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关于罗家伦长校清华——从一则史料谈起

2010-09-01 |

孟凡茂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收录了193010月《清华周刊》刊登的关于清华学生会代表会议的《最后消息》(第29193页)。在当年1016日的学生代表大会上,为使新同学了解情况,由学生许桂馨介绍两年来驱罗的经过以及对罗的评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罗家伦以欺骗的手段谋取校长职位问题。

2)对罗家伦的评价,“恶迹大彰,丑态百出,钳制言论,束缚同学,滥用私人,……,虚伪毒诈”等。

3)介绍学生会驱逐罗家伦的经过,说学生会从罗家伦长校之初就取驱逐政策。此材料对罗家伦的评价可以说是恶语中伤,对罗家伦经历的叙述违背史实,所以,对这份材料的使用应取慎重态度。

先介绍一下罗家伦,1917年罗家伦考入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北大的学生领袖。1920年作为获得穆藕初奖学金的5位北大学生之一,罗家伦留学美国,修历史和哲学,其间与在美国的北大同学冯友兰、杨振声等过从甚密。罗于1922年到欧洲留学,相继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求学,欲以研究近代史学为职志。在欧洲罗家伦与陈寅恪、俞大维、傅斯年、赵元任等学人相往还,可谓“一时多少豪杰”,1926年夏回国,受聘东南大学史学教授。1927年年初罗家伦进入蒋介石的军政府,1927年夏参与创办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该校校长是蒋介石、教务主任是戴季陶,庶务主任是陈果夫),任副教务主任,主持校务。1928年年初,罗家伦以少将军衔任北伐军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处处长,负责接管占领地的文化教育机构,19287月到北平,并曾到清华学校访问陈寅恪等人,对清华学校的情况有所了解。1928816日大学院大学委员会推荐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817日大学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长王正廷会同向国府会议提议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于918日宣誓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294月因董事会否决了清华大学的发展规划,罗家伦提出辞职,后经多方挽留,于613日回校视事。19305月因学生代表大会有学生提出请罗家伦辞职的提案,此案虽经学生全体会议否决,但罗家伦以校风陵替为由于22日提出辞职,并于23日离校。

一、关于发冒名电报谋取校长的谣传

学生会代表会议的《最后消息》提到,“教部原委赵元任先生长校清华,罗氏为敦请委员,岂料罗以为机会难得,扬言教部为人伊长校清华,于赵氏迁延不就之下,乃伪造文电骗长清华。”学生代表说罗家伦能长校清华是通过冒赵元任之名给大学院拍发电报谋取的。历史事实是,19294月天津《大公报》有消息说,教育部杨杏佛不久将公布上年夏罗家伦以赵元任名义发电报给大学院谋取清华校长。这则消息让罗家伦非常气愤,称纯属造谣。罗家伦立即与杨杏佛联系,是否如报纸所说,有消息发布。杨当即否认,并致电《大公报》表明态度,称如此造谣,若不澄清,将诉诸法律。同时赵元任也声明,上年夏他曾托罗家伦发电报,只为个人私事,不关校长事。罗家伦进一步说,拍给大学院的电报,大学院有档案,电报局也有原电文留存,均不难查到。其实,编造此消息者,并不清楚大学院关于大学校长任命的过程,单凭一封电报对谋取职位几无作用。当时大学校长人选的提议属于大学院的大学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人选后,报大学院认可;而清华又是特例,由大学院和外交部共管,还有通过外交部同意,再由大学院院长和外交部长向政府会议上提案,经政府会议批准后由国民政府任命。这样繁杂的手续,身在官场的罗家伦是很清楚的,不会愚蠢到用冒名电报来谋取校长的位置。当时罗家伦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与戴季陶、陈果夫等高官曾经共事,又是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所得意的学生,有这些奥援,找谁都比冒赵元任之名发电报更能起作用。更何况罗家伦曾认为出任清华校长对他蒸蒸日上的政治前途或称官运并无益处。综上所述,可以断定《大公报》所登是个假消息。

