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有训故居:园中勤奋育桃李

2007-10-17 |

●史轩

1928年,应清华校长罗家伦及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邀请,吴有训欣然北上,开始了长达17年的清华执教生涯。吴有训在清华,先是住西院14号,1934年搬入新林院12号,直到抗战爆发。他为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殚精竭虑,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与教育家。

青年师表

吴有训(18971977),江西省高安县人,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16年南昌第二中学毕业后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1921年末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著名教授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后筹办江西大学,1927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生理系副教授、系主任。1928年到清华任教,叶企孙对他十分重视,将其工资定在自己之上。

清华西院附近田地、山丘和水塘连成一片,清净而优雅,吴有训入住时熊庆来、郑之蕃、杨武之等居于此。后来他又乔迁于落成不久的新林院,与周培源、陈岱孙、赵访熊、潘光旦等为邻,这里同样树荫浓郁而风景优美。怡人的居所,让他潜心于物理学的研究和人才培育。

1934年吴有训任物理系主任,1937年任理学院院长。他与叶企孙等一起密切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迅速成长为全国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对中国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坚持民主办学的方针,尊重和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体性;凡遇比较重大的问题一律由全体教授共同商议决定,从不独断专行。他坚持严谨教学,“理论与实验并重”和“重质而不重量”,亲自讲授大一的“普通物理学”;他倡导学术独立,重视国内校际间的交流。钱三强正是在北大听了吴有训的课才放弃报考交通大学而考入清华的。他很注重因材施教,单独为王淦昌安排实验课题,用4个月时间完成实验并发表了《中微子探测问题》论文,达到当时领先水平。钱三强在他的指导下得以到法国做原子核物理研究,钱伟长也是在他的关心下改学物理并获得深造的机会。

那时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学生总共才50余人,但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物理学界的栋梁之材,蜚声中外。世界著名科学家吴大猷在回顾中国近代物理发展时,曾指出“19201930年代,大学物理系培养的学生,以清华大学为最多。这些学生大多能继续从事物理事业,或者做研究,或者教书,又培养下一代。”吴有训辛勤耕耘几十年桃李芬芳,1988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词“青年师表”,彰显其爱惜青年的高贵品质。

模范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吴有训就强调教师必须边教书边搞研究,并努力推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开全国大学风气之先。他留学期间关于X射线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回国后在无法进行实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清华比较丰富的文献情报资源,努力开展理论性质的研究工作。

193010月,吴有训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项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物理学家立足于国内,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在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对此,严济慈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吴有训的工作“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鉴于他在研究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他为院士,并颁发了荣誉证书。他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强国授予国家科学院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吴有训把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看成第一位重要的事情,他谢绝导师诚恳挽留,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与生活条件回国。1931918日晚,他的一个孩子出生。而这天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吴有训充满愤懑与忧愁,他对妻子说:“如果我们不警惕和反抗就有灭亡的危险,孩子生在这个时候,就叫他惕生吧!”国难深重,他时刻思考为增强国防出力,借赴美休假机会专门调查制作真空管工艺,并带回几箱仪器在清华开设相关课程。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南迁,他毅然离别妻子和刚满月的女儿,奔赴长沙、昆明,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后来,他先后任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科院副院长等职务。

几十年来吴有训始终实践着自己的誓言:“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竭尽力量。”陈省身称赞他是“近代中国科学史上一个模范的科学家”。但他始终保持谦虚的品质。他在美国的研究工作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认做出了重要贡献,康普顿将他与196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瓦雷斯视为自己最优秀的两个学生。有人曾将康普顿效应改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他却公开表示不同意,表现出一位科学家求实的态度和谦虚的美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