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岱年先生与清华哲学系重建

2009-06-17 |

万俊人*(教)

先生与清华大学尤其是清华哲学系的关系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不仅因为他在20世纪前期曾经执教清华多年,是清华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学派”哲学方面的主要奠基人和创始者之一,而且还因为他在20世纪后期始终关怀并参与了清华人文学科的重建。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为重建其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先成立了思想文化研究所,以期作为清华文科重建的起步平台。先生即任该所的第一任所长。90年代先生欲结集出版自己的学术文集,仍然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90年代末,清华大学决定在已经建立中文、历史两个学科系的基础上,再重建其哲学、社会学学科系。先生于此更是不遗余力,关怀备至。记得是1998年底,清华大学邀请我筹划清华哲学系重建事宜。我感到这件事对我自己的学术发展关系重大,心里没有多少把握,便特别征求了一些前辈、老师和朋友的意见。先生自然是我首先征询的前辈之一,他的回答让我大出意外:“我知道清华要引进你,他们征求过我的意见,我还特别推荐了你呢,连推荐信我都给你写好了。”坦率地说,我对于是否离开北大一度非常犹豫,正是先生等前辈和一些朋友的鼓励,才使我最终下决心走进清华。事实上,先生不仅鼓励我走进清华,而且在尔后我着手重建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先生与冯友兰先生(左)合影

19995月,我正式受聘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负责筹建新的清华大学哲学系。张先生和王玖兴先生是最早走进清华新哲学系办公室的两位清华哲学前辈。他们听取了我对重建清华哲学系的基本思路,尤其鼓励我创办《清华哲学年鉴》和“清华哲学研究系列”等设想。一年后,新的清华哲学系正式成立,两位先生又专程前来祝贺,与我们这个新生的学术群体一起商讨建系事宜,还专门为是年创刊的《清华哲学年鉴》题词,担当学术顾问。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我深受感动和教益的事:张先生最初为《清华哲学年鉴》的题词是“愿《清华哲学年鉴》的创办能够成为接续清华哲学学统、创造清华哲学未来的标志。自强不息,继往开来,励精图治,终有建树”。可就在我接到先生题词三天后,我又突然接到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想改动原题词中的几个字,约我当天下午3点后再去他家里取新改的题词。待我如约走进先生的小书房时,先生已经准备好了给我们刊用的照片和新写就的题词。我接过来一看,题词一共只改动了最后半句中的三个字,将原来题词中的“励精图治,终有建树”改成了“励精求进,必有建树”。改动虽然不多,可先生却作了好几分钟的解释,大意是:“图治”一词不妥,以“求进”为目标更符合他自己对清华新的哲学系的期望;而“终有建树”则不如“必有建树”积极乐观;如此等等。此前,我也曾经受人之托,请先生赐题或赐序,却从未见过先生如此细心,如此慎重。当先生在我辞别时坚持送我到楼梯下时,手捧着先生的题词和照片,我只觉得心头发热,肩背有一种无形的沉重。是啊!这题词寄托着先生对清华母校多么深厚的情感!对他为之奋斗多年的“清华哲学”多么深远的期待!

先生对新的清华哲学系的诞生和成长的关心与支持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他先后多次听取了我和清华有关领导和同仁对于重建清华哲学系的设想和汇报,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比如,对建设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专业,先生特别强调二者的知识基础意义,提议从源头着手,应该首先引进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先后多次亲自推荐中国哲学方面的引进人选。我清楚地记得,先生单单因为中国哲学方面的人才引进问题就先后两次向学校和人文学院的领导写信陈述自己的意见,推荐相关人选。先生的建议和推荐无疑大大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人才引进和专业建设。如果说,今天的清华哲学系在中国哲学专业建设上有所前进、有所成就的话,那也应首先归功先生的观念引导和人才引荐。

在清华哲学系的重建过程中,还有一件特别令人感动的事值得纪念。2001年春,清华大学举行建校90周年庆典。我们尽可能地邀请了我们所能联系到的老清华哲学系的师生回母校共庆。其时,回到母校的清华哲学系前辈共16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1952年前毕业于清华哲学系的学友,大都过了花甲之年,也都是张先生的学生。我们曾经担心,年过90先生可能难以出席校庆庆典,更难出席哲学系举行的老系友座谈会。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先生不仅出席了学校的大型庆典,还特别出席了人文学院举行的冯友兰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和哲学系老系友的座谈会。十多位清华哲学老人集聚一堂,兴奋不已,尤其是先生的到来,使大家有如失散多年终于见到年迈的父母。大家簇拥着先生,嘘寒问暖,抚今忆昔,感慨万千。然而,毕竟是岁月不饶人,座谈快要结束时,被各种庆典活动折腾了近一个上午的先生显然有些疲劳了,谈吐显得越来越吃力,声音在缓缓下降。我连忙上去提议先送他回家,陪同他的儿媳刘黄女士也建议他回家休息。不料先生突然提高了语调,大声地说:“不!大家好不容易回到母校,相聚一堂,我要同大家一起吃顿家常饭,照个全家相!”先生的话让在座的所有清华学子——年长的与年轻的——无不感动,大家一起搀扶着先生,共进午餐,轮流举杯祝愿张先生健康长寿!

2001年春天清华哲学前辈在母校庆典期间的聚会,是一次有着特殊意义的聚会,就像是一次分隔多年后的家族团聚,不仅使清华哲学系这个特殊的学术共同体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家族谱系得以接续,而且为新生的清华哲学系注入了一份新的精神动力,而张先生经年不懈的引导和贡献正是这一新的精神动力的主要源泉。作为清华哲学系新一代的接力者,我们深深懂得这一点,也因此深深地感激张先生!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感激不尽的不仅是先生的为学,更有先生的为人!冯友兰先生曾经在评价张先生时说,先生“刚毅、木讷、近仁”。在儒家伦理中,“仁”是一种为人的美德,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先生的学术是真正的“仁”学,而先生的人生也是真正的“仁”生。高山仰止,绿水长流。愿我辈之学能“近”先生之“仁”学,我辈之生能“近”先生之“仁”生。如此,则庶几不负先生对“清华哲学未来”的深厚期望。

2004年冬急就于北京西北郊

蓝旗营悠斋

(选自《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

*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