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自强不息 求是奋进

2008-12-02 |

王补宣(1943)

岁月流逝,我们43级不觉已毕业六十年。在抗日战争的国难声中,我们在校几年的点点滴滴,依旧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感触更多。

王补宣教授

1937七七事变,北大、清华、南开三校1938年迁至昆明建立西南联合大学。我们1939年入学的,学号不再延用P(北大)T(清华)N(南开),正式采用统一的A字号。我们大多来自被日军侵占的地区,是不愿接受日军皇化耻辱的热血青年。工学院一年级新生在大西门新建校区,接受国文写作、英语学习和接触人文教育,并由赵忠尧先生讲授普通物理、江泽涵先生讲授微积分课。每32人共住一幢茅顶土坯的简陋宿舍,晚上常停电,不得不三三两两去城墙内茶馆,为的是靠昏暗的煤油灯读书、讨论、做作业。每星期两个下午往返各步行45分钟去拓东路院本部上制图课和接受金工、木工等工程实际训练。容许转院系的申请,继续念工学院的,二年级起才迁至院本部,住进了盐行宿舍,但二年级仍住24人的通间。正好日本侵略者开始轰炸昆明,听到空袭警报,就带着作业本、计算尺直奔金马山,警报解除后,在1小时内照常上课或者考试。

工学院同样老师阵容整齐,有施嘉炀、刘仙洲、庄前鼎、陶葆楷、章名涛、李辑祥、张大煜、孟广、吴学蔺、王德荣、周惠久、黄眉、马大猷、王遵明、阎振兴、曹建猷、钟士模、董树屏等前辈与名师。基本上以清华为主流,由张青莲先生讲化学,赵访熊和徐贤修先生讲高等数学分析,并以课程繁重著称。星期日忙于完成作业,包括工程制图、预习并编写实验报告。非常重视培养一丝不苟的实际动手能力,预习报告不通过的不能进实验室,实验数据不齐备或者可疑的必须重做。工学院有定期编辑出版的墙报,引发对国事的讨论。也不乏马拉松式地去校本部参加晚间或周末名教授的形势分析讲演和救亡歌咏等文艺活动。工学院不只有每年都必修的体育课,在夏翔、黄中孚先生的指导下,也有自己的体育组织、如铁马,在弹丸空地上从事篮球、排球等锻炼。连同桥牌、口琴伴唱等,算是清贫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点綴,至今偶而忆及仍觉回味无穷。

我们这一代,自幼深受触目惊心的国耻教育,在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下自五湖四海汇聚到西南边陲的春城,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持,1941年起依靠贷金(助学金)和从事家教等活动维持衣食,患难与共,受到求生存、争民主、严谨治学气氛的熏陶,同窗数载,种下了独特的异姓骨肉之情。我们相约,不忘读书为救国,谨记校歌、校训,各自肩负起匹夫之责。我们在新中国诞生前的阵痛中经受历练与考验,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了起来。十年前的1993年,我们毕业五十周年时,都已到了古稀之年,机械系43级健在的级友约晤,包括通讯回忆,交流各自不同的际遇和在不同岗位上为还我河山和振兴中华奉献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谈起了许多趣事。一个共同的感觉是:艰苦朴素的学习生活磨练了我们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斗志,严格认真的学习风格培育了我们锲而不舍、求是奋进的毅力。为了国家的需要,我们中间甚至出现了改搞外交的里手,在校原名章宏道(文晋)和李智汉(汇川)的两位学长先后担任了驻美大使、中国外交协会会长和中苏谈判代表团副团长。不少级友参与了各部委的管理工作,例如苏有威(哲文)、张厚英(自清)、陈大鸿等,或者像杨南生、连培生(孟雄)分别成为航天、核能技术专家中的佼佼者,李镇潮是北京吉普车的创始功臣,

自然也有不少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如严灏景、曹传钧、徐灏、凌振邦、张纪昌等。他们实践了清华人文日新自强不息奋斗奉献精神。

* 作者为我校热能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

  • 112020.08

    校庆纪实: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12007.10

    清华精神—— 我们的宝贵财富

    胡显章 胡显章,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59年转入光学仪器专业,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1991~2002年担任校党委副书记,2002~2005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参加了清华文科的恢复和建设的领导工作,曾兼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1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等。现任校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

  • 152024.05

    周光召的科学光芒永远闪耀

    2011年11月15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在北京会议中心,我主持的“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会议上,周光召先生作了关于“973计划”任务的总结讲话。讲话刚刚结束,先生突发脑出血,昏倒在我身旁。虽然及时送往医院,但经过3次大出血和2次大手术,他再也没能康复过来,再也不能回到他热爱并奋斗一生的科学事业上来。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内心总是百感交集,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光召先生把他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 202011.04

    顾秉林 胡和平:百年清华 永创一流

    ——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与实践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 自1911年建校以来,清华大学在百年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齐奋进、与时代同步伐,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光荣传...

  • 052011.01
  • 192024.11

    自强不息慰平生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22010.02

    于慧敏:自强不息 在平凡中缔造卓越

    于慧敏,清华大学副教授,199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6年直读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名列本科生综合排名班级第一名、研究生综合排名年级第一名,并获清华大学第三届学生十杰、清华大学第五届“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十佳优秀研究生”、科技兴化、北京市理工科优秀学生、东方通信一等奖、宝钢一等奖、宝洁一等奖、联信一等奖、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学生实验室建设贡献一等奖及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 092024.12

    《李冠兴传》正式发布 致力弘扬核工业“求真务实、自信自强”风范

    由中国工程院、中核集团共同指导,中国核学会主办,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中核北方承办的《李冠兴传》发布仪式暨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7日在京举办,与会嘉宾共同回顾了李冠兴院士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一生,汲取其“胸怀天下、为国抱薪”的高韵深情。李冠兴院士是我国核材料和核燃料领域著名专家,新型特种材料研究及应用的奠基人。在他身上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求真务实、自信自...

  • 292010.06
  • 102023.05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石刻在梁启超故里落成!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10周年之际,清华校友总会在梁先生故居广东江门新会敬立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石刻落成,以致敬景仰先贤,赓续传承清华校训精神。4月22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市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揭幕仪式举行。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范宝龙,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董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