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朱总理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2004-04-14 |
朱总理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朱总理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4

  清华大学有个经济管理学院,它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1984年4月正式挂牌,首任院长是现今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不久前的一个偶然场合,笔者认识了一群清华经济管理学院1984年-1988年的在校生,有幸采访到了朱镕基总理和他的学生们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件事我还真帮得了忙”

  清华大学的很多毕业生在回忆自己的求学时代时,都说那是一段“非常压抑、辛苦的岁月”,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学习的压力非常大。此外,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逢考试结束,大家就会暗自比较:看谁的考分高。由于“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大学生们的自信心显然时时都在经受着烈火般的考验。

  同其他院系相比,经管学院的学习气氛显得宽松自由许多。因为,朱镕基院长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还把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列为经管学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时,有人把经管学院比喻为“鸭子专业”。意思是说,鸭子会跑,但跑得不如羚羊快;鸭子会飞,但不能像鸟飞得那么高;鸭子还会游泳,但游得没有海豚快。但鸭子有鸭子的长处,“海陆空”无所不能。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清华经管学院不同凡响的教学特点。

  朱镕基总理以铁面无私著称。但朱镕基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有说有笑。

  经管学院88届硕士毕业生、北京鑫民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治平说,他第一次听朱镕基作报告,就对他非常地钦佩:“我们大家都很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官有多大,而是因为他确实是卓越不凡。他讲话非常有条理而且极为敏锐,说起一些重要的统计数字如数家珍、张口就来。老师们都说,你要让朱院长讲话,只要告诉他讲多长时间就行了,不需要让他写讲话稿。他讲话从来不用讲话稿。”

  在李治平的眼里.朱镕基不仅能力特强、口才极佳,而且是一位办实事的人。

  “我记得当时干部研究生班有一位来自重庆钟表公司的学生,读的是全脱产在职研究生,按规定原单位应该给他发工资,但他的单位说他是全脱产学习,就不给他发工资。他在百般无奈之下,给朱镕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只是想和您说说这件事,不指望您能帮多大忙,因为您在北京,我在重庆,这事儿您肯定是管不着的。’朱镕基看了这封信后在一次大会上说:‘这件事我还真帮得了忙。’后来,他真的找重庆的有关人士协商,把这件事情解决了。”

  “我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的”

  作为朱镕基亲自带过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杨宏儒,接受导师朱院长指导的机会并不多,连他的毕业论文还是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为那时,朱镕基已调到上海担任市长,工作十分繁忙。

  后来,朱镕基曾对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师说:“他(指杨宏儒)的论文我没能看得很深,一看就犯困,”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理论。”

  杨宏儒现在说起这事来,仍面带愧意:“我那时过于追求理论表述的严谨性,文字比较晦涩,有些话的定语很长,作为一个市长,白天工作忙了一天,晚上再看这样的东西,确实是一看就困。现在我能理解了,真是很难为朱院长了。”

  尽管朱镕基没能有时间做一些具体的“导师的分内事”,但他还是尽力为杨宏儒提供一些增长见闻、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杨宏儒回忆说:“朱院长在上海当市长的时候,我曾去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把我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我们一起研究上海市的工业状况。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各种产业、企业应该怎么搞都是很清晰的,那时都还是国有企业,好像怎么做都是一大堆矛盾。我想他可能是希望我能拿出些东西来,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可能是我当时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较表面化,有些东西过于抽象或是追求一种模式,不是特别符合实际应用。虽然,最后也写出了一大摞的研究报告,我估计他可能也是看不进去的。”

  杨宏儒现在重温此事仍不无遗憾地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对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李山来讲,朱镕基对他的教诲则是影响了他的一生。

  1986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为经管学院毕业生饯行的宴会上,刚刚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出国项目的李山,走到朱镕基面前,告诉他自己将去美国留学。

  朱镕基问:“是哪一所加州大学?”