19288月,在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之前,大学院大学委员会曾举荐孙科任清华大学校长,但孙当即提出辞职,之后才推荐了罗家伦。至于赵元任出任校长事,只是传说,并没有大学院的提议和任命,也就谈不上派罗家伦为敦请委员之说了。当时关于清华校长的人选各方推荐有30人之多。据《吴宓日记》,19287月,赵元任的夫人在家里设宴招待大学院高教处长张奚若和文化处长钱端升及吴宓等人,吴宓听说此宴本拟游说张、钱,拥戴赵元任当清华校长,而由罗家伦主持校务,但席间并未谈及此事。可以猜想,应不只吴宓一人知道此种意图,通过口头的传播,也就会有各种不同讲述。所以学生代表认为大学院欲任赵元任为校长,由罗家伦敦请,或许就是来自这样的传说。由此再与赵元任托罗家伦代发私人电报事相联系,也就可能成为编造假消息的来源之一。但是,造谣也该看看对象,以罗家伦的身份和地位能做这种无益无功之事吗?学生会把两年前的假消息当成事实,诋毁罗家伦的人品,有背史实。

二、以空话作为证据,否定罗家伦的业绩

“恶迹大彰、丑态百出、钳制言论、滥用私人、虚伪毒诈”这些话是什么,空话而已,且不啻人身攻击。若能举出具体事例,哪怕是一个,比这一连串的空话都能说明问题,但学生代表没有这样做。

所谓“钳制舆论”,本无实据。罗家伦长校后,把原《清华学校校刊》改版成《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由原来的每周一期每期2版扩成每周3期每期4-6版。内容有学校各部门的公告,如教学安排,新书介绍、帐务公布等,还外刊登各系学会的活动消息,讲演录,及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同时《清华周刊》由学生主办,其言论栏发表学生的观点,新闻栏报道学生会及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比如校长就职演说后不久,115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登学生袁翰青的《清华的新生命》一文,在文章的结尾处说:“‘建设新清华’是我们改进校务时一个重要的口号,但是如果新清华不能负研究高深学术和指导国民思想这两重任务,纵使新清华的当局怎样‘廉洁’,校舍怎样富丽,学生怎样守‘纪律’,生活怎样‘平民化’,所建设的仍然是一个有新的外表,而无新的生命的清华。”作者强调高深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灵魂,若无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则廉洁化、平民化和纪律化将徒有其表。此文应代表了一些学生对新校长就职演说的看法。怎么能说罗家伦“钳制舆论”呢?

关于说罗家伦任用私人,当是指杨振声、冯友兰和郭廷以。虽然罗家伦讲聘人不分派别,以学术为准,但在上任之初,领导班子确实聘用了他的北大同学和自己的学生。这三位中郭廷以大学毕业不久,在清华工作两年,曾任校刊的主编,秘书科主任,其实主要是做具体工作,不是主要领导成员,在校影响不大。杨振声和冯友兰,两位都是北大出身,因当时有北大要吞并清华的传言,清华原有的教职员对此颇为敏感。但这两位都不是等闲之辈,杨振声出任清华的教务长就是帮罗家伦一把,半年后即提出辞职,专门负责中国文学系,清华中文系的基础就是在杨的任内得以充实巩固的。后来离开清华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而冯友兰自1928年到1952年始终没有离开清华,任文学院长多年,其学问和办事能力让人佩服,不能以是罗家伦的同学就认为是罗的私人。另外,罗相继聘蒋廷黻、萨本栋、周培源等都是清华出色的教授,可以说在清华两年,罗家伦为清华延揽众多杰出的教授。在清华的管理制度上,罗家伦确立了校务会议、评议会、教授会等民主管理的形式和具体章程,使清华的管理有章可循,即便在数月没有校长的时期,清华依然按部就班地发展,罗家伦功不可没。

三、不顾历史事实,虚构驱罗过程

1928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政府开始接收原北京政府的各个机关。清华学校则更特别一点,因原属北京的外交部管辖,南京政府的最高教育机构大学院和外交部都想接收。因原校长温应星已经辞职,南京的大学院和外交部联合致电清华学校前教务长梅贻琦,请他代理校务,等候接管。之后大学院和外交部的两班人马到校考察,大有争夺之意。727日大学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长王正廷达成共识,由两部会同接收。此时正值暑期,75日留学学生以学生会名义发布宣言,对学校校长的资格列举多条意见。83日学生会组织校务改进会,此后学生讨论校长人选,推荐7位学生们认为合格的校长人选呈给大学院,这其中罗家伦位居前列。8月中旬首先传出孙科将任清华校长,学生对此颇不满意,但第二天又传出罗家伦为校长,学生牟乃祚在《新晨报》发表文章称,罗家伦总比孙科和张歆海要强。因罗家伦曾是五四时期北大的学生领袖,北京学生对南京的新政府也抱有希望,清华学生会很快决议欢迎罗家伦长校。1928822日学生会评议会决定派代表赴南京与罗家伦及大学院及外交部的官员接洽。学生代表在南京发表声明表示欢迎罗家伦任校长,这有《南下代表报告书》为证。

