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颂德(1968自控)
1987年2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现称 “863计划”)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期间,“ 863 计划”7个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委员70多人,一起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接见。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在照相时问:你们中间有没有40岁以下的同志?人群中只有我一人把手举了起来。作为“863”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那年我正好40岁。当时我回国刚刚几个月。从那时起,我就与中国“863计划”结下了不解之缘。

邓小平接见马颂德
2000年4月,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被任命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主管“863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科技合作。
一
1978年,我考上恢复高考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第一届研究生,次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83年获工程博士学位。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做了几个月的访问学者后,再赴巴黎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并于1986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受中科院自动化所正在组建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吸引,同年回国。
回国后,我一门心思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国家“863计划”一无所知。但由于我在国外从事的是称为“计算机与机器人视觉”的高技术研究,与“863计划”中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目标比较接近。当时,从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国外顶尖研究所工作了几年后回国的年轻人还很少,因此,我有幸被科学院推荐,成为正在组建的“863”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记得1986年底的一天,我参加了在原国家科委举行的一个小型的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答辩会,实际上也是一次口头考试。会上,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并任“国家科委高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863”工作的朱丽兰同志讲到,要选“将帅之才”来当专家委员会成员,这使我有点惶恐不安。因为我自知,我只是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从事了几年研究,还根本谈不上什么“将帅之才”。不过,可能是考虑到年轻化和吸纳一些当时还很少的刚从国外回来的人参加,我还是被选上,成为第一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当时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的蒋新松同志确实是一位将帅之才。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提出,中国要发展机器人技术,使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为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发源地。回国以来,我一直把他看作尊敬的导师和挚友。令人十分痛心的是,蒋新松同志由于心力交瘁,于1998年突发心肌梗塞,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许多人问我,你参加“863”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我认识了许多老一辈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建立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基础。从物质上看,他们得到的,远远小于他们的奉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和精神源泉。
二
自动化领域分两个主题,除了机器人外,还有CIMS技术,中文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清华大学吴澄同志在专家委员会里负责CIMS的工作,后来还担任过CIMS主题专家组长和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
以吴澄同志为组长的CIMS专家组,既没有贪大求全,也没有放弃CIMS概念的前瞻性。他们提出了以集成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紧密结合中国制造业,在全国动员数千科研队伍,深入数百个工厂企业,因地制宜,适当剪裁,以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基本出发点,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CIMS技术的道路。既发展了CIMS及其相关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深入到工厂企业中去,切实了解企业实际与需求,把中国高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的做法,非常值得今后从事“863”工作的科研人员学习,也特别值得刚从国外回来投身到中国科研事业中的海外学人深思与学习。
我不能在这篇短文中一一历数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和CIMS、机器人两个专家组的同行们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现在他们中已有8人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成为副部级以上的管理干部。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一下我亲密的战友——李耀通博士,他1984年取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回国,和我一起建设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任自动化领域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
李耀通博士担任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后,提出了在中国为汽车、电子等行业研制工业机器人并实现产业化的新的战略任务。他拖着腰椎间盘突出反复发作的病痛之身,奔走于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之间。1996年6月,他在已知身患肝癌的情况下,坚持组织“863”十周年展览,并坚持到长春部署一汽的“机器人应用工程”项目。1996年7月底,他因肝癌已至晚期,失去了最后的手术机会。三个月后他终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863”事业。他是改革开放后出国,又较早回国的留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最近一些年来,国家、各级科研院所、大学、各地的留学生创业园等为回国的留学人员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科研条件与生活条件,越来越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政策。写到这里,我想以一个先期回国的留学生的名义,诚恳地呼吁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让我们一起来分担中国发展的重任。
三
1993年,在担任了三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后,我基本上离开了“863”工作。一方面,我不再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另一方面,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方向,是比“863计划”所定的战略目标更长远一些的研究。
1986年我回国后,一直任国家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主任。可以说,我回国后的研究工作,一直是该实验室良好的研究条件支持的。目前,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有关计算机视觉与汉语语音识别内容的来自中国的论文,大多数出自这个实验室。大概是因为我自己的留学经历吧,这个实验室在吸引海外留学生与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也很突出。实验室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等,使实验室成为了能兼收各国研究特点的国际化的实验室。实验室和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共同建立了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
由于我回国后长期努力促进中法科技交流和合作,2000年,法国政府授予我法国国家荣誉勋章。
四
屈指数来,我回国已17年了。17年来,我与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高技术发展,将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牵挂、不尽的梦。值得欣慰的是,1987年初“863计划”开始实施之际,我是“863”专家委员会中惟一的40岁以下的成员,也是惟一在改革开放后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成员。而现在,在“863”专家委员会和专家组中,大多数成员都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了,大多数成员都有了在发达国家学习与研究的经历了。也许,他们也像我当初一样,还需要学习与提高,还需要不断从老一辈的科学家那里,吸取经验和继承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精神,但我坚信,风帆已经扬起,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辜负祖国与人民的深切期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已经指日可待。
(原载《神州学人》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