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从戏剧中看科学与科学家(上)

2009-01-01 |

刘兵

刘兵,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及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理事。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专著7种,《刘兵自选集》等个人文集7种,《超导史话》等科学史与科学文化普及著作4种,译著7种,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它文章300余篇,主编有《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种丛书、教材和读物。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

我们这里所要讲的,是通过剧作家的思考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所反映出的科学家与科学的形象,这也可以算是体现出了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某种理解。其实,这些理解,也是于戏剧创作当时以艺术形式对科学的人文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映。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科学及其社会影响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从我们后面谈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倾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且,对于习惯于从科学内部看科学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这些以艺术形式对科学进行的思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它们可以使我们看到,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科学。

如果不谈那些虽然通俗但却有失准确的科学家传记,仅就严格地符合学术标准的著作来说,在科学史家笔下,科学家传记中科学家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了那些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而且,科学史家们通过他们的研究工作,在描绘科学家的形象时,也掺入了他们自己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理解;在勾勒出这些科学家角色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心目中对于科学及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认识。但是,随着科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巨大,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关注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像科学史家这样的学者范围。自然,科学家的形象也不仅仅只出现在那些由科学史家们撰写的历史和传记著作中。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被两位戏剧大师从其堪称当代戏剧经 典的代表作中搬到舞台上来表现的物理学家的角色,并将由此展开一些相关的议论。

伽利略与《伽利略传》

首先,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及其《伽利略传》。对于布莱希特这位戏剧大师的名字,我们不会感到陌生。他不仅以其戏剧创作,而且以其独创性的戏剧理论体系蜚声于国际戏剧界。《伽利略传》是布莱希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据说它体现出了布莱希特的哲理思想和史诗戏剧风格,被研究者们誉为是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戏剧名著。自此剧问世以来,它在欧美国家的舞台不断上演,人们将它与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的不朽剧作并视为当代杰作。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此剧也曾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搬上舞台,而且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我国话剧舞台上演的第一部外国当代戏剧名作。遗憾的是,几年前,在一次座谈会上,对笔者就此剧复演可能性的询问,当时青艺负责排演此剧的导演回答说,限于目前的条件和演员情况,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可能让我们再度在国内舞台上欣赏到这部世界名剧。

在科学史上,伽利略常被称作近代科学之父。关于这位近代科学开创者的故事,人们更是耳熟能详。正是伽利略,通过揭示亚里士多德运动观中的错误,正确地解释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研究了惯性定律,发现了速度叠加原 理和运动的相对性原 理,并且总结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伽利略最先将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证据。他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是近代科学的经 典之作。他开创的结合数学与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直至今日仍为科学界所遵Ñ 。更不用说他因宣传、论证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学说而被教会审判并被迫“认罪”,几百年后才被教会“平反昭雪”。所有这一切,使得伽利略成为科学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

戏剧中的科学形象

虽然身份是艺术家,是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却并不忽视科学。在其戏剧理论论著中,布莱希特经 常提到“科学”这个字眼。他曾指出:“戏剧艺术,只要它是一种表现重大题材的戏剧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要同科学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的转变是,戏剧艺术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科学。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它远远不只是利用科学知识的问题。”尽管他的这些言论更多地是指戏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强调正确地运用现代科学对于戏剧有不可估量的益处,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对于科学的关注与思考,使得布莱希特能够运用其艺术天才,以戏剧的形式来表现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历史形象。

有趣的是,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这样一部历史剧,倒并没有像当今影视圈拍摄历史题材作品那样,引起众多关于“真实”的历史与艺术表现之矛盾的争议。人们似乎更将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对待。其实,布莱希特确实是严肃地对待这一题材,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出色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构想出生动的戏剧场景和人物对话。在此剧中,重点表现的是从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发现支持哥白尼理论的证据开始,到与教会发生冲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并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学说,最后又写出《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创立新物理学的过程。鉴于人们对伽利略故事的熟悉,这里对剧中生动的情节不再一一介绍了。这里,我倒是想讨论一些与情节相关,但却又是在情节之外的话题。

