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技术界有一个热议的话题——迎接新技术革命和挑战。那时候,美欧日苏等都在制订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以期抢占高技术桥头堡,掀起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浪潮。面对这种国际局势,中国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青年时代经历过国家积贫积弱状况的王大珩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要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断创新,永远进取,国家和民族才能立...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
他是一名应用光学家,也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的获得者,同时,他与多名科学家一起向国家建议实施“863”计划....
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我告诉你们一个真理,所有精密的东西都是用不精密的设备制造出来的。”面对学生嫌弃实验室的设备太简陋、太破旧时,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如是说,“我也是直到毕业以后,才越来越懂得动手能力对一个学物理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即便是给我一堆破铜烂铁,我也能想方设法把它凑出个像样的东西来。”有一次,王大珩在一堆破烂里发现了一块没人要的玻璃。他眼前一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