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联后代”再聚首 涵芬楼内忆旧游

2021-08-05 | 王勉 | 来源 《北京青年报》2021年07月30日 |

今年的五六七月,画家赵蘅的生活被一部电影和一本书“搅乱”了。纪录电影《九零后》,她观看了六场;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赵瑞蕻新书《离乱弦歌忆旧游》,她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苏州,参加了多次分享交流活动。作为翻译家赵瑞蕻和杨苡的小女儿,作为西南联大学人的后代,她觉得这些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电影和书,视觉和文字,联手讲述着西南联大,产生的影响也超出了她的想象。

718日下午,《离乱弦歌忆旧游》新书分享会北京站活动在涵芬楼举行。联大后代数人到场并发言,朱方文(许少鸿之女)写下感言请为代读。还有许多文化界人士到场。涵芬楼咖啡厅座无虚席。北青天天副刊组织“青睐”会员参与了这次活动。会前,招生贴一经发出,十几分钟30个名额即告满员。在分享会上朗诵多篇西南联大诗歌和文选,许多人以为这是一个诗社组织。当天正逢诗人郑敏101岁寿辰,“青睐”会员齐声朗诵了郑敏先生的诗《金色的稻束》,祝贺这位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百岁老人生辰快乐。

西南联大后代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联后代。主持人车巍的父亲车铭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系,上世纪80年代初,曾执笔撰写了《当代中国丛书》中的“西南联大校史”词条。他说自己从小听着联大故事长大,联大所代表的理念、理想和精神构成了他人生启蒙的重要部分。重温联大前辈赵瑞蕻先生的遗作《离乱弦歌忆旧游》,让他一次感受了联大人的精神和情怀。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沈克勤的女儿沈士华在发言中感言:“我们都有联大学子的基因,追求民主科学早已融入我们的灵魂,弘扬联大精神已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父亲与无数联大学子一样,把一生献给了祖国,活成了一个纯粹的人。”

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的女儿王庆苏在发言时几度哽咽,她的父亲当年以高一同等学力考取联大,书读得很辛苦,联大自由却也很严格,只要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就要重读一年。说起父亲,她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凡人伟业,家国情怀”八个字。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许少鸿之女朱方文写来充满深情的感言,由王庆苏代读。许少鸿一生致力于固体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制及其物理过程的研究。他和同是联大毕业生的黄有莘先生一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体发光实验室,后发展为固体发光研究室,他们是我国固体发光研究最早的奠基人。固体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在机场、地铁、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浅绿色紧急逃生标志,就是用这种材料做成的。朱方文回忆父亲对自己得到的成绩却毫不在意,甚至事过境迁就忘记了,总觉得做的事情都很平凡,不值一提,以他自己的话说是:“工作兢兢业业,成绩平平凡凡。”

郑天挺之孙郑光回忆,2019年他曾特意刻了一枚印章送杨苡,与朱自清、郑振铎、罗庸、王亭云、朱希祖的孙辈们一起到南京赵蘅母亲杨苡家拜寿。杨先生握着每个人的手,一一述说他们祖辈的趣事,并当面签送自己的译作《呼啸山庄》,西南联大的情怀赓续了三代人。

著名导演傅靖生忆得更为深情:我认识赵老是在1963年,那年我19岁,我南下金陵探望患病的赵蘅。从此直到赵老去世,在他那慈眉善目的脸上我从未见过一丝怒容。世界对他永远美好阳光,即使阴雨绵绵他也笃信太阳正在云外眯笑。他以仁慈对天下万物,我相信他在翻译《红与黑》的时候就已看透了人生的黑,看透了世界污浊,所以他能原谅他人,也善待自己。

画家罗雪村感慨,看到这么多联大后人,感觉像置身在那个“离乱弦歌”的年代。听赵蘅演讲,自己会走神儿地欣赏起她:精心搭配的装束,高雅又素朴,一丝不乱的白发更衬出她由里向外洋溢着的生命的青春活力,从她身上似乎领略到她父母亲以及那一代西南联大人年轻时的神采。

罗雪村继而说,可我记得她也有严重的眼病、腰疾,她的一句“爸爸一定能看见她的小女儿拼命地为他的新书奔走……”其实,她不仅为这本书奔忙,每年每月每一天,她都在不歇地画画、写书、编书,她太忙了,忙得忘记了疾病,也忘记了年龄,而且,她做的这些美好的事情和那些诚挚的朋友也在滋养着她……

《离乱弦歌忆旧游》让罗雪村想起不久前读过的另一本书《巨流河》。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代人,经历相近,他读出两本书里蕴蓄着的同一种力量,那是那一代学人活着的最大依靠,即“人生没有绝路,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

当赵瑞蕻的照片出现在投影屏上,赵蘅说:“这是我爸爸,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这一定是令他欢喜的事。”

联大后人会后合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