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父亲王士菁与鲁迅研究

2017-01-10 | 来源 《光明日报》2017年1月9日 |

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6月出版的《鲁迅传》 资料图片

《鲁迅传》手稿 资料图片

2016年10月25日凌晨,家父安详地离开我们,走完了98年的人生历程。家父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遭受了难言的磨难,最后终于安享晚年,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

家父于1918年3月出生在江苏沭阳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小村庄,所幸家境尚好,得以就读于汤沟小学和淮安中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家父只身逃离家乡,来到大西南辗转求学,并于1939年毕业于江苏省旅渝联合中学,随即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不久,因为仰慕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的人品与学问,又转读于中文系,得诸多名家大师亲炙,不仅广博学识,也为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家父深深受到老师们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熏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位忧国忧民、正直而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家父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只是一介贫穷书生,他从同窗好友王均(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处借阅到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十卷本),并因此受到鲁迅精神的极大影响。

当时的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摧残,而鲁迅先生用一支笔作刀枪,向这个黑暗的旧社会勇猛开火,树立了无畏勇士的高大形象。家父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被这种荡涤丑恶现象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开始着手进行鲁迅研究,并把研究鲁迅著作、弘扬鲁迅精神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

有了好友的鼎力支持,家父在鲁迅研究方面也初见成果,出版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鲁迅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阐述了鲁迅精神。《鲁迅传》一经出版,当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家父经过短暂停留,即长途奔波,于1946年辗转回到故乡,执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浴血奋战。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任战地记者时,深入敌后,冒着枪林弹雨,出色完成了淮海报社的各项报道任务,并因此荣立二等功一次。

新中国成立以后,家父脱下军装,再次从事文职工作。作为直接与鲁迅先生联系的党的代表冯雪峰先生正在主持鲁迅著作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他对家父十分信任和器重,认为家父在研究鲁迅著作、传播鲁迅精神方面能够发挥较大作用,遂在1949年将其从无锡苏南文协调到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1952年又将家父从上海调到北京,专门负责《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和研究。

家父历任鲁迅著作编刊社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在和编辑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10卷本的《鲁迅全集》,为研究鲁迅思想、弘扬鲁迅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套《鲁迅全集》的出版,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界鲁迅研究的最高水准。

家父在对鲁迅著作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作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对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难度极大。鲁迅先生知识渊博,行文苦涩,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读懂鲁迅,使广大青年了解鲁迅,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的精神,家父呕心沥血,可以说他的一生与鲁迅研究紧紧相连,是当之无愧的鲁迅研究专家。

那时,我们尚年幼无知,有时翻看鲁迅著作,就其中的某一句话向家父提出询问,他都能够准确说出这句话在《鲁迅全集》中的某卷、某篇文章,甚至某页上。我们十分惊讶,佩服家父有着超强的记忆力。今天回想起来才体会到,家父在鲁迅著作的研究领域是下了超于常人的功夫的。

“文革”之初,家父即因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注释工作而遭到“四人帮”及其爪牙的点名批判,并由此被定为“走资派”,其在鲁迅著作的研究方面遇到极大困难。但是,家父并没有放弃终生的追求,仍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从事鲁迅研究工作。

1973年,家父离开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特别受邀来到广西大学工作,为边疆贫困地区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同时,也在广西大学开辟了一片鲁迅研究工作的新天地,而他在鲁迅研究领域中的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延续。家父一边进行教学,一边从事研究,此后陆续发表了《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鲁迅创作道路初探》《鲁迅的爱和憎》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鲁迅研究不断深入。

粉碎“四人帮”以后,家父调回北京,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鲁迅研究工作,并兼任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为改革开放后的学术界培养新人。与此同时,中国鲁迅研究会成立,家父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学会的各项活动。1983年1月,家父调至北京鲁迅博物馆任馆长,得以再次全身心投入鲁迅研究的工作中来。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期间,家父充分发挥鲁迅研究专家的重要作用和几十年来从事鲁迅研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积极主持和参与了《鲁迅大辞典》《鲁迅年谱》《鲁迅手稿全集》《鲁迅研究资料》《鲁迅研究动态》等书刊的编撰工作,与其他专家学者一同迎来了又一个鲁迅研究的高峰。

在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同时,家父对中国古代文学也曾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撰写有《唐代诗歌》《唐代文学史略》《中国文学史——从屈原到鲁迅的通俗讲话》等著作。他在撰写《中国文学史——从屈原到鲁迅的通俗讲话》一书的序言(即“写在前面”)中明确指出,这部专著的目的就是要向广大民众普及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而在这些基础知识中,宋代文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民族精神、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是应该特别加以强调的。

