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昱:犹记那年月正圆

2019-01-02 | 黄思南 张超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2018-12-21 |

王昱,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分别于1998年、2000年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ACM高级会员;IEEE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感知,移动计算与算法设计等。

“今年是系庆60周年,也是我们毕业二十年的纪念。我参加了四月份的校庆和暑假我们班在美国西海岸的聚会,见到在清华结识的好朋友们。大家都没有变,同样的年轻,同样的亲切。我们在海边燃起篝火,击鼓传花,这让我想起在清华园的那些岁月,那种精神,想起大礼堂前的草坪上,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圆月,同样的满天星空和同样的歌声……”

大洋彼岸,情牵母校

王昱,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分别于1998年、2000年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中学时期,由于家里父辈中有多个清华的校友和教工,王昱早早地就参观过清华校庆,那庄严肃穆的仪式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时,王昱偏科比较严重(理科成绩比较好),而且对电脑比较感兴趣,加上对清华的特殊感情,综合考虑后,高考前他报考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如今王昱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担任教授,虽远在大洋彼岸,但他内心始终牵挂着母校。当回忆起20多年前在清华园求学的青春岁月时,美好的点点滴滴又重新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清华校园很大,上课有时候要横穿校园,比如从主楼后厅到生物馆,所以自行车就成了必需品,经常看到教学楼前摆放着成片的车海。一下课,主干道上的车流就齐刷刷地涌上来了。”

“我们系里的牛人太多了。当时报到没多久,让各个省前十名的同学去领奖学金,于是发现系里有很多各个省的状元、探花等等,再加上还有几个奥赛金牌得主,我瞬间就意识到‘人外有人’、‘系强我渣’了。”

90年代正值互联网在国内刚刚起步,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作为学校里的大系之一,计算机系的同学们当时意气风发,对相关活动的参与度都很高。读本科时,王昱所住的9号楼开始安装了电视,同学们自发架起了局域网,组织建设了酒井电视台和酒井BBS,这些都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联系与情感。

王昱(右)与同班同学赵石顽(中)、王虎冬(左)重聚清华

那个时候,王昱也时常泡在最火爆的酒井BBS里,浏览着各种原创的文章,帖子里灌水的幽默让他感叹着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各种版聚、酒井文集、毕业感言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曾经在里面发布过一段文字:

酒井?酒井是什么?是酒井法子吗?

不!他是我们心爱的家。

酒井里面住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年轻,他们疯狂;

他们迷恋game和bbs,整夜不眠沉浸其中;

他们喜欢girl和$,为了她们写着0与1的代码;

他们啃过红宝书,吃过玉米糊;

他们在尘土飞扬的北操场踢球,

在破烂不堪的水房看球;

他们吃8食堂的饭菜,喝大之食堂的啤酒;

他们彻夜狂欢过,他们抱头痛哭过;

他们……

他们自称是酒井人。

每到夏天他们中就有一群人离酒井而去,

到了秋天又有一群新面孔加入酒井。

如此往复,年复一年,

变化的是酒井人的面孔,

不变的是酒井人的年轻。

天南海北,师恩难忘

多年后,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经成为一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十四年的“老”教师了。他在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如ACM MobiCom、IEEE InfoCom、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等)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先后获得多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基金青年教师奖励、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学院优秀科研奖,多次获得IEEE会议的最佳论文奖。由于在无线网络拓扑设计和性能优化的贡献,王昱去年被IEEE授予IEEE会士的称号。

王昱坦言,这些都离不开清华计算机系的培养,本科学到的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图论)、概率、编译原理、组合数学、人工智能这几门课对他后来的学习与工作用途都比较大,当年高年级先进的课程设置更让他有机会早早接触领域前沿。

系里的培养为王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恩师的谆谆教导也成为他日后在学术上和教学时不断追求的方向。“那时候记忆深刻的是教我们数据结构的严蔚敏老师,她允许一些同学为课件系统开发模块来代替期末考试或者最后的大作业,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对我之后在教学岗位上的思考和探索很有裨益。”

做毕业设计的时候,王昱已经被保送研究生,他在朱小燕老师的研究组做中文的语音识别系统的工作,朱老师也曾经给了他很多指导,让他和同学徐伟(前百度的杰出科学家,现地平线机器人通用AI首席科学家)得以共同克服了系统方面的难题。

此外,高手如云的竞争环境让王昱能够在园子里日益精进。他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足,当遇到挫折、遭受失败时,他拥有更强的自愈能力,站起来,迎上去,不断超越自我,便是所能达到的“最好”。

如今,班里的同学们身处天南海北的都有,但是每当在微信群里聊起求学的经历和一起研究的课题时,大家还是会心潮澎湃,感恩系里很多兢兢业业为他们授课的恩师,感恩那个青葱岁月里奋斗的自己,这些经历都让王昱终身难忘。

二十年再叙旧时,犹记那年月正圆

王昱在校期间赶上了很多大事:北京首次申奥失败、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他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入学不久的申奥失败,当时北京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擦肩而过,同学们看直播后都有些沮丧。不过一周后他们一起骑车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国旗飘扬的那一刻,所有的沮丧都一扫而光,大家都对祖国充满着信心。这也正是清华人的一种精神: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今年是系庆60周年,也是我们毕业二十年的纪念。我参加了四月份的校庆和暑假我们班在美国西海岸的聚会,见到在清华结识的好朋友们。大家都没有变,同样的年轻,同样的亲切。我们在海边燃起篝火,击鼓传花,这让我想起在清华园的那些岁月,那种精神,想起大礼堂前的草坪上,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圆月,同样的满天星空和同样的歌声……”

访谈临近尾声时,王昱学长还提到了一些对学弟学妹的建议:他欢迎同学们继续深造并勇于进入学术界和教育领域。虽然从事科研与教职可能在经济上没有太大优势,但是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有这样的打算,在本科阶段请一定注重打好基础(特别是理论课),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讨论会,关注交叉学科,加强人文修养),尽早参与到科研中去。

最后,王昱表达了对于母系的祝福:值此系庆60年之际,衷心地祝福计算机系在科研和教学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福母系桃李满天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