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一慧:利用2D结构实现3D结构的制备

2016-09-05 | 杨帆 | 来源 校友总会 |

张一慧(YihuiZhang),1986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2006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和2011年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1年至2015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先后担任Postdoctoral Fellow和Research AssistantProfessor。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研究领域为屈曲力学及其新兴应用,柔性可延展电子器件,仿生软物质,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2016年入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主办的《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公布的全球35名35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TR35)名单。

张一慧在实验室

“我们这项通过对平面结构加载得到空间结构的工作,为3D结构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张一慧正在展示“弹出式”三维快速成型技术。由于这项技术,他入榜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主办的《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在8月23日公布的2016年度TR35,即全球35名35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名单。8月31日上午,校友总会在他的办公室里对他进行了采访。

“清华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2006年,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张一慧,来到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刚到清华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群体都非常优秀。”他笑着回忆起十年前的时光,“不过这也能让我时刻鞭策自己。”除此之外,他还感受到清华更系统、更专业、更深入的基础知识训练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清华的课程要求很高,但是这些严格的训练为我之后做研究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让张一慧记忆犹新的是余寿文教授的《断裂力学》课。“余教授讲课深入浅出,把比较难的概念讲得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和应用,特别有名师风范!”

张一慧在清华度过了五年时光,2008年获得硕士后,又在本系攻读博士学位。“清华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我能够和很多老师交流具体的研究思想。”硕士期间,在科研刚刚起步之际,他曾经得到了邱信明老师的许多指导,使他对于问题的想法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博士期间,他在刘彬教授和导师方岱宁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将刘彬教授所创的原子级有限元方法应用到铁电智能材料,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使计算速度比以往的力电耦合分子动力学方法提高了一百多倍。而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导师方岱宁教授。在科研方面,方教授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从不指定他要做什么,而在问题的重要性上给予了他很多建设性的指导,引导他去观察与发掘。在硕士期间,张一慧研究的是一个偏于工程的课题,具备多年科研经验的方教授认为,该课题的基础研究成果颇丰,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建议并支持他在博士期间转变方向,研究铁电智能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深入探索其中的物理、力学的复杂耦合问题。也正是这个课题,成就了他的那一篇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新型三维结构制备方法,让制造更简单

2011年,获得了清华大学工学博士的张一慧远赴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把一些刚性的、不可拉伸的金属/硅电子器件做成可拉伸的形式。而他具体做的是一些功能密度(即功能组件空间占比)较高的柔性电子器件,这类器件往往要求内部的导线可拉伸,甚至超级可拉伸。因此,发展超级可拉伸导线就成了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他的一个直观的想法是,类似于弹簧的螺旋结构具备超级可拉伸特点。但是要在几十微米,甚至几微米的尺度上用硅或高性能金属来做3D螺旋结构,传统的方法,包括3D打印技术,都是很难做到的。如何发明一种新型的微纳米3D结构制备方法,是摆在张一慧面前的一道难题。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次研究平面曲线结构在拉伸或压缩下所产生的屈曲变形时,张一慧意外地发现,这种平面结构在简单压缩之后,竟然会变成3D螺旋结构。在这个发现的启发下,他和美国的导师一起对其进行拓展,利用这种方法做出了几百种不同几何拓扑的3D结构,并且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理论分析的结果是100纳米以上的尺度都可以实现,而实际的样品已经做到几十厘米。同时,他也谈到,100纳米以下的制备技术还有待深入探讨。

由二维平面到三维曲面状硅结构的组装成型过程

“我们这个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三维结构的制备方法,它可以作为一个制备平台。”与以往的制备方法相比,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地实现各种高性能材料的组装,而且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首先,由于所生成的3D结构是可变形的,所以可以利用它做成具有可调控功能的微型电感元件。其次,它还可以应用到光学领域——对器件进行拉伸,使其核心部分发生转动,改变遮光面积,从而改变光的透射率。第三,它还在细胞生物学中发挥着作用,有关监控和调控细胞生长的研究正在进行着。

