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西南联大学习奠定了我物理学的基础

2010-06-29 |

杨振宁(1942物理)

1938年到1942年,我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念了4年书,1942年到1944年,在西南联大研究院念了2年书,得到硕士学位。回想在西南联大的情形,我有非常亲切的感觉,而且非常感谢我有那样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自己一生在物理上的见识、视野、鉴赏能力及对物理的态度,可以说是在西南联大奠定的基础。那时全校的学生只有一千多人。我们的校舍是非常简陋的,宿舍是茅草房子,没有楼房。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下雨时,叮叮当当的声音不停。教室和宿舍的地面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个宿舍有40个人,就是20张上下铺。饭厅里面,没有椅子,没有板凳。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菜吃,而米饭里面至少有十分之一是沙子。除了这许多困难以外,还有不断的空袭,日本的飞机常常来轰炸,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上课是从早晨7点到10点。因为差不多10点的时候,空袭警报就要来了。然后下午再从3点钟到7点。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情形下,西南联大造就了非常多的人才。今天国际上,非常出色的第一流的学者中,有科学方面的,有工程方面的,有文史方面的,很多是联大当时造就出来的。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履历表 校史研究室提供

1966年杨振宁与夫人杜致礼摄于普林斯顿住宅院中

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时期,在常常要跑警报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良好的。那时的教师阵容非常强大,名教授很多。我记得很清楚,联大的大一国文是必修科,当时采用了轮流教学法。每一位教授只讲一个到两个礼拜。一般来说,轮流教学法的效果通常是很差的,会产生混乱的情况。不过因为那时的教授阵容实在很强,轮流教学法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文史知识。记得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我进西南联大报考的是化学系,但一进去后就改念了物理系。物理系那时的教师阵容也非常强。大一物理是跟赵忠尧先生念的,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大二力学则是跟周培源先生念的。我们那时候所念的课,一般老师准备得很好,学生习题做得很多。所以在大学的4年和后来2年研究院期间,我学了很多东西。

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吴先生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学士论文是跟他写的。我在1941年的秋天去找他,他答应收我为他的学生,给了我一本《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现代物理评论》),叫我去研究其中一篇文章,看看有什么心得。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分子光谱学和群论的关系。我把这篇文章拿回家给父亲看,他虽不是念物理的,却很了解群论。他给了我狄克逊(Dickson)所写的一本小书,叫作《Modern Algebraic Theories》(《近代代数理论》)。狄克逊是我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的老师。这本书写得非常合我的口味,因为它很精简,没有废话,在20页之间就把群论中“表示理论”非常美妙地完全讲清楚了。我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应用的深入,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领域叫做对称原理。我对对称原理发生兴趣实起源于那年吴先生的引导。

我于1942年在西南联大毕业以后,进了西南联大的研究院,又念了2年,得到了硕士学位。为了写硕士论文,我去找王竹溪先生。那时他是很年轻的教授,刚从英国回来不久。在王先生指导之下,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篇论文把我引导到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40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这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从群论到对称性原理上所得到的物理学跟数学的结论,这个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

由于吴大猷先生把我引导到关于对称原理的研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极大影响。19571031日我知道将得诺贝尔奖以后,在不断的电话铃声中给吴先生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大猷师:

值此十分兴奋,也是应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刻,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春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的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

谨致敬意,并问候吴太太。

生振宁上

19571031

(选自《我心中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月)

相关新闻

  • 022017.11

    西南联大经验需要好好发掘——西南联大校友的回忆

    我在西南联大入了党彭珮云(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是1945年9月份才入联大的,就是西南联大最后一届的学生。人家告诉我,我还是那一届学生里头年龄最小的。西南联大对我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个时候抗战刚刚胜利,国民党要发动内战,国家处在一种非常危难的时刻。我那时是社会系的学生,在中学就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联大是我心目中的民主堡垒,我一到联大就受到了革命的影响,在联大...

  • 022017.11

    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17年11月1日上午,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清华大学....

  • 192021.11

    西南联大的“九零后”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4周年纪念日。前段时间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又将这所群星璀璨的大学,呈现在社会大众的眼前。《九零后》的16名主演,年龄最大的已经106岁,最小的也92岁了,平均年龄则超过96岁,是名副其实的“90”后,堪称电影有史以来最“资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翻译界最高奖北极星奖得主许渊冲(享年100岁)、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99岁)、世界焊接学...

  • 192022.09

    黄昆: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黄昆(1919.9.2—2005.7.6),浙江嘉兴人,著名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2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两年后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曾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

  • 242010.08
  • 032009.02
  • 062011.01
  • 232022.01

    深切缅怀!戈革先生百年诞辰

    戈革(1922年1月22日-2007年12月29日),著名翻译家、科学史家,享誉国际的玻尔研究专家。自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以来,戈革一直在校工作,直至退休。他专注物理科学史研究,主要研究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的生平、学术和思想,曾被授予“丹麦国旗勋章”,以表彰他在研究玻尔,特别是在独自翻译多卷本《尼耳斯·玻尔集》方面做出的贡献。戈革不仅在科学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书画篆刻、诗词歌赋、文学创作等方面多有建树。...

  • 022014.04
  • 3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