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龙云:勿忘清华培养 为祖国繁荣富强尽力

2011-04-14 |

王龙云(1961水利)

2011424日,迎来清华大学的盛大节日——100周年校庆;2011年,也是我们水一年级毕业50周年。我能有幸参加这激动人心的庆典,是我毕生最大的荣幸。母校培养我成了清华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我太太是归侨,我随着来到香港。多少年来,我心中一直惦记着的是:不能忘记清华培养了我,终身不能忘记祖国培养了我!我无论在哪里,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力。

香港于199771日回归祖国。14年前,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以十分欢愉的心情,喜庆这个涤荡百年屈辱、亿万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的到来。十多年来,香港经历了几番风雨的考验,社会上出现连绵不断的政治风波,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将香港的经济推到谷底,2003年的“沙士”更使人们惊恐不已,2008年又是金融海嘨……但是,香港人闯过了层层难关,迎得今天来之不易的繁荣,显示着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的坚定顽强。

中国自古即有强烈的爱国一统的优秀传统。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自己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和精华所在。这一民族精神,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稳定、最宝贵的因素,它与天地同寿,共日月同辉。我国历经五千年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有赖于此。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正是这个民族精神的继续和创造性发展。只有在这构想的感召下,在700万港人的爱国认同下,才可能有香港今日的回归。但是,由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一个半世纪之久,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当前还存在着一个人心回归的问题。也就是说,香港和祖国在文化上的认同问题。这个问题,具有更深的层次,更带根本性,也更加复杂。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回归后继续保持香港稳定繁荣,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香港的归侨、侨眷及居港外籍华人人数估计不下百万,特点是他们热爱祖国、热情诚恳、乐于助人。他们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最能了解内地群众的疾苦。也可以说,最能体察祖国关怀的是他们,最能体会寄人篱下之苦的是他们,而最能认清游子必须有个强大的祖国和珍惜香港前途的也是他们。在香港,他们是一个庞大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群体,“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就是这个群体的大家庭,是侨界爱国力量的大联合,他们爱国、爱港、爱侨,“联会”成立七年多来,初露锋芒,成绩骄人,在促进祖国建设事业以及香港稳定繁荣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已于2007年退休,我太太和我虽然都已年届古稀,但是,我们积极参加“联会”组织的爱国、爱港活动的热情未减。每当国家在香港举办各式各样活动时,我们义不容辞地参与其中,每年香港回归之日——“七月一日”,我们参加全香港的“庆祝香港回归周年大巡游”,我太太还组织她们同学会的会员们全力投入。“北京华侨补校赴滇支边香港同学会”的同学们,在他们风华正茂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热情洋溢地奔赴祖国西南边疆,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他们俯首亲吻的祖国土地上,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工作竭尽绵薄。在战鼓频催的年代,他们中不少人曾经历过冲击和委屈。如今,他们的爱国热情溶化了一切,虽然已年届古稀,但是,他们依然血未冷,志未残,识大体,顾大局,在爱国一家的大前提下,我们和同学会的会员们团结在“联会”大家庭周围,为祖国和香港的今天和明天发挥余热,为香港的稳定繁荣再做贡献。

2011320

相关新闻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182024.11

    李政道:倾心尽力为祖国育人才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匈牙利罗兰大学中国系名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代表著作有《汉语课本》《毛泽东诗词二十一首》《中国与奥匈帝国》等,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尤山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增进中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072024.05

    共谋发展,展望未来︱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泥沙数字厅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安雪晖教授主持。

  • 182009.12
  • 292008.07

    王小海 为奥运保电 为祖国增辉

    王小海: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91年本科毕业后,为支援边疆建设,主动回到家乡包头供电局工作,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历任副站长、站长、技术员、包供生产部部长、包供基建部部长等职。2004年初,任内蒙古电力公司调通中心主任,负责内蒙古电网安全运行和电网技术管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圆了中国多年的梦想。作为中国的百年盛事,奥运可谓无小事,奥运期间的电力供应自然也成为大事中的大事。2008年,为北京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