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的清华情结

2008-06-24 |

郭日修*(教)

19478月至19502月,我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助教,这一段时间不长,却对我此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日修学长夫人罗榕英

19466月我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人们称“唐山交大”)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结构工程助教。1947年春,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蔡方荫教授建议我去清华大学任助教,并表示他愿意推荐。蔡先生是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曾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1940年后到南昌大学任教。由于蔡先生的推荐,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接受我为助教。19478月,我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报到,系主任陶葆楷教授热情地接待我。他说:“清华大学欢迎外校毕业生来任教,这样,清华可以吸取兄弟学校的长处。唐山交大是有名的学校,尤其是土木工程系,清华土木系已有李庆海教授,今年又聘请了储钟瑞教授,还有今年受聘于机械系的张维教授也在土木工程系招收研究生,他们三位都是唐山交大毕业,后到国外留学,加上你这个助教,清华土木系有四位唐山交大毕业生任教,此外,还有其他学校毕业生任教。”陶先生一席话,消除了我这个外来的年轻助教的顾虑,因为当时国内很多大学都是选留本校毕业生任助教。

土木工程系分配我担任“结构(力)学”课和“结构设计”课的助教,指导学生的“材料实验”,还担任张维教授给研究生开的“高等材料力学”课的助教。对于“结构学”和“结构设计”课的助教工作,我在唐山交大已经做过,所以驾轻就熟。张维教授给研究生开的“高等材料力学”课,实质上是“应用弹性力学”,包括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应用弹性力学问题(如弹性基础梁,园环、格排梁等等)以及板壳理论等内容,是一学年的课程。没有教材,先生自己写讲稿在课堂上讲,但指定很多参考文献。这些内容,我在大学未曾学过,所以非常感兴趣。我跟班听课,先生要求我课后把他讲授的内容整理成文。因此,我认真听课,课后阅读参考书,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先生讲授的内容用英文写成书面材料,先生感到很满意。这项工作从19479月延续到19502月,这使我在应用弹性力学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生不仅力学造诣很深,而且讲课深入浅出,逻辑严密,阐释清晰,强调物理意义,重视工程应用,广引参考文献,其讲课风格令我赞佩。1948年上半年,我协助先生开展“竹材力学性能”的研究,在清华的材料实验室做了大量的竹材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以《竹材的力学性能》一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1950年),这是先生回国后开展的第一项研究工作,也是我第一次进行研究工作。

清华有非常优越的学术环境,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学习了很多课程。我听过钱伟长教授的“机械振动”课,陆士嘉教授的“流体力学”课,还听过数学系的一些课以及外语系的俄文课。那时,钱伟长教授在清华主持一个“力学讨论会”,记得好像是每月或每两周一次讨论会,参加讨论的主要有周培源、钱伟长、张维、马大猷、赵九章等名教授,也有一些青年教师,我也常去听。但讨论的内容,我这个刚毕业的助教感到很难懂,不过却使我扩大了眼界。例如,从钱伟长教授的“板壳问题的内禀理论”,我第一次接触到张量分析及其应用。那时,航空系的屠守锷教授带领该系几个年轻教师何乐昌、赵震炎等读Whittaker and Watson: Modern Analysis》(《现代分析》),我也曾参加进去学习。清华大学常有名人来作学术报告,如1947秋钱学森教授在清华大学做了两场学术报告:“论工程科学”和“稀薄气体动力学”,我有幸聆听。在清华这个优越的学术环境里,我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1949年底,当时刚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海军工程大学前身,在大连)通过高等教育部来清华大学招聘教师,土木馆里贴出了招聘通告。一天,土木工程系党支部的一位同志和我谈:海军是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海军学校新组建,缺乏师资,各种工程专业人才都需要。这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屡屡遭受帝国主义的入侵,侵略军大都来自海上;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海军,巩固海防,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年轻人应当投身进去。但是想到要离开清华大学这个优越的学术环境,要离开首都北京到那个“辽远的地方”(俄文“大连”是“辽远的地方”)确实使人感到惋惜。我在清华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应当为建设海军、巩固海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接受了海军学校的邀请,于19502月离开清华大学去海军学校。离开清华园的那一天,我和妻子、女儿在住所——新西院36号乙门前照了一张相。

到海军学校后,我在机械系教材料力学。1951年海军学校成立造船工程系,参照当时苏联相应专业的教育计划,造船工程系设置“船舶结构力学”课程,它研究船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为船体结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和方法。这是一门新的、国内没有开设过的课程。因为当时国内普通高等学校的造船工程系是以商船设计制造为专业,商船的船体结构,传统上是按《规范》设计,即基于经验或半经验设计,所以当时普通高等学校造船系没有设置过“船舶结构力学”课。海军学校领导分配我担任该课的主讲教师,因为领导上认为我这个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学过“结构力学”。其实,土木工程系的“结构力学”与“船舶结构力学”在内容上是很不相同的,我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这是在我国开始传播“船舶结构力学”学科。进入这个学科领域后,我发现过去清华大学张维教授的“高等材料力学”课和钱伟长教授的“机械振动”课的内容,为我学习、掌握和讲授“船舶结构力学”这样一门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我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从此,我在“船舶结构力学”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直到现在。

1981年我开始招收船舶结构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给研究生讲“弹性力学”,我认为研究生的“弹性力学”课和本科生的“弹性力学”课应当不同,前者的起点应当更高。因此,我以“张量分析”作为表述“弹性力学”的数学工具,我并为此给研究生开设“张量分析”课,作为“弹性力学”的先修课。这是根据我在清华大学时,从钱伟长教授采用“张量分析”表述板壳问题所受到的启发而采取的教学措施。2001年我将多年来讲授“张量分析”和“弹性力学”二门课的讲稿加以整理,出版了《弹性力学与张量分析》一书,此书于2002年入选“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

1986年我开始招收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船舶结构与流体的相互作用”。我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另一个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说,清华大学陆士嘉教授的“流体力学”课,为我后来从事“船舶结构与流体的相互作用”这个研究方向打下了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

回首往事,我在清华大学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华大学使我增长了学识,扩大了眼界,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我在清华大学接触到几位力学大师,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品德,高超的讲课艺术,使我将他们奉为楷模;我也深受“清华精神”的影响,使我在工作中不断克服困难、奋力进取。清华大学在我思想上、学识上种下了深深的情结。

* 作者为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