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十年一觉清华梦

2008-12-02 |

(1993电机)

1993年夏,电机系发82的同学们撒泪告别,情景如在昨日。

大学毕业后,我被推荐到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读研究生。19962月份我又回到清华母校母系读博士了。博士就是干活。从19963月到1999年底,我都在参加20Mvar300Kvar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研制,负责控制器的设计实现(包括控制策略、算法研究、基于DSP芯片TMS320C3X的控制器硬件实现、软件调试、现场安装),有将近半年的现场调试经验(分别在河南郑州孟寨变电站、洛阳朝阳变电站)。该装置是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第一台应用于实际电力系统的FACTS(柔性交流电力系统技术)装置,于1999330日下午754分在朝阳变电站并网成功。博士论文题目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研究解决了FACTS装置通用控制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读博士期间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做了两年班主任,效果还不错。

1997年到1999年,我一面读博士一面担任本科生电72班的班主任,将自己的教育改革思路在这个班进行实施,收到极好的效果。采取以人为本办法,鼓励学生多看人文艺术书籍。班上每个学生过生日我都送他们一本人文方面的书。平时,每星期我都有78小时在学生宿舍与他们聊天,他们有什么困难就帮助解决了。比如,有两三次遇上学生生病让我给送医院去了。学生有烦恼(比如考试不及格,女生之间有矛盾,等等),也都来找我诉说。还早早地应用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建议班上学生自己给自己上数学习题课,培养互相学习的气氛。结果,这个班在专业课考试上,总是全年级第一名(平均分一般比同年级其他班高3-4),各项活动都开展得很好(比如去附近敬老院为老人服务),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班集体、甲级团支部、优良学风班的称号。

博士毕业以后,20002月至20011月,我被母校推荐在江苏省溧阳政府挂职锻炼,担任市长助理,参与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公司上市等工作。到溧阳以后,用3个月时间跑了12个乡镇,与基层干部群众、企业领导进行了广泛接触,推广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向300多家企业作了问卷调查,写出溧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动力的研究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该论文已经在20014月期的《中国市长》上发表。率团赴浙江大学寻求科技合作,签定协议6项。率团赴安徽合肥,学习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中心的经验。为当地的正昌集团牵线搭桥与清华紫光集团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博士江苏行的9名博士访问溧阳,考察企业,发布清华的科技信息。在工作的过程中,研究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新华日报》2000529C2理论版上发表论文《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在政府工作了一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官,特别害怕开会坐在主席台上,一坐半天,动也不能动,难受得要命。于是谢绝了当地的挽留,去了企业工作。

20012月,我进入厦门的厦华电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创新,内容涵盖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创新、规章制度创新、业务流程再造、人事制度创新、海外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学同学刘强、秦洪在厦门这里工作,都干得不错,成了单位的一把手、二把手。

到厦华后,为全公司做薪酬改革的研究,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把岗位评价法和360度全方位测评引入公司,为定岗定薪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的改革方案已经得到公司采纳实施。公司对大部分经理岗位实行了轮岗。

同时,岗位工资改革也采纳了我的建议,决定经理助理以上人员由公司分管领导按本年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套级,业绩较好者,原则上调升一级;业绩特别突出的,可调升二级;业绩较差的,不予调升或调低一级。主任及以下员工的岗位工资调整以2001年度终考核测评成绩为依据,员工总数的70%可提升岗位工资一级,30%不升。表现特别好、业绩突出的可提升岗位工资二级。

公司采纳了我的建议,对新员工实施职业指导计划,落实具体指导人员,帮助新员工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

为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建议公司对一位常年给公司提合理化建议的一线员工用红头文件的形式专门进行表彰,这在公司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20014月底在厦门市思文、育兴两大电器城组织研发人员进行售前服务——技术咨询,帮助顾客挑选彩电,《海峡导报》430日厦门新闻版作了报道:厦华首推售前服务,这是一次营销上的突破。今年彩电业价格战已经打响,中国家电业搞窝里斗对谁都没好处。营销应有想象力,更要有创新力。据了解,不少顾客对厦华的售前服务表示赞赏。2001526-27日在思文电器新城店站柜台、了解市场情况。其后在泉州、漳州的家电商城通过站柜台获得顾客反应,写了《站柜台的思考与收获》,在厦华中层干部(厂长经理)会上进行了交流,公司发文进行了表扬。

在研究企业管理之际,我申请到了国家博士后研究基金,题目是《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绩效标准与评估办法的研究》。研究成果以文章、书籍的形式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学习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读本》,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管理创新十讲——学习型组织团队读本》和《非HR经理的HR读本》。在《中国人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在一般性报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

现在,我的博士后研究即将期满,就要去母校的深圳研究生院管理学部做一名教师了。母校人事处已经批准了我的申请。

以我以前做班主任的经验,我知道自己做老师一定会做好的,因为我喜欢老师这个职业。

十年时间,我先出清华(在科大读硕士),再进清华(读博士);出清华(挂职、企业博士后),再回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总之是绕着清华转圈圈,离开也不会太久,没几年又回来了。说明我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啊!所以此文叫十年一觉清华梦

相关新闻

  • 132023.02

    清华社会科学的精神气质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92023.07

    抗美援朝英雄谭振邦的抗战岁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312021.03

    梅贻琦西南联大侧记:高情商高智商高政商处置闻一多遇刺后事

    陈岱孙在为《梅贻琦先生纪念集》所作的序言中,称梅贻琦“一生的业绩和清华大学是结合在一起的”。清华人也尊称这位可信、可亲、可敬的校长为“永远的校长”、“终身的校长”。“大家公认,清华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追上北大,同为中国最高学府,梅校长是数一数二的功臣。”

  • 172009.02
  • 212016.09

    百岁李储文:我亲身经历的西南联大

    李储文先生的经历颇为传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辗转数月来到西南大后方,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办起学....

  • 132018.12

    母亲郑逊轶事

    我的母亲郑逊1911年出生于上海。她自幼在家随老先生读古书,大约14-15岁时才上了中西女塾,没毕业就搬家了。她懂英文,参加过接待外宾的工作,会英文打....

  • 112016.04

    十年一觉清华缘

    不管是在美国读博士,还是在谷歌工作,抑或是现在回国创业,毕业十年来的成长非常得益于清华特有的互帮互助,乐于合作的精神与文化,受益于身边的清华人给予的促....

  • 162007.10

    水木清华九十年(一)

    水木清华九十年(一)文:阿忆 遥远的清华园在中国,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车夫小贩,"清华"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在它成长的早年,它是国运衰败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一个中国人为之的动情的故事。如果说俄国圣彼得堡起源于一展帐篷,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这工字厅。彼得大帝在帐篷里开拓了一座城市,清华大学从工字厅开始,奋斗成中华名校。 【主持人陈晓楠:我身后这片房子是清华工字厅。它的大小房间到底有多少,谁也说...

  • 182024.04

    古丽蓉:我的清华十年日记

    人生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千帆过尽后,越往前走,我们越是会卸下重重世俗约束,越来越喜欢天高云淡人间清欢。而值得感恩的是,我知道这些在清华十年有意无意间书写的大学日记,会带着以往热闹升腾红尘烟火的气息,永远年轻,充盈绚烂,朋友般在我归真处等待着拥抱我,与我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