在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家父把侧重点放在了唐代文学和唐代诗歌上。而在唐代诗歌的研究中,他又特别偏重于对诗圣杜甫的研究,先后编纂出版了《杜诗今注》《杜诗便览》《杜甫词典》《诗圣杜甫》等专著。

家父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中,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郭绍虞、启功等诸位先生交谊深厚,并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特聘为兼职教授。

20世纪60年代,家父在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的工作时,曾约请郭绍虞教授主编了一套《中国历代文论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启功先生得知家父多年从事杜诗研究,特别书写了杜诗“秋兴八首”赠予家父。

此外,家父还创作了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雨霖铃》,以杨贵妃为主角。这个题材的选定,是因为鲁迅先生当年曾经想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为主线来创作一部历史小说,而鲁迅先生的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家父的创作是为了完成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愿。

另一部小说是《小天堂的毁灭》,小说虽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纪念的却是老领导和老朋友冯雪峰先生。正如家父在书中自序所言: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些人和事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但也有一些人和事,却久久不能忘怀。过去没有忘却,现在没有忘却,将来大概也不会忘却,仍时时萦绕在心头”。

家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他的有生之年从未有一天离开过书桌。同时,他也是一位温良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爷爷、阿公。在家里,他总是笑眯眯,一切事情都由母亲做主,当母亲询问其意见时,他常常会说,你看着办吧,听你的。家父的所有著作都是母亲题写封面书名。

我们小时候,遇到冬天下大雪,家父总是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从热被窝里赶出来,带着我们去景山公园爬山。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家父从未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责骂过我们,而是更注重教导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家父曾经一直资助家乡的侄儿读书,直到他完成学业。孙辈的孩子们常在他的书房里游戏大战,甚至在他的书桌下面钻来钻去藏猫猫,他没有丝毫怒意,连头都不抬继续研究著述,表现出无比的慈爱和超凡的定力。

家父的突然离去,给我们带来万分悲痛和无尽思念,哀自衷肠,痛彻胸肺;思尽肝胆,绵绵不绝。淮水滔滔,沭河荡荡,就像是我们对家父的思念之长。松柏挺拔,傲雪凌霜,就像是家父远去的身影坚毅无比。让我们的思念就像那沭河的水,奔流不竭,绵远悠长。家父安息吧,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五个儿女的深切悼念

(写于2016年11月)


相关新闻

  • 102020.08
  • 102017.01

    王士菁小传

    2016年10月25日凌晨,98岁的王士菁先生安详辞世。这位一生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学人,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敬仰与热爱,以弘扬鲁迅精神为己任,不辞劳苦,孜....

  • 212017.04

    40载点拨我的人生与学术——怀念王士菁师

    王士菁师离世已经半年了,但他俊眉慈眼、蔼然长者的面影,依然闪动在我的眼前,仿佛他还在以平缓深沉的语气对我做着人生上的和学术上的点拨。2016年10月2....

  • 102017.01

    士菁,请慢走

    2016年10月25日,98岁的王士菁先生安详辞世。本文为王士菁先生的夫人撰文,缅怀坚韧质朴的爱人。

  • 292023.01

    父亲王溶往事

    父亲抗日战争爆发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几经辗转来到云南昆明,后又继续在南迁来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办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学习。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美国援华空军和中缅印战区远征军对军中译员需求量增大,西南联大考虑选调外语系三、四年级学生应征入伍充任译员。当时父亲和很多同学一起,满腔热血报了名,决心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线。父亲他们几百“学生...

  • 282023.06

    “为我点亮心灯的人走了”|怀念著名现代文学学者、鲁迅研究专家王景山先生

    在我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历程中,王景山先生是关心较长、支持有力的老校友之一。他不仅是西南联大后期文学的参与创造者,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他不仅为我提供西南联大后期文学的一些情况,还能把西南联大文学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做估量,提供有关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与他同样身份的老校友,还有吴宏聪先生。但吴先生年事较高,身体欠佳,我与他的交往不像与王先生那样长久。我了解王先生近期的身体情况,以年入百岁而仙...

  • 292010.06
  • 092019.07

    回忆父亲王积涛

    1939年,他因不愿在沦陷区过亡国奴的生活,考取转学插班生到大后方昆明的西南联大化学系,路上辗转跋涉艰难,到校时已是11月份,迟到两个月。报到的第一天....

  • 302022.06

    我的舅舅王士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7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