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专访殷秩松:连接文化和产业 让文化产权市场更有价值

2016-11-18 | 陈秋淮 杨柳 | 来源 《北京文化创意》双月刊 |

殷秩松,1991年保送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就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任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殷秩松董事长,人们常说文化产业实质是内容产业,在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今天,IP端越来越热,人们也会更加关注内容和版权。据了解,在中国文化促进会文化产权市场协作体中,国内公认做的最好的文化产权交易、版权交易机构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南京,是你们创新启动了我国的文化产权市场。如今,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已走过8年历程,请您介绍一下,你们在文化产权市场方面是如何推动的?

殷秩松:从我们自己考量,是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三年,那时候全国没有文化类知识产权交易所,没太多经验可借鉴,基本上围绕着版权服务、版权交易、版权金融做了一些创新的探索,在金融上有一些效果,但是在交易上没什么突破。如果交易集中不了,交易所的价值在哪里,其实当时也非常不清楚,是摸着石头过河。2011年开始筹备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我们把视野打开到了文化产权更大的领域里,从而变成了一个以版权为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产权市场。

第二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要在版权交易上有所突破,选择了互联网的这条路径。我们认为版权交易一定有互联网+的可能性,也只有互联网才有可能使得交易所的功能放大,形成交易汇聚这样一个态势,主要在做互联网版权交易创新的积累;第二件事,在做各种文化物权限量收藏品的交易平台,物权有天然的标准化的属性,所以它可以不按照权益交易的逻辑,就按照商品交易逻辑可以开展反复交易、电子化交易。我们探索在版权商品,老酒、年份茶、珠宝玉石、文房四宝、陶瓷、货币收藏、珍稀木材等等收藏品领域开展创新交易。这些不是普通商品,更不是权益,就是东方特有的收藏文化下的物权交易,这一块带来业务场内交易规模的快速上升;第三件事,就是沿着更广泛的文化产权的逻辑,去做了一些交易创新,无论是我们的艺术家公盘、文化消费券,还是我们目前正在推动的版权资产证券化、版权众筹。

记者:可以认为当你们的交易和民间的收藏接上轨,反复交易就让规模上去了。如果我有收藏品,到你们的网上就可以交易吗?其间您认为最有突破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殷秩松:对。因为这个市场有投资属性,也带有消费属性,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当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规模和利润,能让我们中心在艰苦创新的路上缓口气。真正有大量交易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交易到底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您有收藏品要交易,可以给我们专门的托管中心,我们和拍卖不一样,收的手续费很少,才千分之三。但量一上来就带来了效益。目前我们交易额大概一年300亿,今年已经达到日均2亿元。

我们最看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互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只有大家熟悉的电子盘,是无法真正实现交易促进、产业促进、消费促进、投资促进。

文化必须拥抱互联网有两个原因:

第一,文化是最大众化的,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消费,在消费中起到教化的作用,消费跟每一个人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说文化必须大众化,而大众化的途径就是互联网。

第二,因为文化是一个私权的市场,怎么能做到集中,交易所如果不借助互联网,想把文化交易集中起来是不可能的。借助互联网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个在要素配置上实现产业促进,就像阿里巴巴B2B电商干的活儿;另一个就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实现消费促进,这是交易所拥抱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记者:请您简要讲解一下关于文交所的价值所在和其核心使命,并介绍你们下一阶段的重点发展方向。

殷秩松:我们现在看文化产权,目的很明确,就是交易促进,投资促进,但是我们做交易所的初衷应该是产业促进和消费促进。关于文交所的价值,我们总结了16个字。

第一,公开市场。文化这个领域原来没公开市场,只要有公开市场,就是有价值的,才能够让它产权属性、价格属性、流动属性都变得更真实。

第二,制度创新。文交所至少把中国的文化市场带到了一个制度化的市场,法律文件、制度设计,第三方征信、结构化的交易结构等等,这些就是文化产权交易所给文化市场带来的巨大变革和能量。

第三,跨界融合。文化产业原来这个视野是很窄的,有一个词叫圈子里的交易,而文化产权市场把文化产权跟科技连接,跟金融连接。文化本身产能就很小,文产的核心影响力和价值全在转化上,转化成商品、服务、旅游等等。所以我们一个叫文产,一个叫化业。在我们交易所的价值理念定位中有一个叫文化经济价值的转化平台,讲的是“文+”的东西,在经济领域里去转化和放大它的价值,要让它的价值提升转化得更高,从以前单纯的版权保护到版权交易,版权保险,版权信用,版权和互联网电商,版权银行,版权贷款,版权信托等无穷无尽,文化产权市场就是一个大连接器,连接文化和产业,跨界融合就是这个角度。

第四,大众带动。文化产权市场结合互联网以后,最可以带动大众参与到文化过程当中来的,无论是消费者,收藏者,还是理财者,投资者,我经常说一个人跟文化有关的有四颗小心脏,不管把哪颗心脏调动起来,都跟文化产生联系。消费是终极目的,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更多的人带动进来,这就是大众带动,这就是文化产业市场的价值,这就是文化与人的连接器。

