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终身的事业从这里起步

2008-06-23 |

我与心理学结缘的故事
樊富珉(1977机械)

记得八十年代有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歌词是这样唱的:“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真是过得很快,转眼我大学毕业就快三十年了。三字班的同学要纪念毕业,希望大家写一些回顾自己成长的文章,我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三十年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本科就读于机械工程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771月毕业留校任教,先在铸造专业教书和当辅导员,后来听从组织安排,调到校团委担任文化部长,每到一处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自己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我这一辈子到底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

樊富珉学长

感谢学生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青年,在解决学生成长以及自己工作中的各种困惑中,常常感到有心助人,但无能为力。不知道青年学生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协助他们走出情绪的低谷和人生的逆境,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热情。理论的苍白和实践的困惑激发了我去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和决心。因此,在工作了7年后,通过艰苦的努力我又坐在了教室里,成为经研42班的一员,度过了难忘的两年研究生学习生涯。如果说这两年的学习给我留下了什么,我想,最最影响我一生的是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决心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就是应用心理学。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教学计划中有一门叫做“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当时对心理学几乎一无所知一窍不通的我,怀着好奇,带着疑惑,走进教室,看到了质朴谦逊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汪青教授,这位留博士讲课不急不慌,娓娓道来,虽不精彩动人,但是却让我着迷。从没有想过,走进这个课堂,接触这个老师,竟然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在《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我的许多疑惑得以释然。《社会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如此多的人生理论,了解了如此多的为人处事之道,我对它的偏爱就成为必然。因为我喜欢关心人帮助人,愿意我的学生每个人都成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效果和成就感。我想掌握这门学问一定可以成为我做好学生工作的好帮手。所以,我课上学习,课下找老师辅导,在汪青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开始步入心理学的殿堂。

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思政教研室任教,我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觉得做人的工作必须了解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自己想教授心理学课程的期望。感谢林泰老师、宋秦年老师、朱良元老师的理解和支持,1986年我就开始了边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听课,边教学的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生涯,为研究生开设了《社会心理学》,一教就是二十年,同时,我也为本科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健康成长,开设了《青年心理学》等课。进入心理学的领域才知道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离世界水平相差太远,尤其是直接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心理咨询才刚刚起步,国人对此理解甚少,更谈不上用专业的理论与技巧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我萌生了出国学习的强烈愿望。1990年初如愿以偿,我作为教育部公派留学生到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系进修,师从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教授。学习学校心理咨询,一下子站在国际的视野看发展,更加觉得差距和不足,因此发奋努力学习,结果一不留神,成为了老师教导日本学生好好学习的楷模。在日本留学期间,一次心理测验课上,我接触到霍兰德职业测验,结果显示,我最适合的领域是心理咨询师、大学社会科学或外语老师。我很兴奋,三十多岁时,终于确定了自己适合干什么,自己想要干什么。当下决定,此生献给心理咨询教育事业不再动摇。因为人生时间有限,个人精力有限,能力水平有限,尽管想干的事很多,但不可能范围太大,人生必须聚焦在某些领域,坚持不懈,长期努力,才有可能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1991年暑假,我从日本回国时,心中涌动着满怀的热情和冲动,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推广和传播。正好国内高校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探索,我所学的有了用武之地,就一头扎进这个崭新的领域开始了孜孜不倦的辛勤的耕耘。这十六年来是我生命最充实、精力最充沛、成果最丰硕的时期。我开设的七八门心理学课程成为清华学生最热门的选择。我撰写的十几本专著和教材已经在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培养的四十多名研究生已经或正在成为高校、企业、政府人力资源、心理咨询、大学德育的骨干、专家和研究者。我的心理咨询学术交流扩展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我担任的心理学学术兼职横跨全国三大心理学组织。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者、实践者、推广者、研究者,我有幸见证了发展的全过程,有幸在这宏大的事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有幸在人生广阔的舞台上穿上永不停息的红舞鞋拼搏着、奉献着、享受着、幸福着。

回顾自己大学毕业三十年的经历,我心中充满感动:感谢学校给了我重新学习和选择的机会,让我有幸与心理学结缘;感谢思政教研室为我教授心理学课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我在1997年成为清华大学重新恢复文科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教授;感谢教育部送我出国学习,奠定了我一生在心理学领域发展的基础;感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设立心理学研究室,给了我专心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感谢清华大学的学生,给我实践和运用心理科学帮助他们的机会;感谢我的同行鼓励和我的同事支持协助,使我一路走来不觉孤独;也感谢家人对我在心理咨询领域中全力投入所给予我无条件的理解和奉献,让我在近五十岁时完成了心理辅导博士课程的学业。人生五十知天命,早已过了知天命的我在自己事业发展的征途中还只是一个青年,热血沸腾,朝气蓬勃,充满热情,满怀希望。心理学事业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将陪伴我走到人生的终点。

相关新闻

  • 262018.06

    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翁文灏和他的时代

    翁文灏这个名字,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经代表了一个学术的高峰,在中国地质学,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 102019.01

    刘永坦:隐在“火眼金睛”身后

    刘永坦所从事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是保卫祖国海疆不可缺少的“火眼金睛”,在长达近40年的研制过程中却经常让他面对外场试验的清苦孤寂、枯燥重复。

  • 012021.04

    清华人王朝松:举火趟路照凤凰

    1964年,18岁的王朝松从浙江义乌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光学仪器专业,是光零班这个“拼命三郎”班级中的物理、化学课代表。1970年毕业分配到江西农场,1975年调入江西山区的三线工厂——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从技术员提拔为照相机分厂厂长。1985年,他再入清华,在全国统招中考取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两年制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后出任江光总厂厂长助理,1989年初成为总厂厂长。

  • 252017.08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162015.06
  • 262009.05
  • 232008.10
  • 112020.08
  • 162022.09

    王志均:为祖国生理学事业奋斗成就“终身大事”

    王志均(1910.8.3—2000.12.24),山西省昔阳县人,著名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留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受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教授,曾担任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主编、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1987年、1993年三次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