当时清华的毕业同学(清华校友)明确表示反对罗家伦任清华校长,他们认为应由清华出身的人主持清华校务。任命罗家伦为校长的命令发布后,上海的清华同学会曾表示,即便罗任校长,也使其三月内不安于位而去。北平清华同学会于825日发电报给南京大学院,明确反对罗任清华校长,理由是罗家伦未经清华董事会推选。这些事实可从《清华周刊》和其它报纸上查到,而在193010月学生代表称驱逐罗家伦是学生会的一贯行动,就完全不顾历史事实了。

19293 月罗家伦到南京参加清华董事会会议离校之后,有几位学生提出要教育部和外交部撤换校长,代理校长吴之椿当即告戒学生要以学校发展前途计,不宜偏重私人之好恶。撤换校长提议关系到全校发展,希望以全体学生之意见为依归,维持学业。可以说这是对学生规劝并晓以利害。这是清华在校学生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发对罗家伦长校。

19294月初,由于罗家伦关于清华的发展计划被董事会否决,罗家伦甚为气愤,当即宣布辞职。随后罗家伦、教授会和学生会团结一致,进行了“废董专辖”运动。为此,教授会和学生会都发表宣言,表明态度,目标就是废除董事会,改由教育部专辖。教授会和学生会同时派代表到南京,协助罗家伦,最终取得运动的全面胜利。在此期间,罗家伦三次提出辞呈,国民政府三次慰留。在第三次辞职时罗家伦表示,请政府另简贤能,“使家伦改制及清查基金之主张,不致蒙固位之嫌,而区区坦白之心,得见谅于全国。”对此学生会曾开会讨论对校长辞职的态度,学生会决议对罗家伦辞职不表态,既不驱逐,也不慰留。后来,罗家伦于612日回校,13日发布校长告示,重新视事。此时学生正在进行期末考试。620日举行清华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罗家伦发表讲演,勉励同学为国效力。学生代表说是罗于暑假期间悄然到校,显然有违事实。

1930520日 清华学生代表大会提出“请罗家伦自动辞职”的议案。21日全体学生大会以多数票否决此议案。因学生代表大会的议案,校长罗家伦认为“学风虽致陵替,士气不可不存”, 522日向教育部提出辞职。23日罗家伦离校,将所有一切校务交由校务会议负责处理。

从上述史实可知,在罗家伦长校期间,清华在校学生并没有进行一致的驱逐罗家伦的行动,罗家伦最终离开清华的重要原因是阎锡山脱离南京政府后,罗家伦在北方处境艰难,加之清华毕业同学一直反对他。实际上,520日学生代表的议案还是来自校外,清华的同学会总想由清华的校友来长清华,罗走后,阎锡山就派了清华毕业生乔万选的来。此次学生行动坚决,他们更不能接受军阀指派校长,把乔万选挡在了校门之外。罗家伦借学生代表会议的议案坚决辞职,他内心也觉得两年中为清华付出不少心血,仍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让他最不能接受的还是学生怎么可以对校长的任免发表意见。

罗家伦从五四运动的健将到大学校长,在对学生运动上,他远没有他的老师蔡元培所具有的开明态度和宽怀胸襟。在离开清华之后,193010月起,罗家伦先后给蒋梦麟、陈布雷、蒋介石写信,说明辞职的原因和如何解决清华的问题。他认为政府应该树立权威,学生不能过问校长的任免。他认为清华驱逐校长是学生受共产党的鼓动,他向蒋介石建议,清查清华的共产党组织,在大学建立国民党党部;追查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反动分子”,开除鼓动学潮的学生。并称为维护政府的纲纪,他愿意在恰当的时候回清华进行整顿,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对此,学生也就只有针锋相对了。此时学生会反对罗家伦回校,应该说是事出有因。直到1931年初国民政府批准罗的辞职,罗终未回到清华。可以想见,如果罗家伦在1931年回到清华,他也会与吴南轩一样,把清华变成国民党的政治阵地,不按教育规律行事,从而破坏清华的自由教育传统。

