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时代的北京发展最需要文化传承——作家宗璞专访

2019-12-05 | 舒晋瑜 | 来源 光明网2019-12-02 |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等。出版了多种小说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接野葫芦》组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

记者:您在《我爱燕园》中,作家宗璞无比深情地赞美燕园。您与燕园,是怎样的感情?

宗璞:考究起来,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学生,也从未在北大任教或兼个什么差事。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三十五年居住资历的居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刻骨铭心之情:我爱燕园。因为那些记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同样珍贵。因为那属于我自己。

记者:去年您完成了《野葫芦引》的最后一部《北归记》。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份历史自叙,《北归记》在对知识分子与时代深在关系的书写中,展示了一位老作家艺术上的宝刀不老和思想上的历久弥新。这部作品所呈现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粹的艺术品质,也填补了民族解放战争即抗日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注意到小说中对于北平也有真挚热情的书写。

宗璞:是有一章《北平,和我一起飞》,北平记忆非常清晰:

亲爱的北平,我们回来了。我们是飞回来的。本来空中就是我的天下。空中的路是胜利之路,我离开你的时候年纪太小,印象太少。记得的只是方壶,方壶后面的小溪,和小溪上的萤火虫;城里面只记得香粟斜街的住房和后花园。大人们的怀念和叙述,包括小姐姐的描述在我心中建造了北平城。北平,你是我们心中的城。我们回来了。

记者:《北归记》中抗战胜利后主人公从重庆坐飞机返回北平,您也借小说中人物倾注了对北平的思念。

宗璞:当飞机抵达北平的时候,时光已经到了下午,小说中人物的心情是真实的。

有人在舷窗边大喊“北平!我看见了!”,许多人拥过去看。果然远处城郭在望,飞机下面树木渐渐多起来。有人大叫“那里有一片水!”有人回应那是“昆明湖!”飞机到达北平西苑机场。飞机停稳了,扩音器里传出好听的声音:“北平,到了。”人们这倒安静下来,坐着不动。

机舱门拉开了,一位工作人员出现在门边,他是从地面上来的,他站得笔直,大声报道:“北平,到了。”这用熟悉的口音说出的几个字,大家听起来如同仙乐一般。

记者:早在1957年,您的短篇小说《红豆》即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您都将这座古城誉为“心中的城”。您无数次将北京设置为作品的背景,也无数次不惜笔墨赞美燕园之美。

宗璞:我1928年在北京出生(民国期间更名为“北平”),抗战爆发时,全家人自北平南渡前往云南昆明,我进入西南联大的附中学习,在昆明一呆就是八年。我很早就想写一部反映抗战时期中国读书人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因为这段历史,对我的童年和少年影响太深了。我想写写父兄辈的历史,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的民族风骨,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

记者:北京的文化传承在您的作品中也多有呈现。

宗璞:我的少年时代在昆明,八年抗战,虽然生活很艰苦,却并没有人说要去躲避艰苦。因为有抗战必胜的信心,大家精神上是蓬勃向上的。在我印象中,父亲冯友兰、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生活很苦,可是他们一方面教书,一方面写作,从来没有浪费光阴,总是很认真负责地在做事。他们希望把学生教好就是把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的文化不能断。一个民族和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文化就是活的。老一辈的先生们,用他们的心血培养学生,就是要传这个薪火。

记者:在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北归记》中借刘仰泽和李涟的争论,引用了冯友兰《新事论》的观点。

宗璞:引用父亲的作品并无其它什么深意,我只是写出事实。在《南渡记》中我写了演出今人《曹禺》的剧本,这是事实。讨论冯友兰的书也是事实。因为这种讨论很有意义,我不能因为是父亲的书就“避嫌”。

如果我父亲写了一本《菜谱》,我想我不会把它写进小说里。写这种讨论和冯友兰是不是我的父亲没有关系。1946年《新事论》已经出版了,其中《别共殊》一篇文章提出中国文化的方向,那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实际上是他们所属的时代不同。西方文化是现代的,儒家文化是中古的。我们不能照搬一个个体,就是说不能全盘西化。可是可以从一类当中吸收适合自己的东西。对于儒家文化来说,文化是生长的发展的,是可以增加和去掉的。我们可以发扬儒家的优点,改掉它的缺点。

记者:我们总在说当代缺乏大师,您怎么看?