  “是戴维斯分校。”李山回答。

  “你学成一定要回来。”朱镕基叮咛道。

  “没问题,我出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一定会回来。”李山说。“不是政审问题,国家确实需要人才。”朱镕基加重了语气。

  “那我应该学经济学中的什么专业呢?”李山认真求教。

  “什么都要学,不能只学美国的,还要学习日本、欧洲的经验。”朱镕基说。

  然后,朱镕基在李山的毕业留言簿上赠言:“博采众长,学通中外”,然后又补充道:“我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的,你要好好努力。”李山没有忘记朱院长的话,在美求学期间,他先后选修了6个专业(美国博士一般只要求学2个专业)。

  “你可以成为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蛋。”

  姜旭平,清华经管学院教授,经管学院1985年硕士毕业生。

  姜旭平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很多部委都急需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姜旭平的专业和学识,若想选择当时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国家机关或出国深造应该是不成问题。但他却留在了清华园,做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匠。

  原因很简单,当时清华经管学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像姜旭平这样受过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训练的教师。

  姜旭平至今还记得朱院长挽留他时说的那番话:“你若是出去工作,你可能会成为一只公鸡,公鸡是斗士;但你若留下来的话,你就可以成为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蛋。”

  因为这番话,姜旭平留在了学院,并且一做就是16年。

  在很多人的眼里,大学教师的职业平淡而辛苦,但姜旭平却兢兢业业,把极平凡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他写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1998年7月出版)是国内第一本最全面、最完善地介绍电子商务的书籍,目前国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士都读过这本书。

  姜旭平著述颇丰,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包括《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系统分析》、《电子商务与经营分析方法》等在内的9本学术著作,发表了几百篇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毋庸置疑的权威专家之一。

  姜旭平关于电子商务新颖而前卫的观点,使得他的课非常地受学生欢迎。据说,他的课从来都是在能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里上的,普通的教室根本就无法容纳赶来听课的学生。

  “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据统计,清华经管学院84-88年的在校生中,至今旅居海外的超过半数以上。

  以杨宏儒所在的81级本科生为例,全班31人,留在国内的只有六七人;而学院第一届本科生(80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班31人,留在国内的仅有二三人。

  这样的统计数字多少有些令人扼腕,以至于经常以自己学生为自豪的朱镕基也不无遗憾地叹息道:“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李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总理问这句话的时间,那是1997年2月25日。

  赴美求学的李山,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相继担任世界著名的信用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外汇衍生交易经理、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中国经济学家、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高盛国际公司(欧洲)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

  从1994年起,李山经常在美国的《商业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等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文章,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取向的研究和准确判断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

  那天下午,担任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由总裁率领的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五人代表团在中南海紫光阁拜会朱镕基。当走在最后的李山站在朱镕基面前的时候,朱镕基问了上面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措手不及的李山有些慌乱地说:“会回来的。”

  朱镕基似乎看出了李山的尴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是责备你。”

  宾主依次入座后,朱镕基继续发问:“我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回来?要付高盛的工资吗?”

  “不需要,只要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行。”李山认真地回答。

  1997年4月,也就是李山向朱总理承诺“会回来”后的两个月,在清华经管学院报告厅,一份由李山起草的利用海外金融人才创办国家投资银行的建议书,经赵纯均副院长转交给了朱镕基总理。

  一年以后,已调往伦敦任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的李山,借朱镕基总理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之机,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名单当面呈送到共和国总理的手中,并力陈创办股份制国家投资银行的重要性。

  几天以后,李山受到时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的专门邀请,从伦敦飞往北京。

  陈元带给李山的信息是:朱总理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正式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转换职能,办成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

  李山甚至还没能来得及回伦敦向高盛公司老板提出辞职,就被留在北京,担任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他的学长陈元亲任组长。

  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份由筹备组共同起草、由陈元行长签发的《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请示》正式呈送到国务院。

  此时,李山所在的高盛公司宣布了上市计划。如果李山不选择辞职,就意味着他可能获得数百万美元的高盛股份。但是,李山还是在高盛亚洲总部正式签署了辞职书。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学生和院长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了共和国总理的风采!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