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母校 我们对您说

2010-06-20 |

李春华 陈和平(1980精仪)

1977年的阳春三月,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园,组成了一个渴望在知识海洋里学习的集体,这就是精密仪器系“光六班”。我们是在粉碎“四人帮”后走进清华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各条战线。虽然年龄不一、文化基础不同,但我们都是那个时代不同岗位上的优秀青年,大家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2009年8月,光六班部分同学、老师在贵州旅游时合影,左2为李春华学长,右7为陈和平学长

光六班毕业合影

往事如烟,我们依然记得33年前踏进清华时的情景。那天,我们“光六班”报到的地点是大礼堂西侧的二教门前。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欢迎您——未来的红色工程师”、“清华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锻炼身体,毕业后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等红色横幅。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我们入校学习的3年9个月里,母校对我们的教学安排是很严谨、正规的。同现在的本科生一样,我们上了几十门课程,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等,每一个教育阶段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从进入清华那天起,我们“光六班”同学开始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在母校的阳光照耀下学习成长,我们在母校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忆当年,教室里回响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在7人一间的学生宿舍里,映衬着我们苦读的身影。我们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常常为了在数百人的基础课大课中占到一个好座位,早早起来到食堂去排队等候开门,买上一个馒头或窝头就边吃边去教室。很多同学为了把以前未学的知识补回来,在宿舍熄灯后,都会在楼道或公共盥洗室不太明亮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也深深地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了毕业后能够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严寒,无论是教学楼前还是操场上,都有我们“光六班”同学矫健的身影。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放飞希望,放飞理想。

近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理论,还学到了各种各样的本领。在绿色的军营,有我们卧地打靶的英姿;在机声轰鸣的工厂,有我们手握机床摇把的风采;在麦浪滚滚的金色农田,有我们手舞银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在学校运动会上,我们永争第一;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我们唱响《东方红》、《歌唱祖国》;在学校表彰大会上,有我们手捧“先进班集体”、“先进党支部”、“先进团支部”荣誉时的灿烂笑容。在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最难忘的记忆。

1980年11月,我们毕业离开了母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肩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时代的重托,奔赴神州大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我们自身的价值。历史可以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也有我们这一代人作出的贡献。现在,我们可以向母校自豪地汇报了,我们的同学大都成为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离开母校30年了,是母校的老师们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事;虽然岁月催老了我们的容颜,虽然很多同学通过努力获得了更高的文凭,但我们永远珍藏着母校发给我们的第一个文凭。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班同学还完整地保存着在母校学习时的所有试卷。岁月可以流逝,但我们对母校的爱丝毫没有减弱,老师们的教诲永驻我们心间。

2010年1月25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