理,中共中央早有计划。194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做出了《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指出对于当地学校教育,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我军所到之处,不许侵犯学校的财产、图书、仪器及各种设备。”在这个指示中第一次提出了对于原­有学校的政策:“在敌我往来的不巩固的地区,对于原­有学校,一概维持原­状。在较巩固的地区,应帮助一切原­有的学校使之开学,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之上,加以必要与可能的改良。”
1949年1月16日,北平解放前夕,周恩来在民主人士座谈会上作了关于时局的报告,再次重申了对原­有大学的政策,“大学要维持原­状。如清华有人要吴老(按:指吴玉章,当时任华北大学校长。)搞,我的意见可由学生、教授主持校务,等于工厂管理委员会的机构一样,先维持下来再说。”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清华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学校管理实现了平稳过渡。
解放前,清华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综理校务,由教育部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之。”学校实行以评议会为核心的,校长、校务会议、评议会、教授会并立的领导管理体制,校长是三会的当然成员和主席。
1948年12月14日,清华园解放前夕,校长梅贻琦离校,21日飞往南京。12月17日下午3点,学校在甲所召开第95次校务会议,会议议决在梅贻琦返校之前,由冯友兰任校务会议临时主席。1949年1月11日,即清华被接管翌日,训导处被撤消。1949年5月4日,军管会成立新的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叶企孙等21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叶企孙等9人为常务委员,叶企孙任主席。军管会决定,自校务委员会成立之日起,旧有行政组织即行停止活动。
管理体制上,校务委员会“归高等教育主管机关直接领导”。“各校校委会委员,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及各院院长、教授若干人及讲助教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之;为便于工作起见,得就委员中遴选若干人组织常务委员会,校长为校委会当然主席,如校长离校,由高等教育主管机关指定常委一人为主席,必要时设副主席一人。委员及常委均由高等教育主管机关提请任命之。”“校务委员会为全校最高权力机关,主持全校教务,并商定全校应兴应革事宜。”校务委员会运作“采用民主集中制,主席有最后决定权,并对主管机关负责。当主席与大多数委员意见分歧时,应即报告主管机关作最后决定。”在新的校务委员会中,周培源接替霍秉权任教务长,陈新民接替沈履任秘书长。此时,训导处已被撤消,无训导长一职。
9月,学校对部分院系领导进行调整。冯友兰不再担任文学院院长及哲学系主任一职,雷海宗不再担任历史系主任一职。吴晗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金岳霖任哲学系主任。不久,吴晗因被选为北平市副市长,辞去文学院院长职务,由金岳霖兼任。
解放前,清华设有许多专门委员会,协­助校务运行。解放后,学校仍设有多个常设委员会。1950年5月,学校设有财务、生产管理、保卫等21个常设委员会。
清华解放前后,虽然全国政局动荡,但学校基本保持稳定,教学实验设备等仍有增加。例如电机系1948年12月初收到MIT赠送的一批机器。建系不久的化工系设计了流体传输、喷雾干燥等多套设备,并在1948年3月28日举行了展览,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欢迎­解放军入城
为了迎­接解放军开进北平入城式,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广大师生都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为宣传工作做了较长时间充分的准备,对于联合其他学校参加欢迎­解放军入城仪式,起了很大作用。
清华同学专门成立了迎­接解放人民服务委员会,下设宣传部、联络部、生活部、总务部、秘书处等,还把全校同学编成五个大队,每个大队六七个中队,每个中队三个小队。当时全校同学大约有1900人,参加工作的同学就有1821人,还有不少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许多小队到附近的青龙桥、海淀、蓝靛厂等地去宣传天津解放和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到石景山三家店给工人演戏,和解放军联欢。为了使入城宣传效果更好,大家在校内预先进行演讲比赛,看Ë­最能用群众的语言说明群众最急于了解的问题。此外,还组织全校同学学习政策理论,各系各级举行形式多样的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思想。接着,“寒假期间,清华全体学生及一部分教职员于解放军进城的时候,在城内作了两个星期的宣传工作。”
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开入北平城内。一大早,清华同学便乘坐火车进城。上午9点多,前门广场人山人海,各个学校的行列聚拢在一起。游行的清华队伍举起了一丈高、八尺宽的巨幅毛主席像,军乐队也列队奏了起来。
解放军进城队伍开过来,各学校同学兴奋地向人民子弟兵欢呼致意,有同学把宣传品抛向车上,坐在车上的解放军欢笑着向同学们使劲挥动红旗。坦克和卡车拖着重炮过来时,许多同学跳到炮上坐着,在炮身上写:“炮口对准蒋介石打到台湾去!”“给四大家族每人一颗炮弹!”前门箭楼下,燕京大学的艺工队则高高地站在卡车上指挥群众唱《解放区十唱》,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毛泽东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北平入城式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2月3日,东北野战军举行盛大的进驻北平入城式。10时整,四颗红色照明弹腾空而起,入城式正式开始。
北平的大学生们非常活跃,清华、燕京等大学都组织了欢迎­队伍,写了大量标语。“欢迎­人民解放军”、“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等到处张贴,甚至还贴到了解放军的军车和大炮上。大学生们对解放军非常崇拜,又受新思想的影响,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大方。
清华师生们连日来兴奋异常,清华的宣传大会自即日起留驻城内,一直到15日。他们分别在前门、崇文门一带进行街头宣传或文艺演出,在汇文、慕贞等校发动中学生,宣讲革命形势、毛泽东主席的时局声明、和平谈判八项条件等。2月12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十多万人参加的“庆祝北平解放群众大会”,通电全国,会后举行大游行。清华的队伍旗帜鲜明,精神饱满,市民给予了最多的掌声和赞赏。
