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李之禹
清华学堂
1920年的清华学堂
四个端庄的大字,
镶嵌在一院的额上。
绝无媚俗的奢华,
却闪耀着理智的光芒,
也透着神秘的力量!
八十年前
我精进的父亲
在此听闻一多讲楚辞、唐诗,①
闻先生引导他
走进了唐诗的殿堂……
他曾与居于此楼的吴晗
研习学问,
又曾作为学生自治会代表
在100室商讨、争辩
华北的救亡……②
同级同学章汉在此楼被捕,
他是共产党西郊区书记长。
同级李一清、何凤元、李嘉言、吴晗
共同发起募捐,
为营救章汉纷纷解囊……③
而今,我无数次
抚摸着它厚重的灰墙,
前辈们,可知道
我如你们一样的热肠?
掬一抔清泪,
祭奠前辈的国殇。
① 李嘉言1930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师从陈寅恪、马叙伦、刘文典、罗常培、闻一多、郑振铎、杨树达、王力、刘盼遂、朱自清诸大师。
② 见《国立清华大学校刊》481期(1933年2月13日),参加会议的有五级黄中孚、孙毓棠,六级李嘉言、翁文波,七级钱伟长、李长之,八级林亮等。
③ 1933年8月9日,利用暑假,国民党便衣侦缉队十多人闯入一院大楼,逮捕了章汉(《暑期周刊》五期)。章汉,江阴人,六级同学,九级毕业。捐款知名者:梅贻琦、叶企孙、周培源、刘盼遂、罗根泽、蒋南翔、费孝通等百多人,共得209元(见《清华大学校刊》1933年9月各期)。
大礼堂

庄严、古朴,
象一座教堂。
教化学子
刚毅、自强!
当年,我年轻的父亲,
曾因失恋
在此痛苦、徜徉……
在诗篇中把它比作坟墓,
镌于《文学月刊》上……①
他在此听过郑振铎“救国”的演讲,②
朱自清的新文学的滥觞……
从而振奋了精神,
飞扬起文学的梦想……
八十年后,我无数次
流连在它厚重的铜门之旁,
抚摸它锃亮的门框,
扣听它世纪的回响……
我拾起台阶下一片红叶,
浸透了前辈们当年的
青春、热血和理想,
一遍遍嗅着它久远的芬芳……
① 《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一卷二期(1931年5月15日),该刊第二卷改名为《文学月刊》。李嘉言曾为第三卷主编。
②《国立清华大学校刊》372期(1932年2月22日),郑振铎自沪回校在大礼堂作演讲《我所见之上海战争》。
图书馆
1935年的图书馆
半月形的大窗,
窗明、几净,
宽敞的阅览室,
静谧、安详。
学府的殿堂,
学子们做梦的地方。
八十年前,这里曾是
我苦读的父亲
研习贾岛的温床。①
地下107房,
国文系办公室,
作为杨树达助教的父亲,
一边批阅学生古文习作,
一边值守,
为曾如他一样的学子
解答疑惑,
也要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②
而如今,我每次付费
才能进入这半亩方塘,
我一边默咏着杜勃罗留波夫③
歌咏图书馆的不朽诗章。
看着学子们的身影,
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钱钟书、李嘉言、钱伟长……④
① 见《贾岛年谱•序》(1947年10月 商务印书馆),《长江集新校》(1983年11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 见赵俪生、冯钟芸、李赋宁几位教授有关回忆文章。
③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诗见《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一卷 新文艺出版社 1954) 。该书《前言》引用杜氏十四岁咏图书馆诗: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
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要使一切我所读过的东西,终生都不遗忘。
啊,我是多么的希望拥有这样的财富,能够替自己买下这所有的书籍。
啊,我是多么希望赋有这样巨大的智慧,要把书本中所写的一切东西都传达给别人。
啊,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变得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够写出同样的作品……
④ 钱钟书,作家,清华五级。李嘉言,古典文学研究家,清华六级。钱伟长,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应用数学家,清华七级。
二院
大礼堂圆顶上方五排平房就是二院,现无存,为草坪(摄于1924年)
破旧的五排平房,
曾孕育过多少青年的梦想!
新生初居于此,
满怀童贞的向往。
半夜却被“拖尸”,①
无端被羞辱一场。
隐忍啜泣,
经历了人生教育第一堂……
当年我憨厚的父亲,
处事谨慎,从不逾矩,
才免于品尝。
朱自清来此授课
讲述每日经过的月下荷塘……
我勤奋的父亲,
得此发蒙,
学理于斯,
悟道于斯,
终为清华再添了
些许荣光!②
八十年后,
我徘徊在二院的芳草地,,
排房已了无遗迹。
小草萌发的新绿,
仍闪烁着前辈的希望……
① 英文toos 。抗战前清华学生自发的一种活动,带有警告、惩戒性。针对一年级新生,历有褒贬。(见《清华副刊》41卷9期,41卷11.12期,《论“拖尸”》,《反对“拖尸”》。
② 1944年4月《贾岛年谱》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评议会评定学术创作二等奖(见《清华大学志》上编327 下编689)。
静斋
1933年的静斋
静斋,缘何被戏称为“炮台”?
我曾百思难详。
清华成为大学,
新建的第一座女黉舍。
红色的围墙,
静穆而端庄。
一如清华的性格,
不带一点柔美的点装……
当年的宿舍,
惟有她是东向。
别致之处,
还有她的“形而上”。①
一代代才女,
依偎在她温柔的胸膛。
吴侬软音,
莺声燕语:
“赵妈”,“张姐”,
似乎仍在耳边回荡……②
当,有多少男士曾驻足眺望,
“下担捋须,坐观罗敷” ……
从清华第一女生赵奇,
到八级何泽慧、十级韦君宜,
还有祁县大院的“二乔”,
长沙“李家”姐妹,③
都曾如花朵在这荷塘东侧绽放。
数十年来,
无论在海外,在漠北,
她们都曾为国争光!
