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毕业的学生应该是引导社会潮流的人

2008-08-25 |

——水利系系主任余锡平教授访谈

2004121,校友会和人事处有关同志一起访问了水利水电工程系系主任余锡平教授。余教授1984年母校毕业,87年获水利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随后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历任日本长崎大学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1999年回国。

余锡平教授

问:清华出国留学人员较多,当前人们很关注海外清华学子回国工作的情况,能否请您谈谈留学回国的经历。

答:1984年于毕业水利系,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做助教,几个月后由学校公派,在日本政府奖学金的支持下,到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海岸工程方向读博士,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时任水利系系主任董曾南教授的支持下,由我的日本导师介绍,去了位于日本横滨市的一个海洋工程企业的技术研究所任职,目的是到日本海岸工程的第一线接受锻炼。呆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在企业的研究所尽管生活条件很优越,但研究条件并不十分理想,重复性工作多,高水平的同行少,要提高研究水平受到很多限制。经过思考之后,觉得还是高校比较适合自己的发展,于是决意到著名的美国Iowa水力学研究所跟随章梓雄教授做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恰巧当时章教授正准备辞去Iowa水力学研究所的教授职位,接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何东讲席教授兼系主任。于是我就随教授到了香港大学。那是1992年的事情,正是彭定康到任香港港督、中英关系处于低谷的时候,国内的人在香港普遍感到很压抑。我在日本的导师知道我的情况后,推荐我去日本长崎大学任职。一年之后我就离开了香港。

日本当时刚刚修改了有关法律,准许国立大学在特设岗位之外聘任外国人任教。于是我就成了长崎大学工学院第一个教授会成员,那年我30岁,正值而立之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长崎大学第二个聘期一开始,我即开始考虑回国发展。正好在这个时候,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出于学科重组的需要,加上我自己也有在世界一流大学试一试的念头,经老师们推荐,我又来到东京大学土木系做了两年副教授,直至1999年春天,我决心放弃在国外漂泊的生活,回国任教。

在我考虑回国之时,上海交大原党委书记何友声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清华力学研究班)知道了此事,极力邀请我前去交大任教,并在因病住院期间还不忘吩咐学校有关部门安排一切。盛情难却,于是我落脚交大,在工程力学系当教授。但是由于专业的差异和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我并没有很快适应交大的环境。与此同时,清华的老师们也一直很关心我的工作状况,并最终在征得开明的何老先生同意后,于是2001年通过学校的百人计划将我调回到母校,使我又回到了美丽的清华园。

回到清华后,学校和系里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负责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这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水利系的学科建设包括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5个二级学科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岩土工程学科,其中水工结构、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其他二级学科的实力也很强,唯有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这个学科在国内缺乏应有的地位。可谓责任重大。在教学方面,我主讲本科生的水力学课程和研究生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都是经学校确定的精品课,从今年起还负责博士生精品课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前沿的组织工作。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回清华后不久,又于2001年受聘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3年就任水利系主任,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谈到为什么要回到清华,我想可能是一种归属感吧。在这个校园里,心里感觉很踏实,心情也很平静。清华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即便如此,适应起来也要容易很多。

问:您在国外待的时间不算短,依您的观察,国外有哪些地方是国内大学需要借鉴的?

答:在国外任教的经验对于我来说帮助很大。除了有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之外,还增长了跟外国人交往的经验,或者说是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应该说是受益匪浅。

我所熟悉的国外的情况是十分有限的。但在东京大学,我感觉到日本教师有一种很强的愿望,认为最好的国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引领社会潮流,而留学生毕业后就该回国报效祖国。东京大学的教育方向从整体上看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而非碌碌之辈。教授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载体给学生灌输这个观念,让其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地去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东京大学土木系每年都委派一位社会关系广泛的资深教授负责就业,一方面为学生争取高起点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协调学生之间的矛盾,其目的就在于,在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企业中保持东大毕业生的连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最终大家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这也是东京大学成为最受日本政府重视、社会认可程度最高的大学的原因。国家意识、整体意识在日本是一种氛围,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在这个方面,国内大学还是有所欠缺的。

问:作为系主任,您在做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会投入不少的精力在学生思想教育上,您认为清华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

答: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有一批优秀人才来引领潮流,清华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心,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曾经说过,清华毕业的学生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是引导社会潮流的人。也许这就是清华的学生在社会中应该担当的角色。可喜的是,清华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的。学校近年来大力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实际上也是把同学们导向这样一个角色。

事实也证明了在服务国家的重要岗位上、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人才不仅可以脱颖而出,更可以茁壮成长。陈希书记说过,毕业10年看苗头,20年出格局,30年有收获。我们班今年毕业20周年,我看格局就很不错。应该说,这样的格局更多的是那些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中奋斗的同学们奠定的。比如:李鹏程,现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办公室监督司司长,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第八工程局局长;吴新琪,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局长;张宗亮,现任国电昆明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范福平,现任国电贵阳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关雷,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沈新来,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院长;吴鹏,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刘士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于顺民,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副行长等等,都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就水利行业而言,国内外的同行有一个共识,中国比其他国家有更大的舞台。

(郝近瑶 黄文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