四、关于罗家伦的工作作风

罗家伦长校清华,从918日就任开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罗家伦完成了对领导层改组,科系调整,教授聘任,招收女生等重大改革,其办事作风称得上是雷厉风行。但这些做法让清华原有教师有不同看法,认为罗家伦以南京政府官员自居,否定清华原有决议,甚为过分。梅贻琦在与罗交接之后,当即辞教务长之职。原拟请叶企孙任教务长,此时也为落实。到922日罗家伦任命他的两位北大同学杨振声和冯友兰分别任教务长和秘书长,让清华的原有教职员感觉北大的班底真要接管清华了,不能不心生疑虑。这些做法都体现了罗家伦的强势作风。

最能代表罗家伦工作作风的还是表现在“废董专辖”运动中。尽管清华的教授会和学生会都支持这次运动,并努力实践,但还是罗家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策略是以辞职向南京政府施压。第二个策略是罗家伦把关于清华情况的谈话在上海的报纸上全文发表,其中把董事会的问题,清华基金的问题公诸于世,在舆论上争得先机。第三个策略是罗家伦利用人脉关系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接洽疏通。当时清华大学属教育部和外交部共管,若改由教育部专辖,教育部当然没有意见,但外交部是不会放手的。而此事在政府内阁会议上讨论,教、外两部官员若为此产生争论,在颜面上都过不去。所以,罗家伦绕过内阁会议,直接找国府委员戴季陶和陈果夫,利用上年大学院就曾提出由大学院接管全国教育机构的议案,由戴、陈在国务会议上提出讨论清华的隶属问题。据罗家伦回忆说,戴、陈的提案就是罗起草的。另外,教授会和学生会的代表分别游说其他国府委员,在510日的国务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清华改为教育部专辖的议案。由于教育部和外交部两部长均不参加国务会议,也就避免了两位部长为此的当面争执,这应该说是体现了罗家伦在处理官场关系上的才干和策略。或许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官场作风,但此一役,罗家伦的确打得非常漂亮。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变更清华基金管理机构,改隶教育部和废除董事会三项重大举措,为清华大学走上正轨铺平了道路,首先应该肯定罗家伦的功绩,至于办事作风或称手段是否妥当是另一回事。

五、关于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

对于罗家伦两年长校清华的评价,在一段时间内,大陆多以批判为主,台湾也重视不够。近年来已有不少书籍和文章介绍,评价渐称公允。本文只想略述大概。

1)实现国立清华大学的定名,并把清华大学纳入国民政府教育系统,由原来的大学院和外交部会同管辖改变为用教育部单独管辖,并取消董事会制度。

2)完成清华庚款基金管理机构的变更,由中华教育基金会管理,保证基金的稳妥可靠。

3)完善清华大学的院系体制。1929年清华设立文、理、法三个学院和清华大学研究院,设立中国文学系等15个学系,并率先设立外国语文和物理2个研究所,完成国立清华大学的体制建设。

4)确定校务会议、评议会和教授会的权限和职能,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

5)制定《国立清华大学规程》和《校务进行计划大纲》,从制度上保障清华大学的健康发展。

6)确定清华大学年度预算为120万元,并重视图书仪器的添置,规定此项经费至少占总预算的20%。在清华学校时期,经费困难时首先压缩此项经费。

7)筹划生物馆、气象台、图书馆新馆、学生宿舍的建筑。自1921年大礼堂完成后,清华的校园建筑基本上停顿下来,这四座建筑在罗家伦离任之后才完成,曾被称为“新四大建筑”。

8)招收女生和公开招考庚款留美学生。

六、结语

关于学生代表对罗家伦的评价,曾为《清华大学史稿》所引用,以否定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今天研究清华大学的历史,应该对各阶段的历史材料作出甄别,不为虚假的文字材料所蒙蔽,务求还原清华历史的本来面目。罗家伦曾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撰写历史著作,并提出三点意见,其一、不理论化,每写一事必以正确的史料为依据。其二、不道德化,罗认为历史著作不能成为垂训说教的文字,并认为尊重真理才是史家最高的道德。其三、不国家主义化,平等对待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材料,不能感情用事。这些观点对于研究清华校史足可借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