宗璞:在小说中,我多次写到罢课,我是不赞同罢课的,因为罢课旷日持久,耽误太多学习。我在什么地方看见北大以前的校长数学家丁石孙说过,他在学校没学着什么,他的数学大都是自学的。有些人能自学成才,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这一代人学问比上一代不知差了几个十万八千里,下一代人就更不行了。多位大学校长念白字,有一位说:他们上山下乡没念什么书。我看这位校长很勇敢,说出他念白字的主要原因。这对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是多么大的损失。

出不了大师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要能自由地思想,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空间,对于每个人说是这样,对于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在整个社会很高明的情况下,才能出更高明的大师。这就叫作水涨船高。没有水船就不能高。什么都要照着一个方式就不行。我在小说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大家还是看小说吧。

记者:《野葫芦引》面、细致、深入地刻画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作品里绝无仅有。有评论者认为,您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了“漂泊与坚守”,“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似乎都与这个主题相关”。您在作品中其实也是表达的中国文心的薪火相传。

宗璞: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境界与现在的距离很大,以致有人认为我写的人不够真实,他们很难想象,会有人像书中人物那样,毁家纾难,先公后私。

其实,对于那一代人的品格,我自认为写得还不够。“野葫芦”是一段源自真实生活的动人故事,是小说,也是历史。“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在物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精神富有,理想不灭。

我写这部书,是要寻找一种担当的精神,任何事情要有人做,要有人担当,也就是责任感。在担当起责任的时候,是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的,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记者: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认为“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孤独的旗帜。近30年来,她在病中笔耕不辍的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立言。”但是您的写作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宗璞: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的作品几乎篇篇是同疾病斗争所得。从写《东藏记》开始,我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第四部《北归记》距第一部《南渡记》过去了整整30年,半个甲子里,书中人物的命运也经历了一个循环。我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眼睛。很痛苦,老是觉得心情沉重,有压力。但写的时候,又总是能够全身心投入。每一章要写的事情,我先粗略地大致写,再仔细地写,每一段都要改好几遍,我口授,助手打字出来,再念给我听,再改。改得还不见得到位,有的时候是不懂,有时候有错字,就再改,改好几遍。这是我最大的困难,可是我克服了。


相关新闻

  • 312021.08

    “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签约仪式暨项目共建座谈会举行

    2021年8月26日下午,罗茁(1980级工物)、邰志强(1983级土木)、李次会(1983级化工)、赵宣(1983级化工)、张帆(1989级水利)、童之磊(1993级汽车)、李文绪(北京大圣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共同捐赠发起的“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签约仪式暨项目共建座谈会,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举办。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玉明,著名学者、...

  • 052019.05

    校友学堂举办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清华新民主题文化论坛

    “自信的清华更开放”,4月27日上午,作为清华大学建校108周年学术类系列活动之一的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清华新民主题文化论坛在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守望传统的价值》。

  • 292021.04

    迎校庆重温清华精神 开新局传承清华文化|胡显章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24讲:清华的发展与精神文化

    4月24日下午,正值母校110周年校庆之际,“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24讲开讲,校友们以学习庆母校华诞。本次学习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校友们相聚在云端和教室,共享学习盛宴。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老师应邀为校友们带来“清华的发展与精神文化”的主题报告。海内外400余名校友参与学习。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老师作主题报告胡显章首先和校友们一起回忆了清华的建校历史和发展历程。19...

  • 302023.04

    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暨第七届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论坛举行

    4月28日上午,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暨第七届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举行。校长、校友总会会长王希勤,梁启超故里江门市委书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岸明出席并致辞,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韩景阳参加活动。王希勤致辞王希勤在致辞中指出,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的演讲为清华文化注入重要精神内核,首创“中华民族”的概念为中国走向统一、走向现代化奠定坚实文化基础。他表示,当前立足...

  • 092020.12

    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以身许国图”珍藏版

    2020年12月3日,由时任《名家绘清华》活动组委会总策划兼执行主席、现任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总干事、清华园里读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公益总发起人、1983级学长徐林旗代表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以身许国图”珍藏版。捐赠仪式于当日下午三时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百年器象”展厅里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代表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

  • 032021.11

    “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82024.02

    成都87岁“银发导游”徐孝蔚:用热爱传承历史与文化

    戴着黑框眼镜、拿着自制的“手卡”、指着杜甫草堂内的楹联……日前,一位白发苍苍却神采奕奕的老人带着自制的“手卡”在杜甫草堂内向大家讲解。一路走,一路讲,听讲解的队伍也从最初的10人变成了30余人。这位老人便是成都旅游行业著名的“网红”——“银发导游”徐孝蔚(清华大学1954级动力机械系校友)。

  • 292017.07

    传承与创新并举 文化与社会融合——清华文创沙龙分享阳明心学之用

    7月26日晚,第四期清华文创沙龙邀请到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程辽,分享“如何运用阳明心学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

  • 132020.08
  • 182021.03

    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 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