1930年清华大学全体女同学合影(古月堂前)
每逢校庆日静斋开放,
翩翩男士蜂拥而至,摩肩接踵,
成为老清华一道风景。
也曾引发过数次“女权”论争……④
“一二•九”运动中,
她还曾掩护过受追捕的陆璀和蒋南翔!⑤
1934年6级女同学毕业合影。左至右:王蔚华(吉林永吉经济),赵婉和(江苏武进 心理) ,李玮(四川成都 中文,李玮毕业后无从就业,随师兄霍世休到归绥中学任教员,直到归绥沦陷,后不知所往),汪学熙(江苏吴县 外语),许亚芬(安徽桐城历史),唐锦云(江苏吴县 外语),李家斌(长沙 经济),郭秀莹(山西榆次 历史),刘玉芝(湖北黄安 地学)。缺三位女生:谭任叔(湖南慈利 中文)、王希庆(山东蓬莱生物)、田淑媛(河北滦县 土木工程)。
如今的静斋,
换上了赭褐色的衣裳,
仍散漫着当年幽幽的神秘之光。
不知何故,
我每次总要从古月堂,
绕行至静斋前,
总会放轻脚步,
深怕惊破
当年少女们
永恒的梦乡……⑥
回想着当年的青春女郎,
深吸着花丛中的芳香……
她们百岁的身影,
永远定格在当年照片上
她们十八岁的青春模样……⑦
①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即今哲学凡谓无形者为“形而上”,包括精神、理念、思想、气质等等。
②④ 当年《清华周刊》、《清华副刊》、《暑期周刊》多有报道。《清华副刊》45卷5、6期《静斋一日》。
③ 见《清华大学史料选遍》学生名录。赵奇,清华招收的第一批女生,三级(中文),毕业后到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乔守璵、乔守琮姐妹花,清华七级(化学),祖籍山西祁县,长在天津法租界。李家瀛,清华四级(外语);李家斌,清华六级(经济),姐妹花,长沙人,毕业后家瀛在天津教中学,家斌在天津金城银行,同住英租界牛津别墅。后家斌与夫君黄开禄(六级经济,毕业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同赴美国。
④ 《清华副刊》43卷5期,静斋食堂在一楼西南角,被称为“多事之角也”。
④⑤ 《清华大学风物志》p83,《清华副刊》41卷7期:1936年2月29日国民党军警800人闯入清华大学逮捕了蒋南翔姚依林等三名同学,在西院附近被同学们抢回,蒋南翔躲藏在锅炉房。下午,宋哲元派军队4000人包围清华大学搜捕进步同学,陆璀躲在静斋,军警欲强行进静斋搜捕,被静斋舍监蒋恩钿(五级外语毕业,1935年回清华任助教兼静斋舍监)严词拒绝,陆璀得以逃脱,后被斯诺先生送至前门火车站去上海参加全国学联工作。
⑥ 《“炮台”巡礼》:“红楼显出新奇异常,每次走过总是谜样的心情,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在那上边做多少梦啊!”(《清华副刊》41卷7期 桂泉文)。
⑦ 《清华周刊》多期插照,《清华年刊》各期及六级九位女生毕业合影。《清华大学九十年》p46清华大学全体女同学合影。
明斋
明斋,取意“在明明德”,①
清华大学第一座新建筑,
雄居于老清华正中北侧。
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大师、学者。
也是当年地下党支部
经常活动的场所。②
从其肇成,
只有三四年级学长,
才能居此“新宿舍”,
它同样朴实无华,
却同样端庄典雅。
朱自清,浦江清和文学会同学,
多次在此门前合影,③
我年轻的父亲
也曾忝列其中。
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合影(1931年3月眀斋前):俞平伯(右2,前排右1),浦江清(右4),朱自清(前排右2),李嘉言(左1,三排左1),郝御风(前排左3),吴组缃(右5,四排右1),霍世休(前排左2 ,1935年研究院毕业后回归绥中学任校长,1945年病故)。
中国文学会委员会 1931年3月眀斋西南门前。左至右:文书朱宗英(4级),出版林庚(5级),庶务李嘉言(6级),学术朱自清,总务王香毓(4级),体育李文瀛(4级),会计魏恭叙(4级肄业)。
三年级,父亲始入住三楼北侧,
与同乡的室友论学,切磋。
他俩为革命一起坐过牢,
一起忍受过酷刑的摧残和折磨。
室友亡故,④
先父无比悲恻!
夜半仍在亡友墓园徘徊,吟哦,
用血泪写下《愿》《悼亡》诗歌,
永镌在《清华周刊》上。⑤
在342号斗室,
他与吴晗共同编辑亡友历史文册:
冯友兰为序,顾颉刚题签,
吴春晗作跋,李嘉言主传,
钱穆亦著文奉和……⑥
七十七年后,
我重游此舍,
内部的破败,
难觅当年的祥和。
我匐伏在342室破旧的门前,
清泪洗面,
叹岁月弄人,
时光蹉跎……
啊,我无比仰慕的先哲!
① 见《礼记•大学》。明斋两人一室。明斋建成之初一直通称为“新宿舍”。
② 见《清华大学风物志》p55。
③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488期(1933年3月9日)。
⑤ 《清华周刊》39卷5、6期.
⑥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531期(1933年11月2日)。
(图书馆、静斋、古月堂彩照均为笔者所摄,其他照片取自清华大学六级陆继宪先生保存的九位女生合影照片和清华大学各史料,特此致谢不另)
李之禹
2010年10月14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