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牢记母校教诲 自强不息人生

2008-11-22 |

吴添祖(1962

毕业40年了。这些年来,清华同学在碰头聚会时,经常会谈到一点: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母校给了我们终生用之不尽的精神支撑——“自强不息”,它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在清华园6年求学和6年执教经历,使我终生受益匪浅,“自强不息”是我适应多年来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人生处境变迁的行动准则。

吴添祖学长近影

1956年我从杭州第一高级中学考进清华电机工程系,这是我中学时代就梦寐以求的学校和专业。可是到了1959年,学校决定从全校各系抽调一批学生转系,以培养学校急需的师资,就这样当年暑假尚未结束,我就被转到了工程化学系,而化学却是当时我最不喜欢的学科,真如晴天霹雳。为此我彷徨过,徘徊过,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可是“服从组织分配”是我们当时的惟一选择,而不甘心落后,追求上进的禀性使我较快地走出了阴影,逐渐开始热爱新专业,并全力投入到艰苦和紧张的学习中去。值得高兴的是,在老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热心帮助下,毕业半年我就走上了大课讲台,在清华连续数年主讲主干课程物理化学,直至“文革”开始。

1970年国家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我也面临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告别清华园,投身三线重点工程——解放军2348工程指挥部,当时军队系统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从教化学,研究化学到搞化学工程,从大学教师到基本建设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员,以及随后调任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必须学习很多新知识,必须精通诸多专业领域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怎么办?重新学,踏实干。别人业余时间打扑克,看电视,而我们家始终如在清华一样,不管是晚上和周末,大小4口人都挤在一张狭小的书桌旁,各看各的书,各做各的功课和工作。“文革”中,我们还拾遗补缺,全家一起学习英文。

1982年,我回到了家乡杭州,进入浙江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前身)工业管理系。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因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高校都新成立工业管理系,急需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教师。这种情况下,我也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转折。如何办出有特色的高等工业管理教育是我当时日夜思考的问题。当时国内很多大学都在研究大企业,国家也鼓励研究大企业,研究大企业容易得到资助。而且,国内外大企业研究资料丰富,容易获取,因而容易出成绩,但是不符合浙江的现实。这个时期蓬勃兴起的浙江乡镇企业引起了我的注意。浙江大企业少,国家也没有什么大投资,投资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成长才是浙江未来的希望。虽然研究起来难度很大,但是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很有意义。于是我把研究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作为整个工业管理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带动全系教师和学生寻找一切可能渠道获取研究资料,克服资金等困难调查走访中小企业、政府机关和研究机构,在大量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

20多年来,浙江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使浙江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前全国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四位,“浙江现象”也为全国上下所关注。与之相应,在中小企业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担任所长的浙江中小企业研究所,先后出版了《中国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结构转换》等7部专著。我们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也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我主编的《技术经济学》一书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统编教材,获2001年浙江省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我本人也被聘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杭州、嘉兴、丽水等市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有一定前瞻性。

1987年,我又一次面临人生转折,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当年二月,我从一个普通教师调至学校管理岗位,出任学校副校长,后来又任常务副校长和校长,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办好一所普通地方工科院校,如何迅速提升学校实力。好在清华14年就学从教经历的积淀帮助我很快明确了思路,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大学关键是要抓住“质量”、“特色”与“闪光”。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特色是学校存在的价值,闪光是学校创一流的关键。

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师资建设的关键是学科建设,从而确定了“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方向,人人有学科归属”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此外,还将“工程化”确定为我们学校的教学与研究特色,尝试将工程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工程产品与工程技术的创新领域。在科学技术链上,学校定位偏向工程技术,重在工程化,而不是偏向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有了这样的定位,学校才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学校在浙江省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在浙江省建设中显出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与其他院校雷同,没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特别是如果盲目跟从浙江大学,就不会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全校统一了发展思路,合全校之力,建设了4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工程教学中心,大力开展工程创新教学与工程创新研究。

一所学校除了质量与特色外,很重要的是要有闪光点,就是说在某个学科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有自己的拳头成果,学校才有创一流的可能。经过我们多年努力,学校的工业催化、精细化工等学科现在已经成为比较耀眼的闪光点。由于这些办学理念的明确和全校师生的努力,浙江工业大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已经成为浙江高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回顾毕业后的40年,人生道路上有过多次转折:从教学研究到工程建设,再到高校管理,从电机工程到物理化学,再到经济管理科学。每次转折都是一个大的挑战,而面对每次转折和挑战,我都能比较顺利地、快速地适应和攻克它,关键在于母校老师和领导给我的教诲:自强不息。如今虽然我已经从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身上担子也轻了,但我仍将永远铭记它,激励自己继续为教育,为科研,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尽微薄之力。

相关新闻

  • 172021.06

    清华给我的行囊

    吴海军,清华大学水利系2007级水工71班学生,曾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并参加清华百年校庆人民大会堂庆祝活动。现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生产管理部副主任。

  • 072023.08

    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走访美国华盛顿校友

    7月28—30日,第五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清华校友总会社科学院分会会长、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参加大会,作为大会嘉宾主持分论坛,与参会校友及家属子女聚焦“积极心理,健康人生”等议题开展对话互动。参会期间,彭凯平率队走访了美国华盛顿的校友。彭凯平作分享彭凯平和党办主任肖红缨一行前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走访郭曼桐、潘一林等校友,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营管理经验、清华校友在国际组织的成长发展情...

  • 102023.05

    校党委书记邱勇在香港出席校史专题展览活动

    5月1日,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人和事”专题展览活动并致辞,与特邀嘉宾和部分校友交流,共同庆祝建校112周年。邱勇致辞邱勇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不仅呈现出清华的历史,彰显清华的文化和精神底蕴,更突出展现了清华与香港连绵不断、互勉共济的情谊。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

  • 112023.09

    2023年清华五道口秩年返校活动成功举办

    9月9日上午,2023年清华五道口秩年返校重聚活动在五道口金融学院成功举办,包括1993级硕士、2003级硕士、2003级博士、2013级硕士和2013级博士五个年级150余位校友参加

  • 292010.06
  • 112020.08
  • 102023.05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石刻在梁启超故里落成!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10周年之际,清华校友总会在梁先生故居广东江门新会敬立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石刻落成,以致敬景仰先贤,赓续传承清华校训精神。4月22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市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揭幕仪式举行。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范宝龙,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董吉男...

  • 012016.04

    胡显章: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

  • 252010.06
  • 13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