3月1日,在清华大礼堂举行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全体盟员大会,在毛泽东像和党旗下,500多名盟员,第一次公开唱起了雄壮的《国际歌》。3月15日,青年联盟在清华园正式公开,成立了清华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代表大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并掀起了建团大会。3月18日,民主墙上公布了被批准入团的青年团员名单,全国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率先在清华建立。
庆祝新中国诞生
在迎­接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筹备等过程中,清华广大师生满怀激情积极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北平解放前的一个晚上,两名解放军代表秘密来到清华,找到梁思成教授家,请其将北京市内重要文物建筑标在一份军用地图上,以备一旦攻城时保护它们免受炮击。不久又来了几位解放军,请梁思成编写了一份全国的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准备发到解放军各部队。梁思成立即带领年轻教师胡允敬、朱畅中、汪国瑜、罗哲文等连夜工作。一个月后,一本厚厚的《全国重要文物简目》及一份《古建筑保护须知》送到解放军手中。解放后,国务院于60年代末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即是以梁思成的两个报告为蓝本制定。
1949年3月初,为了做好北平市新政权的建设,根据北平市委要求,中共清华大学党总支安排了153人参加北平市政权建设工作。同时,又有250名师生(以文学院、法学院的学生为主)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
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梁思成、费孝通、吴晗等参加了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采纳了张奚若关于新中国国名由“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议。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又通过了由清华大学梁思成、林徽因领衔的国徽设计小组设计的方案。
9月27日,清华师生员工在大礼堂集会,庆祝新政协­的成功召开,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德高望众的张子高先生首先发言,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阐述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他对新中国的希望。庄前鼎、张维、章名涛、孟昭英、钟士模等教授和同学代表都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刚从中南海怀仁堂参加政协­会议回来的吴晗,向大家传达了政协­会议当天通过的决议,并出示了一面刚制作出来的五星红旗,引起全体师生员工的鼓掌欢迎­。
为了参加10月1日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开国大典,清华师生好几天前就着手准备。9月27日全校大会上,钱伟长向大家提出了要求,包括如何绑扎五角星灯笼,穿什么样的衣服(男生为深色上衣、浅色裤子)等。为了走好游行方阵,同学们还在体育馆前操场进行了演练。
10月1日清早,参加开国大典的师生到大操场集合,出南门到清华园火车站乘车进城。西直门下车后,马约翰等领队走在前面,接着是军乐队,然后是各院系的队伍。队伍横排左右两侧,每人手提一盏五角星红灯笼。整齐的队伍行进到东单广场集合,听候大会指挥调动。午餐时,每人吃着自带的干粮:馒头和咸菜。午后,清华队伍被带到天安门广场,大家席地而坐。
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隆重开始,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在阅兵式后,是各界群众游行,在国庆游行队伍中,清华压阵走在最后。清华的队伍走到天安门城楼下,一路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毛泽东主席听到后,非常高兴,马上以高亢、洪亮的湖南口音回呼“清华同志们万岁!” 清华的方阵保证了整个群众游行始终热情激昂,队尾整齐划一,为开国大典»­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当清华师生们回到学校,吃了晚饭回到宿舍时,已经­是10月2日凌晨2点多了。
10月3日,陈毅来清华视察,并在体育馆前的操场上给师生做报告。他阐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新中国的光辉前程,鼓励广大师生适应时代潮流,做好思想改造,加强业务修养,为建设新中国做贡献。
在新中国阳光沐浴下,清华园处处生机勃勃。党和政府的关怀,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清华园解放后,冯友兰先生曾有一段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话,他说:“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经­历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此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培植之下,必能日益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尽其应负的使命。”这也正是全体清华师生心声的真切表达。

(校室研究室供稿)

(《清华人》2008-2期)

延伸阅读.....

清华地下党的正式公开

1926年,中共清华第一个党支部在清华园成立,领导进步师生开展革命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南迁。在南迁同学与在北方同学中间,清华遂发展出北系、南系两个党组织系统。抗战胜利,清华返回北平后,根据党“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地下工作方针,南系、北系仍保持相互独立。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开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迎­接北平解放,北平地下组织的南系、北系合并,但学校一级仍分别成立党总支,加强联系,密切配合。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党员和党组织从内到外,一步一步走向公开。党员把群众当作“阳光”,党公开就是从地下转到地面,接收阳光的普照。
1949年6月28日,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清华地下党正式向全校公开,在二校门张贴了当时全校187名党员及负责人名单(不包括极少数担负保卫工作、在隐蔽战线工作的同志),教职员党支部名单同时还在工字厅门口张贴。从此,清华党组织结束了秘密工作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创建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伟大征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