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新清华人——传播系教授 尹鸿

2007-04-26 |

本是一个不太好动的人,总习惯在自己熟悉的轨道上溜达。所以,在四川大学一呆9年,在北师大13年没有动窝。直到后来听别人人挪活的劝说才终于起了改变环境的念头。于是,1999年底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成了时间意义上的一个新清华人

刚刚进入清华这个自己过去不熟悉的学校时,还有些不适应角色的突然转换,老把自己当外人。所以,每当向清华人问清华事的时候,总会问你们清华如何如何;而向别人讲到清华,也习惯说他们清华如何如何。不过,经过了一段并不太长的时间以后,我这种见外的感觉却不知不觉消失了,有时候,我自己也惊讶为何会如此迅速、如此自然地与清华人身份认同。

回想当初,我第一次闪过到清华工作的念头,是因为喜欢清华校园。清华校园有古朴之风也有现代之韵,闹中有静、静中有动,中西交融、开阔大气,让人心动。调入清华以后,慢慢感受到,清华是所名校,名校就有名校的优越性,清华人在北京、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备受尊重,清华学生在当今中国人才市场上也最受欢迎,清华有许多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培养了一大批各界名流……显然,这些都是清华的魅力。但是,对我来说,这些东西似乎还过于外在。在我的感觉中,清华最有魅力的地方还在于它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很强烈的精神,如果让我来概括这种精神气质的话,就是自傲但并不自满、自信但并不自大。

与清华人接触,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的老师、学生心气都高。一位也刚调入清华不久的教授曾经说,自己到清华后有一个明显的印象,就是清华人眼里看着的、嘴里念叨的往往都是牛津、剑桥、哈佛、麻省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大家言行间便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不低的参照,做起事来便自己给了自己压力,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许多清华人都特别能吃苦耐劳。在清华园里,老师、学生大多行色匆匆,许多人以办公室、实验室为家,学生也习惯了寝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四点一线、周而复始的生活。到深夜或周末,办公室、实验室、教室也还常常灯火通明。

也许,清华人生活得太苦太累,不太会享受生活。清华校内,银行很多,但清华园内和学校周边,饭店却不多,上档次的饭店几乎没有。我不知道清华餐饮业为什么如此不发达,猜想也许是因为清华人对吃的要求不高,惦记着干事,生活就不免应付。说实在的,这种生活方式开始让我很不习惯。

但是,人说入乡随俗,到清华久了,慢慢也开始适应清华的节奏。下班越来越晚,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长,揽下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周末陪太太和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有朋友开玩笑说,到清华多拿了几千块钱的津贴,就该多干点活。但如果真从效益角度看,这种时间和报酬其实很可能得不偿失。即便这样,看周围的人,似乎对自己的辛苦并不多么介意。也许是因为大家把自己干的事看作是种事业。也许,正是因为许多人这样默默地劳动,清华的事业才能一天天发展壮大,清华的品牌才越来越得到社会尊重,反过来,清华人也从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充实,这种充实,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会超过物质获得带给人的满足。

如今,在各个单位,不发牢骚的地方很少。在清华,也能听到人抱怨,但都只是对具体的人和事。对清华,大家总是带着一份关怀、一种希望和一种信任。在大家心目中,清华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家就会付出对家园的热爱。这真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种难以估价的精神凝聚力,它让清华成为了清华人心中的一面旗帜。我想,可能也正是从周围所感受到的这种凝聚力,推着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一个非清华人向清华人的角色转换,也是这种凝聚力保证了清华东门外铭刻着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一代代清华人延续并铭刻在清华的历程中。

文章来源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xqh/gjml/gj1443/144343.ht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