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艰苦岁月 永志不忘

2008-11-22 |

韩德馨*1942

时光流逝,大学毕业已经六十年了。

1942级今年校庆回校的4位院士合影。左起:韩德馨、王希季、刘东生、张滂。

抚今追昔,人世沧桑,青春不驻,转眼已垂垂老矣,当年青年学子已是八十左右的人了。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中艰难条件办学的典型,她是一座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民主气氛,而又拥有最强大师资力量的最高学府。学校领导是办学有经验的教育家,为国家长远着想,目的是明显的:一是造就人才,二是研究学术。西南联大以严格办学著称于世。大学阶段的教育对我们的训练和塑造,不仅使我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使我们了解做人的道理,逐步确立了人生理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我们1938年入学,1942年毕业,亲身感受了这段严格而艰辛的教育。

西南联大办学有特色,首先基本课程是由学有专长的教授担任,以我们理学院为例,理学院院长先后是吴有训教授和叶企孙教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一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实的文化基础,倡导文、理均衡发展的办学宗旨,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既有灵活的思维与学习方法,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博学善思,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基于这种教育观点,理学院安排一、二年级基础课,均由学识深厚的著名教授担任,记得当年理学院开设课程有:朱自清、王力、闻一多、罗常培、罗庸、沈从文等教授的大一国文;有叶公超、柳无忌、钱钟书、潘家洵、陈福田等教授的大一英文;冯至、洪谦、陈铨、杨业治等教授的德文;吴达元、闻家驷、陈定民等教授的法文;江泽涵、杨武之、郑之蕃、曾运荣等教授的微积分;吴有训、赵忠尧、霍秉权、郑华炽等教授的普通物理;周培源教授的力学;叶企孙、王竹溪两位教授的热学;杨石先、钱思亮、孙承谔等教授的普通化学;高崇熙、邱宗岳等教授的分析化学;陈桢、李继侗等教授的普通生物学;张席、谭锡畴、米士等教授的普通地质学;陈岱孙、肖蘧两位教授的经济学概论;张奚若、楼邦彦、龚祥瑞等教授的政治概论;钱穆、雷海宗、吴晗等教授的中国通史;陈省身教授的微分几何;姜立夫、赵访熊等教授的高等微积分;这样的教授阵容十分的整齐、强大,在中国可谓空前独创。由教授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们刻苦学习,蔚然成风。课后大图书馆,系图书馆,外文期刊阅览室以及学校附近的文林街,青云街的茶馆都挤满了学生,专心读书,做习题或是写报告。连翠湖云南省图书馆也挤满联大的学生,学习的气氛十分浓厚。另外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都各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地学系为例,系主任孙云铸、袁复礼以及冯景竺、张席、王恒升、米士教授亲自带领学生,爬山越岭,把跑野外的勘查工作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亲自传授野外的工作方法,使同学们经受了锻炼。在野外,师生同劳动,同住山村小店,打成一片,师生相处融洽。由于战争的原因,联大师生守望相助,关系密切,亲如一家人,多年来,成为教育界的佳话。事实证明,师生相处,潜移默化成为有效的精神教育。

战火纷飞生活艰苦,校内仍然丰富多彩。理学院学生可自由选修人文科学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史、科学概论、唐诗宋词的研究,德国文学、逻辑学等等,打破了学科界限,开阔了眼界。课余活动也多种多样,如组织歌咏队、话剧队、办文艺板报和小期刊,有的搞漫画、木刻,有的唱京剧、昆曲,也有小型的学术讨论会等等。暑假期间,有时组织夏令营,42级就曾有阳宗海夏令营的活动,形式多样,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表现了新的精神面貌。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教授,曾考察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也考察了大学教育。他返国后,盛赞西南联大和浙江大学可与牛津、剑桥和哈佛大学相媲美,中国大学战时教育的成就,受到国际广泛重视。

*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