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古稀之年话回顾

2008-06-24 |

王家善(1952机械)

从清华毕业,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也从一个鲜活的青年变成了祖父辈的七十老翁。回顾过去,三年清华生活和离校后的岁月,历历在目。

王家善学长指挥全班合唱

忘不了的清华生活

1949年,我中学毕业后从上海考入清华,开始了清华园的大学生活。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不少是知名的教授。钱伟长教授讲材料力学,不带讲稿,黑板上一串串公式,写得极快,记都来不及。刘仙洲教授讲热工学,用的是他自己编的《热工学》,讲得有条有理。褚士荃教授讲工程画,讲得非常清楚,在黑板上画的图非常漂亮。马约翰教授给我们上第一课,就叫我们脱光衣服,检查形体,好不难为情。他讲课离不开英语,多次讲到metabolism(新陈代谢)一词,使我至今不忘。参加工作后与我接触较多的老师是王补宣和董树屏教授,我们曾一起在中国动力学会工厂动力分会组织学术活动。教授没有教过我们课。当时他在北大。教授是我们热工学实老师,现在还记得他给我们讲蒸汽机的情景。

在校的许多活动还记忆犹新。在大礼堂的就记得好几件事。入学初的一天晚上,钱伟长教授在大礼堂给我们讲清华的优良校风,特别讲到清华的自由学风,勉励我们学习进步。政治课的第一课在大礼堂由费孝通教授上大课。当讲到社会发展规律时,他举生炉子做饭为例说:掌握生炉子规律的人,炉子一生就着;不懂规律的,费了很多劈柴,折腾半天,弄得烟雾腾腾,鼻子受呛,眼睛流泪,满头大汗。生动形象的讲解,把我们学习政治的自觉性提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前大概是927日晚上,政协委员吴晗教授在大礼堂向我们大家介绍政协的盛况,把当天刚通过的五星红旗图案展示给大家,整个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同学间亲密友爱。我喜欢音乐,周末常到音乐室听音乐。学校举办指挥学习班,参加人很多,我也去参加了,以后我常常带领班上同学唱歌,地点在体育馆平台上。三年级时我曾在学生会秘书组和文娱组工作,常常去城里租电影片子、发票、收票、在大礼堂放映。

在清华园,我曾两次被拍进电影。一次,在大礼堂听报告,一个苏联电影摄影师来拍纪录片,我刚好坐在走道边上,被摄入镜头。这个片子叫《胜利的中国》,放映后上海的一个邻居告诉我,他在电影里看到我了。还有一次,在大礼堂前,北京制片厂在拍名叫《民主青年进行曲》的片子。孙道临等演员在演一个段子,我正好走过,在旁边观看。导演就叫我和另一个不认识的同学手夹书本并肩在旁边走过,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为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这届提前一年毕业。三年级,全班自愿选择分为机械制造、汽车和动力三个组(专业)。我选择了汽车制造。当时已经知道要在长春建一个大汽车厂,我憧憬着在汽车总装线上指挥装配,看着一辆辆中国制造的汽车开出厂房。在最后一年,我们学了一门《汽车工程》,做了实习,是将拆开的汽车传动部件装配起来。还学了两小时的驾驶,利用大家上课时间行人少的时候在校园里开车。用的是一辆旧的美国吉普,觉得开车并不难,只是方向盘掌握不好,老走S形。

毕业了。我填的第一志愿是到工业战线,地区是东北。宣布分配名单,采用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办法。大家抱着期待的心情,集中到大礼堂,说要宣布分配去向。结果让班长上台,领取全班的名单。大家跟着班长跑到大操场,只见挂满了一排排大字报,分配名单全在上面。我分配在工业部门,地点华北。报到后落实在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处,地点北京。从此,结束了三年的大学生活和朝夕相处的同窗学友,告别了美丽的清华园。

离校后的岁月

毕业后,我被分配在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处,同去的同班同学有林钜洲、王小平等,还有不少52-452-5级的同学。我和林钜洲分在设计室,从事汽车工厂设计。显然,分配的单位和部门都是专业对口的,但在分配具体岗位时却离开了所学专业。事前,总工程师问我在学校学过什么汽车方面的专业课,我说学过一门汽车工程,其他都是制造课。大概觉得我学的专业课少,就让我改搞缺人的工厂动力系统设计,林钜洲搞采暖通风设计。一年后机构调整,我们设计室并入一机部第一设计院。

我做的第一个设计是第一汽车厂的宿舍区供热管网设计。当时长春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人马,盛况空前。一汽举行开工典礼时,我正在那里。有一次,《人民日报》登了一篇采访一汽一位劳模的报导,说采访时遇到了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其中一个就是我。以后,做过的设计除了汽车厂外,还有重机厂、机车车辆厂、石化机械厂等,直到“文化大革命”。

1980年,院里北京户口的双职工大批调回北京。我因在院里任职,直到1984年才调回北京,到一机部设计总院。开始叫我当办公室主任,我不愿意做这种工作,后来就叫我当副总工程师,负责所属各个院的技术管理。1994年,在延长二年后退休,由院里回聘,给我一个“顾问总工程师”的名义,具体工作只给我一件事——贯彻ISO9000质量标准。其它就比较自由了。现在我还在上班。

改革开放以来,我对工业工程发生了兴趣。这是一门技术加管理的学科,又与工厂设计对口,我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钻了进去。我投入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的学术活动,为报刊撰写了教材《设施规划与设计》。由于我在设计院担任过多类职务,

又喜欢开拓思路,工程设计行业的主管部门建设部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经常找我参与研究改革、起草法规、规划等工作。所以,我有机会涉猎到工程设计的学术、教育、改革、立法、管理等诸多领域,晚年生活过得比较充实。

如今我已年届古稀。回顾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清华三年虽然短暂,但打下的思想基础和学业基础,终身受用不尽。几十年来,我始终不忘我是一个清华人,要为清华争气、争光。我将永远铭记母校养育之恩,愿清华在新的世纪创造更大的辉煌。

(选自《机械系523毕业50周年纪念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