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士倬伯伯

2010-06-29 |

王桂侯(1958土木)

我曾于1988年为纪念离校30年,在《清华校友通讯》复17期上,发表了《清华,在我心中》一文。文中提到过王士倬伯伯,他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抗日战争中,他们一家疏散到成都来,当时我家住在东二道街,王伯伯和伯母带着他们的大儿子王平生到我家来,那时我不到十岁。妈妈也带我去过他们家,在沙河坝。抗战胜利后,就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1991年王伯伯去世,是弟弟告诉我的。国家对王伯伯的评价很高,追悼会上,他的学生钱学森先生也去了。今年4月弟弟来信:航天部出版了一本书——《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王伯伯的三儿子王昌井说:这本书里,多处提到我们的父母,一定要把书送给我们。于是我得到了这本书,这才详细地了解到王伯伯的多磨一生。书中主要内容是他的自传、文稿、年谱,还有编者、朋友、同学和子弟们写的书信、回忆和怀念文章。也有一些他的政治结论等资料。

王伯伯是江苏无锡港下镇人,1905年出生。他的曾祖父是前清秀才,祖父是举人,父亲是廪生,是个书香人家。他四岁丧母,六岁丧父,由哥嫂带大。王伯伯在1918年,13岁时考取了清华学校,还参加过五四运动,当时才14岁的他,后来说自己是个“摇旗呐喊的盲从者”。192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1927年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1928年获硕士学位,又继续读工程管理学科,1930年回国。1931年受聘到清华当教授。这年因感冒生病住协和医院结识了袁瑾瑜阿姨,1932年俩人结婚,由梅贻琦校长证婚。

王伯伯在清华教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材料试验,他的主要精力是用在筹建航空工程系和风洞设计上。还与美国工程力学大师、航天技术理论的开拓者——冯·卡门教授联系,将他的学生钱学森送去学习,后来钱成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1934年他设计了5英尺口径的实验风洞,是中国第一个风洞。1935年他投笔从戎,经梅校长同意参加了航空委员会的工作,工资比在清华当教授还少了70元。后被派到南昌筹办飞机维护的机械学校,1936年主持设计了试验段直径为15英尺的大型航空风洞,得到当时欧美航空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许。后来王伯伯又被调到成都航空研究所,和我的幺叔王季冈(留学法国,也是学航空的)在一起工作。通过幺叔,王伯伯和我父亲相识,才知道都是清华校友,也是留美学生(父亲王叔培在校名王国树,清华1919级,在康乃尔大学学土木工程)。这一年王伯母的协和同事李励侬也来到成都;我六岁,生母已经去世5年,于是王伯伯就将她介绍给我父亲,成了我的继母。

1941年王士倬伯伯由航空委员会派到美国当技术联络员,1944年回国,抗战胜利后到南京任航空工业局副局长。1946年他在贵州大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生产出我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第一批发动机,且性能良好。1948年他到美国接收一批战斗机,美方劝他留下,还答应可将他全家迁美,他却说:“我是中国人应该回去”,回国后到邵阳。解放前,和他一起工作的美国人在临走时,把一批金条和银元装入麻袋,放进自来水塔中,只有王伯伯和另一个人知道。邵阳解放后,他向政府报告了此事,这些钱成了人民的财富。1950年他调到北京正式就职于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筹备小组,1954年调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工作。可是在1955年肃反运动中却以“潜伏特务”的罪名被捕,曾经一度被判处死刑,后改判。1956年中共江西省委将他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从此他的厄运开始了。好在袁阿姨有远见,有决断,1954年她就将三个儿子全部带回北京,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父子几乎没有再见过面。王伯伯平反后,他的一些老朋友都非常惊讶:王士倬遭遇如此坎坷,三个儿子居然都是大学生,而且个个事业有成。

1954年回到北京后,袁阿姨和王伯伯失去了联系。为了打听丈夫的消息,她找到了清华校友罗隆基,请他帮忙,这才得到王伯伯的来信。1957年整风运动中,罗在座谈会上讲到了这件事。后来罗被打成大右派,王伯伯也受到牵连,被送去劳改,处境更坏了。1959年反右倾时他成为重点批判对象。“文革”期间,他被罚在太阳底下晒着,跪在毛主席像前,自己打嘴巴,把脸打肿才算。还要戴高帽子,插上牛鬼蛇神的旗子,游街示众,被批斗,当作“四类分子”监督劳动。1975年,对在押国民党人员实施宽大处理的政策影响下,王伯伯被“特赦”,1976年回北京,在医疗仪器厂当电焊工人,月薪40元,那时他已是71岁的老人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同学、清华的张任教授鼓励他提出申诉;于是王伯伯写了材料,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1972年为中美建交做出很大贡献的美籍华人,曾是王伯伯在清华的助教的张捷迁先生回国访问,周总理招待他们,席间提出要见王,竟被人告之:“王士倬已去世了。”1979年他的同学任之恭先生回国讲学,要求见他,又被拒绝,在坚决要求下,不得已才同意在宾馆见了一面。一直到1980年,张任先生又提出请另一同学高士其出面帮忙,高先生与王伯伯同庚,同年入清华,同年赴美留学。以高的名义给胡耀邦去信,胡很快批示:“请中组部调查办理,并将结果告高士其同志。”当年就把原来的错误纠正,撤销了“历史反革命”等结论,25年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可是他已经75岁。一代英才失去了报效祖国航空事业的大好机会,真是太可惜了。王伯伯1981年受聘为国务院参事。

1988年袁瑾瑜阿姨去世,享年82岁;1990年底继母去世,享年80岁;1991年王士倬伯伯也去世,享年86岁。国务院参事室对他生前为中国航空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刊登消息,称他是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先驱。

他在自传中浓墨重笔地写了一位女性——我的继母。说她“是一个很有志气,很热心工作的人;容貌俊秀;她对我的信任,使我感动;李的吃苦耐劳令人钦佩……经我介绍,李励侬与王叔培结婚,这一件事我自觉办得满意……后来李又被调到贵阳,在贵州省卫生局工作。在芷江时,我与李励侬通信较勤。我回四川路过贵阳,有机会与李励侬见面,她告诉我杨家鸿动员她到共产党的解放区去。我当时对于共产党的认识可谓毫无所知,劝阻了她”。

继母很自立、自强,一直做医务工作,从未间断过。和父亲结婚后,在四川省立医院上班,先当护士长,后来当护士部主任。解放后到重庆,她仍然在医院当小儿科医生,到退休为止。我是很佩服她的。

读完《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一书,不禁掩卷长叹。王伯伯的不少同学和同事,如顾毓琇、任之恭、王之、李耀滋、张捷迁……他们在国外都很有成就,都是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再如我的幺叔走了另一条路:1949年他和全家去了台湾,后来到了美国,一直安享晚年到去世。王伯伯曾无奈地说:“我爱国太早了。”

200861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