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回忆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工作经历

2008-08-01 |

张裕才(1955电机)

  转瞬间从清华毕业已50年,回忆往事,有一段工作压力最大,任务最困难,完成的最满意的经历,现在写出作为向母校迟到的汇报。

  毕业后被分配到原二机部(即核工业部)搞了四年我不情愿的管理工作。直到1960年才归队并调到二机部二院自控仪表室;而此时正值中苏交恶之际。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曾援建我国数个重大国防工业项目,我院承担的是801工程(即核反应堆、生产核武器原料)。当时有数百名苏联专家在我院掌握并控制该项工程,我院有近千名工程技术人员配合苏方工作。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在几天之内全部撤走;始终由他们掌控的重要资料也同时带走。

  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如期完成这些重大项目以制约和抗衡战略对手。这就是说801工程的全部设计和技术重担全部压在二院身上。工程浩大结构复杂,机械热工,自控仪表等共有八大系统。二院领导一方面重新调整人员,部署苏方撤走后的接替工作,即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我在此时接受的任务是八大系统之一的通风湿度检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湿度传感器;另一方面,为保证不延误工期,又把一部分关键的课题转到其他相关单位完成,如湿度传感器在我接手的同时也转到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

  核燃料棒在工艺管道中反应后,必定释放大量热量,要用冷却水带走热量并且又不允许冷却水泄漏;故在工艺管道外要设置通风湿度检测系统(简称湿度系统)。当发生泄露时,湿度系统的湿度升高到预定值时,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然而,如何检测?盐的种类繁多,用哪一种盐吸湿能满足检测要求?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湿度系统有2001根管道,即有2001个检测点,一般湿度计不允许长时间运行于较高的湿度工况下;而且就多个检测点整定到同一信号值也颇繁琐和困难。因此,在当时条件下如何成功地研制湿度传感器就成了当务之急。

  我接受该项任务后感到担子很重,困难很大,深感无从下手,宛如大海摸针。湿度传感器虽属控制仪表,但系化学范畴,非我所学。然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口号当时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接手后立即展开了大量的调研,与中科院某研究所、北京化工厂所属研究所等单位,曾进行过一次或多次调研和请教,但均不得要领。某化学所在三个月后拿来一大瓶溶液据说可以吸湿,经试验不能使用。中科院某研究所的领导安排了三人工作并多次过问此事,他们用一年多时间做了不少试验但也拿不出具体解决办法,最后写了一篇试验和调研报告了之。

  我接任务后,课题虽已安排到中科院,但我没有坐等,而是奋发图强积极攻关。一方面如上所述到相关单位调研,另一方面紧张地查阅有关期刊杂志,到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英文、俄文文献和资料。北京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都是几天就跑一次,还通过北图借来苏联列宁图书馆的书和资料。北图的人已记住了我的借书证号,只要我去借、还书不等我拿证,即把我的借书底卡拿出,可见对我何等熟悉。当年正是困难时期,饿着肚子干活,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又叫马儿跑又叫马儿不吃草”的滋味!

  对我最有用的是美国的杂志,尤其是美国“标准局研究报告”使我受益最大;其次是空调和气象方面的杂志。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和思考,终于找出了突破点并搞清了其基本原理,从而找到了在高湿度、高温度通风湿度检测系统中湿度传感器的实现办法。

  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又是一个关卡。试制任务交给北京分析仪器厂承担;同时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和突破点向厂方进行了技术交底。厂方曾换过两次该课题的一把手,直到第三任吴建勤工程师才把工作展开。吴工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极强,根据我们技术交底所提供的资料和想法在该厂建立了较正规的试验装置,经过大量的试制和试验,最终拿出正式合格产品,其性能远优于苏联提出的要求,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价格低廉,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吴工在一次车祸中罹难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工程建成后,核工业部有关部门提出要对801工程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在一次堆工部全体会议上,部主任传达部里精神并要大家议论提名评选有贡献的人员,当时部主任就评选有关事项时举例说:“不论东西大小,只要解决问题就该奖励。比如湿度系统,虽然湿度传感器体积小,但解决了工程问题,就该奖励”。但当时国家处于非常时期的半瘫痪状态,后来奖励问题也就不了了之。实际上,我们当年的工作都是为后来者铺路的。

  该湿度检测并非一般的湿度测量,而是另外一种原理和特殊的检测方法,在文献上未见报道;但用在湿度检测上非常合适。它制造简单、价格便宜,最适合用于集群检测。此后,其他两个类似工程也都应用了。重水价格昂贵,不允许泄漏,故泄漏检测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又将此成果推广用于重水反应堆的重水泄漏的检测上。经过大量的试验我们将吸湿盐用于重水检漏,其性能都优于当时运行堆中的其他重水检漏方法,也优于当时专利文献报道的加拿大的重水堆的重水泄漏的检测方法。

该项工作已过去40余年,但回首往事,许多场景仍历历在目。在清华毕业50周年之际将其写出,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向母校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