基本上,伽利略不再以传统的形象,而是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创立者的形象出现在剧中。用布莱希特自己的话说:“剧本表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破晓,并试图去改正对一个时代破晓的一些偏见。”他要表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不加粉饰的图画 ”。在剧中,伽利略的角色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相反,除了对探索科学真理的执着之外,伽利略也是一个凡人,他爱吃,“当吃好饭喝好酒的时候常常出现灵感”,他经 常为金钱的拮据而操心,甚至不惜拿他人发明的望远镜冒充自己的发明呈献给威尼斯共和国来换取提薪。当为了宣传论证地球绕太阳转动而被宗教裁判所审讯,在看到刑具后,他只因害怕肉体上的痛苦而放弃了其学说。但是,这些凡人的弱点并没有削弱伽利略作为近代科学创立者的光辉。在布莱希特笔下,伽利略毕竟是理性的代表者。正是基于这种人类的理性,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察,使“人类在她的日记里写上:废除天堂”。“我们为真理做了多少工作,真理就能获得多少胜利。”

布莱希特和他的时代

布莱希特写作《伽利略传》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1938年秋,这也是他流亡国外的第六个年头。他只用了三周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杰作。关于此剧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在他对剧本的注释中也可以看出:“我是在为三百年前那个科学与艺术繁荣的时代而忙碌吗?我希望不是那样。”“当迅速增长的黑暗笼罩着一个狂热的世界的时候,四周是血腥暴行和血腥的思想,有增无已的野蛮无限地在一场最大最可怕的战争中进行着,在这样的时候,人们要采取一种适合一个幸福时代转折关头的立场是困难的。不是一切都说明黑暗来临而一个新时代还没有开始吗?难道人们不应采取一种适合他们迎 着黑暗前进的立场吗?”如果意识到此剧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写就的,从剧中人物的那些警句名言般的台词中,我们就不难以双关的方式体会出作者的匠心独运:“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理性的胜利只能是有理性的人的胜利。”“当我们知道下跪的规律最重要的时候,新自由落体定律又有什么用呢?”“谁 不知道真理,他只是个傻瓜;但谁 知道真理,却把真理说成是谎言,那他就是一个罪犯。”在对剧本的说明中,布莱希特还特意指出:“在这个剧本里,教会主要是作为官府来表现的;就典型的意义来说,教会的权贵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银行家和议员。”

布莱希特创作《伽利略传》之时,也正值物理学家发现了原 子裂变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新的科学成果用来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个社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启发布莱希特创作此剧的一个时代因素。不论此说是否可靠,但确实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结束时,美国的原 子弹在日本爆炸后,布莱希特改写了剧本的第二稿(后又于1955年作了第三次修改)。布莱希特在此剧于美国上演的结束语中,就谈到了美国在日本投放原 子弹的背景,并明确地指出:“这是一个胜利,但这也是失败的耻辱。随后就是军人和政治家对巨大的能源保守秘密,他们激怒 了知识界。研究的自由,各种发现的交换,研究家的国际合作被官方停止了,人们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伟大的物理学家们逃离为他们的战争政府服务的岗位,而接受一个教职,迫使自己将时间消磨在基础理论教育上。”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最后的剧本中,第十五场的提示里出现了这样的字句:“你们要保护科学的曙光啊,使用它,不要滥用它,不要滥用它啊,一场火灾会把我们全都吞噬,啊,全都吞噬。”在全剧临近结束时,布莱希特也借伽利略之口说道:“我认为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当科学家们为利欲熏心的权贵们吓倒,满足于为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科学就会变成一个佝偻病人。那时你们的新机器就只能意味着新的灾难。”读到这些台词,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萨顿,大约正是在布莱希特写下这些话时,科学史家萨顿也在他的著作中严厉地谴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把科学的成果滥用于杀戮人类,严厉地批评那些只管研究,不问政治,从不关心历史的“技术专家”。在这里我们看到,在对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应用问题上,艺术家与科学史家是怎样从不同的职业道路走向同一方向。实际上,可以说,一切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这种问题都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关于该剧的一些轶闻