成功,是对世界产生影响

在许多人眼中,入榜《技术评论》全球35名35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名单的张一慧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年轻学者。当被问到对于成功的看法时,张一慧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自己所做的研究成果能对世界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从我的研究成果中感受到一些收益或者价值,那么我觉得真的是很满足。当然,这是非常难的。”张一慧谈到,“不过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下去。但是,如果做不到也没什么遗憾,只要我能对这个领域有所推进,让其他人在我所做的基础上做出有用的产品,那我也是非常开心的。”另外,作为教师,他还希望,自己能够培养出一些优秀的学生,将来他们也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对于今年入学母校的学弟学妹,张一慧希望他们首先能够深刻地去理解校训,因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他看来就是要敢闯,敢于做那些开放性、开拓性的工作,遇到困难是要有勇气坚持做下去,即使失败,也要积累失败的原因,为接近成功打下更深厚的基础。另外,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踏实勤奋地学习,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鼓励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前人所做出的学术成果。


相关新闻

  • 122017.07

    中国梦——3D创新

    作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位老专家老领导,林宗棠至今已经在工业领域工作了64年。其间,他曾作为掌门人掌控着高新技术最为集中的航空航天工业,在取得辉煌成绩的....

  • 232020.10

    比头发细一百倍!26岁白族小伙联合发明3D打印微纳米纤维传感器,成本不到十块钱

    来自云南大理的 26 岁白族留学生王文宇(清华大学2012级机械系),和课题组联合研发出微纳米导电纤维的 3D 打印技术。论文于 9 月 30 日以《面向平面和 3D 光电和传感器件的纤维打印》“Inflight fiber printing tow...

  • 232017.07

    古稀“老清华”创业 主攻3D打印人像技术

    72岁老人邢刚和同龄人有些不一样:当别人在家喝茶带娃安享晚年时,他却埋头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创业,研究时下热门的3D打印技术。去年8月,他和团队开始主攻3....

  • 132019.08

    中国企业创造3D打印世界最快速度

    3D打印“唯快不破”——一家创下全球3D打印速度极限的科技公司,它来自中国

  • 312015.12

    齐汉汀:用3D打印描画未来

    “有市场,有技术,有投资,三个条件都合适创业才能成功。”齐汉汀说,尽管“3D未来”已经开始赚钱了,但他不会仅仅做成一个小作坊,下一步要吸引资金加大研发....

  • 172021.06

    清华联合发布新冠病毒真实3D图像

    1月21日,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赛实验室和奥地利Nanographics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伊万·维奥拉团队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问世。在纳米尺度的图像上,平均直径约为100纳米的新冠病毒像一颗奇异的星球,表面分布着硕大的、可以自由摆动的刺突蛋白“触手”。在“星球”内部,超长的核糖核酸(RNA)链致密缠绕在有序排列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上。

  • 122017.07

    以3D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访原航天部部长林宗棠

    林宗棠表示,激光成型技术可能会成为决定我国3D打印发展的重要一环。现在(国内)用的激光头都是美国进口的,非常贵,而且容易受到控制。

  • 162018.01

    5分钟打印8厘米直径的小球 清华毕业生将3D打印速度提高100倍

    2018年1月11日讯,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年度总决赛上,一个3D打印项目从国内外所有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本次大赛特等奖,获得....

  • 302022.09

    孙伟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7讲:生物3D打印技术进展及应用

    9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Drexel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系Albert Soffa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教育部111交叉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机械系生物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北京市生物制造及快速成形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伟应邀做客“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7讲活动,为校友们带来“生物3D打印技术进展及应用”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刁庆军出席本次活动,清华...

  • 312016.08

    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激光放映让银幕更亮 3D更真实

    李屹认为,未来,投影机行业必将引发新一轮淘汰赛,而具有品牌优势、产品品质过关的一些“优等生”将有更多机会掌握更多主动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