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旷视研究院员工周而进:让人工智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日常工具

2020-08-25 | 王昊男 魏薇 | 来源 《人民日报》2020年08月23日 |

中关村,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里,有90多所大学,在校大学生接近100万,国家级科研院所400多家,还有两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是全球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这里,有一批有责任、有理想、富有发展潜质、敢于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他们青春飞扬,激情涌动,努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周而进(2011级电子工程)在讨论会上发言。资料图片

走进位于科学院南路2号的旷视研究院,你可能会和若干一脸青涩的实习生擦肩而过,他们通常下了课就从清华大学骑共享单车赶过来。

“我算过时间,差不多15分钟。”7年前,旷视12号员工周而进也是一名下了课就赶来实习的清华大学学生。初三拿下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金牌、高三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在不少同学心中,周而进一直很优秀。不过在旷视,周而进说:“身边总有既比你聪明也比你勤奋的人”。

周而进大二加入团队时,旷视刚刚成立一年多,还只是一家做手游的互联网企业。如今,旷视拥有近3000名员工,全球有超过10亿部手机在使用旷视产品,27岁的周而进也成长为旷视研究院“人脸识别”研发团队的负责人。

“你猜猜,人脸五官中哪一点对于人脸识别算法来说非常重要?”周而进问记者。

“位置比例?”

“骨骼比例,具体到五官上,不管你做什么表情,鼻子的位置都很难动。”周而进介绍说,实习时他开始做人脸关键点定位,如眼睛、鼻子、眉毛的位置,当时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做美颜,后来研发出了更多的人脸识别领域的产品。目前,旷视拥有全球规模较大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开发出的先进算法为世界上许多尖端的人工智能应用奠定了基础。

早上9点多到达公司,下班时间从不固定,工作之余每天还要阅读行业内最新的论文,这已经成为了周而进的习惯。如同大多数20多岁的同龄人,每当工作上遇到挑战,周而进也会感到焦虑,但他喜欢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我会对工作、生活、未来的展望做一个整体规划,然后做出现阶段最好的决策,无论结果好坏我都不会后悔。”他说。

“我们希望从人工智能角度深入扎根到行业中,真正为行业创造价值。”周而进介绍,目前在城市物联网方面,旷视希望从超级应用做到操作系统,有效打破交通、城市管理等各行业应用和社区园区、公共建筑等块空间应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城市治理和居民生活的双赢。在周而进的设想中,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像编程一样普及:“编程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到所有行业,但是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希望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展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常见工具和手段。”

从上大学到工作,周而进的生活似乎很少离开中关村。他说:“兼容并包的氛围和环境非常重要,得用优秀的年轻人来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中关村有着极浓厚的创业氛围,大家都愿意在这里一显身手。”

节选自《在中关村创业的年轻人》



相关新闻

  • 172016.10

    倪凯:从百度到乐视 将人工智能推向全球

    “今天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不可割裂的生活空间。电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社会化是乐视超级汽车几大着力方向……”

  • 012017.06

    张钹院士:人工智能当前最大问题,不可解释和不可理解

    当前以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可解释和不可理解,就事论事,缺乏推广能力,遇到新的情况一筹莫展。

  • 112023.05

    自动化系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校友论坛举行

    4月29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以“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为主题的校友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清华校友总会自动化系分会会长张涛,自动化系党委副书记、校友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古槿,自动化系副主任、校友分会副会长李清出席论坛。论坛由古槿主持。张涛致辞张涛介绍了近年来自动化系师生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分享了自动化系在智能无人系统、工业智能、智慧医疗与生物信息、脑智能与机器智能四个学...

  • 062023.1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恩东:创新一定要敢于直面问题

    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频繁提到创新?因为只有在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在基础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我们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才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跑出好成绩。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的重大开创性原始创新,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唯有依靠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在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关键...

  • 192019.08

    旷视5号员工陈可卿:1991生于绍兴、10岁买电脑改变命运,信息奥赛金牌保送清华

    陈可卿,28岁,旷视创始员工,工号No.5。他生于1991年,曾是信息学奥赛金牌选手,高中保送进清华。大二以实习生身份进旷视,是创始员工之一,实习6年....

  • 172016.08

    王小川:人工智能像核弹一样可控

    “有价值的不是连接本身,而是连接背后的智慧,是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的服务。”

  • 202018.09

    邢波专访:人工智能尚未成为一门严密规范的工程制造学科

    邢波,生于上海,成长在北京。清华物理学毕业后赴美修读生物学博士。随后进入加州伯克利学习计算机科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五年内成为卡耐基梅隆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 262025.02

    杨睿刚:视觉赋能,打造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AI)的宏大叙事中,杨睿刚以他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厚造诣,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回国加入百度、嬴彻之前早就已经是一位全球知名的计算机视觉研究科学家,对三维重建和3D数据分析领域有着诸多世界级的贡献,更在于他回国后为整个人工智能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伴随着在百度最复杂自动驾驶开源数据集的开发和嬴彻在智能重卡自动驾驶商业运营里程上的突破等成果先后落定,他转身重...

  • 022018.03

    “创客”黄鼎隆在深编织人工智能蓝图 为众多行业提供人工智能商品识别服务

    在2014年一举夺得第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冠军后,黄鼎隆的创新奋斗脚步就未停歇过。目前,码隆科技已是国内领先的视觉智能技术平台的人工智能....

  • 132019.08

    旷视6号员工范浩强:高二开始实习,“兼职”读姚班,25岁在CVPR斩获第四个世界第一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3级本科生范浩强:当初那个奥赛金牌、保送清华姚班、高二加入旷视成为6号员工的天才少年,人称小强,一度是AI界的江湖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