讲到这里,我想插入一段前几年我在剑桥作访问学者时所看的另一部有关伽利略的戏的故事。

英国剑桥有异常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城市里,除了几家放映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电影院之外,还有若干家剧院,各种专业与业余的演出连续不断。常规意义上的演出,我曾看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马克白斯》,威尔弟的歌剧《托斯卡》等等,水平确实很高,但却也觉得正常。但是由剑桥大学天文协 会的业余演员表演的《伽利略:真实的故事》这部戏,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与布莱希特的经 典名作《伽利略传》又有所不同。事实上,《伽利略:真实的故事》是一部音乐剧,而且,据了解情况的人介绍,其作者摩尔还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和业余天文学家;其演员,都是剑桥的学生。

也许有些宣传的意味,在广告中,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们都知道伽利略被教会所迫害,并被迫收回他关于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理论。我们都错了!这部戏剧告诉你有关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伽利略的生活的真实故事。”在剧作者的说明中,也提到他曾看过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而后,他自己又通过梵蒂冈的朋友找到一些以前被教会隐藏的文件,于是得知,伽利略不仅仅是因为运动的地球理论而受到谴责,而且是因为他掌握了一个秘密,如果把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就会损害主教本人的权威。其实看了之后,发现与后来科学史的研究相比,剧作者也没有爆出什么真正的大冷门。整个戏确实是围绕着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得出的发现以及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支持,以及这些行动与教会的矛盾展开,并且把教会中人事的矛盾与纠葛和伽利略遇到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从严格的科学史的眼光来看,甚至于此戏还有些大可争议的问题,例如把本有争议的比萨斜塔实验也置于其中¡ ¡ 当然,从剧情安排上来讲倒是恰到好处。

像许多通俗的音乐剧一样,这部戏也充满了笑料,例如,当伽利略把望远镜(在这一点上,与布莱希特一样,剧作家特意突出了伽利略把望远镜说成是自己发明的这一细节)展示给主教,让主教用它去看天上的星星时,主教的兴趣倒不在天上,而是常常乘伽利略不注意时,把望远镜转向,去看邻居的大腿,如此等等。音乐也非常流畅,动听。看看现场的观众,几乎都是很兴奋、享受的样子。总之,至少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其对伽利略的科学发现过程的宣传和普及来说,甚至仅仅就以科学史为内容而让人获得艺术享受来说,这部由剑桥大学的业余演员演出的音乐剧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佐证就是,这部戏只演三场,听一位朋友说,他本想去看最后一场,结果全场爆满,他临时到剧场没能买到票。

(文中小标题为本刊编辑所加)

(《清华人》2009-1期)

相关新闻

  • 262009.05

    王成波:用核磁共振“看”肺泡的科学家

    王成波,1975年出生,清华大学电机系94级(生医4班)。1999年、200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 282017.12

    颜宁:“非主流”的主流科学家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拜耳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2017年,她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

  • 312018.10

    颜宁:当科学家是幸福的

    10月29日,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出现在了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会场。在....

  • 182019.09

    致敬南仁东,人民科学家!

    9月17日,南仁东获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 262009.05

    王成波:用核磁共振“看”肺泡的科学家

    王成波,1975年出生,清华大学电机系94级(生医4班)。1999年、200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 252016.07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驻疆某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

  • 252015.12

    吴蓓丽校友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获此殊荣。清华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 092016.05

    叶企孙、叶笃正入选《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

    叶企孙,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主席。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

  • 312007.07
  • 072021.09

    让细胞变身肺脏“修复师”! 这位青年科学家建了座干细胞药厂

    “你看,这就是肺干细胞的魅力!肺像一棵倒着长的树,肺干细胞在树根——气管和支气管的位置,它们像‘种子’一样,能不断分化,最终长成一个拥有23级分支气管和上亿个肺泡的树状结构……”每当提到干细胞新药研究,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左为总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痴迷于探索细胞的左为,从读高中时迈入生物学的大门便与之难舍难分;他天马行空,敢于打破常规,先后用肺干细胞完成在小鼠、人体上实现肺脏再生的科学试验;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