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历史选择了我们

2008-12-10 |

刘艺平(1982计)

心灵的故乡

人的一生中真正重要的也就那么几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到清华学习就属于其中之一。

刘艺平学长在归国校友联谊会上发言

我有幸能够成为771017名学生中的一员。人生有很多个4年,但是在清华度过的四年半时间,对于我们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们在清华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到的一些专业知识,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突飞猛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和知识相比更宝贵的是通过耳濡目染学习了一些科学思想方法,踏实肯干的作风。

清华提倡“双肩挑”,也就是专业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并重。这些训练在后来的工作中使人受益无穷。现在已经很少有那些靠孤军奋战就能奏效的行业了。绝大多数的工程都是要靠一支有组织的队伍来完成。相比之下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除了这些能够看得见的知识和能力的成长,还有许多不易被人注意的深层变化。

大学的经历使我们获得了自信,

而这种自信对于成功的人生的每一方面,包括工作和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自信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来自于那些廉价的称赞,或者是心理辅导。自信是成功的条件,成功是自信的源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构筑了自信心的坚实基础。所以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意气风发,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认识了很多师长和同学,也是读大学的重要收获之一。不仅在学校期间尊师求道,同学之间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有不少人成为终生的好朋友。特别是对于社会交往不多的人来说,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地去交朋友,而是由于命运的安排认识了与自己生活轨迹相交的一些人。能有这样一批素质相仿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即使毕业之后天各一方,几十年再也没有联系,但是我们心里都知道(或者希望),如果有一天相遇,我们还是能够像老朋友那样相视一笑,继续我们的友情,就象它从不曾间断。这种内心的感觉使我们远离孤独,让我们更能融入社会。

清华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得校友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群体。新的校友可以因为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而“沾光”,在社会上获得较多的关注,常常被给予初始的信任和机会。而这种细小如青萍之末的优越性,经过本人的努力,在很多情况下就形成了越来越大的优势。随着工作的成功,一代又一代的校友又不断为学校“增光”,成为良性循环。反过来说,每一个清华毕业生都占据着“被人刮目相看”

这一非常稀少有限的资源,如果不能悉心珍惜,善加利用,实在是有愧于社会的培养和期望。

有一位先哲说过,人虽然无法决定出生的地点,但是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相信清华是很多人的选择。

历史选择了我们

抛开“天之骄子”“命运的宠儿”等等浮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考上大学也许有很多偶然性,但是作为77级一个整体,我们确实是被历史放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我们的年龄、经历,十年文革形成的断层,这些特殊情况组合的结果,就把承前启后的担子交给了我们。

从很多方面看,7字班是很特殊的一届。首先是年龄跨度大,相差十四五岁。有“老三届”的,最大的66年文革开始时在读高三。也有77年应届高中生,我们班还有一个念高二的。

在“文革”中,我们中间有很多人曾经到农村插队过,到工厂当工人,或者在部队当兵。即使是应届生,也都对于文化大革命有过亲身的经历。

当时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过切身的体会。但愿我们是最后一代带有饥饿和寒冷的记忆的中国人。

记得当时有几个带薪上学的,被我们“吃大户”,自愿“捐款”买了一个理发的推剪,大家互相理发,每次能省下两三毛钱。

那时候肉是定量供应的奢侈品。

有一次到一家医学院的实验室里弄来一些做完实验的大白老鼠,剥皮剖肚,炖了一大锅。

和今天的学习生活条件相比,我们能回忆起不少以苦为乐的轶事,可是在当时,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艰苦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们受过了太多的“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和父辈所经历战争、瘟疫等天灾人祸相比,我们所面对的最多也只是温饱问题,而他们面临的是生与死的搏斗。

“文革”中高等教育几乎陷于停顿,据说是因为邓小平坚决主张尽快地恢复高考,才有了77级大规模招生。所以整个社会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期望。虽然随着年龄的差距,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应该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和挑战。77级的故事还在演绎之中,当我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之后,相信会有很多可以写进历史的成功故事。

相关新闻

  • 232023.11

    风云际会粤港澳,清华潮涌大湾区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照片把无限的时间定格于有限的方寸,给了我们一把回溯历史的钥匙。依珠江、傍南海,从当年的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到今天串珠成链的璀璨湾区,一批批清华人选择在南国这片梦想的热土书写人生。这里记录着几代人的奋斗和光荣,翻开历史的相册,像是推开了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门,一条时光隧道慢慢浮现,清华人在这里书写的一段段故事,时间都知道。第一篇章敢为天下先拓荒牛们筚路蓝缕这张照片是2004年12月,招...

  • 092021.09

    科学史:在那些“习以为常”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42024.01

    历史两重性片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92022.04

    如何从历史记忆中了解过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12021.04

    刻苦读书并不等于“内卷”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24.11

    继绝学 图日新——忆清华老师刘桂生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12020.08

    荷花池:我的二〇一二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92024.02

    双脚沾满泥土 心中充满力量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32025.03

    “现在”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42024.01

    徐良亮:一辈子只为办成一件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