我们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的这个阶段。我们要做交易所集团,交易所集团的核心逻辑是交易云的逻辑,目标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我们打造的交易云在多个交易所落地,无论是在版权、艺术品还是旅游资产等方面形成交易云体系,在我们合作、参股、控股的多个交易所进行,这也是交易领域的O2O,这就是下个阶段的重点。

这次在文交协的会议上,我发言就说文化产权交易所核心使命就一条,就是怎么做到文化资产的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进而最后一定要走到证券化,大量的文化资产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进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交易所的天然使命。今天可能市场不成熟,会有很多问题,市场暂时无法实现证券化,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最终的方向是走向证券化。2010年94号的中央文件中就是鼓励文化资产证券化,去年中央深改小组关于知识产权的文件中同样明确提到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

记者:以往我们只把版权中心的功能定位在版权保护上,看来是太狭隘了。据了解,沿着更广泛的文化产权范畴,你们做了许多交易创新,无论是艺术家公盘、文化消费券,还是正在推动的版权资产证券化、版权众筹等,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殷秩松:我们是做了一些交易创新。一个是现在推的“版权印”,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接受程度越来越多。“版权印”让你在版权作品发表的场所,现在更多强调是互联网,杂志上也一样,加上一个“版权印”,其实是一个权利声明和一个链接,后面是交易所的交易平台。

第一,你能看到这篇文章的版权归谁所有;第二,他发布了一些版权交易的标准合约。

如这篇文章加了一个“版权印”,扫完能看到这篇文章杂志转载需要付50块钱,你直接在线上付50块钱,不用联系作者就可以取得这个授权,这个授权由交易中心给你出具授权证明书,背后是取得了作者的许可。这样就做到了所见即可用,所用即授权,或者说所见即可授权,一举实现了快速许可的过程。版权流通是版权保护最需要做的一个工作。

在大版权交易里面,两件事做得不错,一个是中国文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这是我们和国博发起的,文化部支持,目标是给全国的文博机构搭建一个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的平台,帮助文博机构真正把他们的整个授权体系,包括授权体系前面的版权资产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建立起来,建立好资产管理和运营的体系,也是在文博大开发的时候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的必要手段;另外,做了两届中国影视文学版权拍卖大会,尝试用拍卖的形式来处理一些大版权,增强大版权的市场推广力,提高权利人收益的可能。第一届做了1.82亿,第二届做了4.95亿。虽然版权拍卖不是绝对性的手段,但希望藉此能够更好地推动影视和文学转化。我们也在做线上的交易平台。

在艺术品这一块推了个艺术家公盘。艺术品市场原来是典型的私权市场,市场形态相对传统拍卖是大家诟病非常多的。有识者呼吁建立艺术品多层次公开市场,只有公开市场才能在产权、定价、流动性上提供好的支持,我们就提出来这么一个交易的模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旨在让更多的人以投资的角度参与进来,而不是直接变成一个收藏者,或者是一个消费者。

再有就是战马券,未来我们会重点放在旅游众筹,娱乐众筹,实际上是文旅结合的众筹领域去发力。它是一个好的方式,我们谈有一个角度叫消费资本化,预售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消费资本化的过程,我把你当作我的一个投资者,然后你再变成我的一个消费者,这对文化产业就是好事。这个产品设计很好,今年会推更多消费场景出来,就是想把这个消费转化价值做得更好。消费券我们是认定了一定干的,只不过是考虑跟谁干,重点配制哪些资源干。

我们集团还有一块就是文旅,我们非常强调把文化放到更广阔的产业当中去,旅游其实未来是一个大筐,是大消费、大健康、大文化概念下的投资热点。我们的华章东信公司未来三块,交易所一块,版权一块,文旅一块。版权这一块,下一个阶段会重点打造“版权云”,前期大量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交易流通环境,在互联网的版权交易基础设施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投资,全部用互联网公司的方式在组织。我们下一阶段会把整个“版权云”这套体制进一步实现其资本化提升,未来也想推到资本市场。

记者:原来人们认为版权、投资、交易和交易所离百姓太远。现在看来,这些都越来越与大家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版权及文化产权公开市场的手段和平台,一定会把文化产权市场做的更规范,使之更有价值。


相关新闻

  • 162021.06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

    傅熹年的古典文化世界

  • 212020.07

    专访颜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始终亟需的能力

    颜海平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研究都沿着跨文化的脉络延展,其中本科期间创作的历史剧《秦王李世民》、美国任教时期的学术著作《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

  • 182021.03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12009.05

    李象群当选文化创意产业“十大精英人物”

    5月25日晚,第二届北京朝阳文化创意精英榜颁奖典礼在国贸银泰中心举行,清华大学雕塑系李象群教授与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张亚东等当选为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十大精英人物”。

  • 052019.12

    新时代的北京发展最需要文化传承——作家宗璞专访

    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 112015.11

    孙尧:乡愁与文化

    领略汉学家马悦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语汉语写作的《另一种乡愁》,同时也领略到一种真切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异国游子的拳拳乡思。

  • 122020.08
  • 122020.08
  • 192023.07

    版权历史文化一瞥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62023.04

    胡钰:展现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民族的文化生命力,进而对内决定了民族文化凝聚力,对外决定了民族文化感召力。从人类文化进程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时间尺度上看,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持续发展的就是中华文化。究其原因,这种旺盛的民族文化生命力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中华文化创造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