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艳:基层为我打开一扇门

2014-05-21 |

基层为我打开一扇门

河南郑州中原区须水镇副镇长 李艳

  2008年,我清华大学毕业,第二年,在河南郑州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配备67名硕士科技副乡(镇)长中成功入围,成为一名副镇长。

5年青春路,走来不寻常。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让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所经历的思想变革和作风转变,外人很难体会。基层工作,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信访就是“信号”

  到任后联系村,给我定的是赵仙洞村。第一次去村里,几个老上访户围了上来,要求解决问题。说实话,自己还真有点手忙脚乱,没想到在基层要面对的问题那么复杂,所学的法律知识,竟然没有用武之地。一时间,沮丧涌上心来。

  有个70多岁的老人,是个老上访户,原是这个村的闺女,出嫁后,户口没有迁出,老人要求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但根据村规民约,凡是出嫁的闺女,一律不享受村民待遇。

  多次沟通后,老人的心结打开了:以前靠丈夫退休金过活,丈夫去世后自己没了收入来源,生活难以维持。于是,我联系了有关部门,给老人办理了低保手续;还协调村委会,给老人发放了扶贫物资。虽然诉求没实现,但老人还是放弃了上访的念头。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信访就是“信号”,是提醒我们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一线的基层干部,在这种信号面前,不论事情“大小”,决不能熟视无睹,一定要“灵敏接收、及时处置”。

有“武器”还要有“武艺”

  刚到基层工作的时候,很多事情用原有的知识解决不了。太多的无奈,曾让我萌生知识无用论的认识,认为在基层,群众不明白,道理说不通,知识用不上,啥事靠人情。

  但真正深入问题时才明白:知识如 “武器”,很多时候不是“武器”没用,而是“武艺”不精,即与群众交往的本领不够强。当然,“武艺”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观察群众的思维、学会群众的语言,练成与群众打交道的本事。

  2013年,我负责处理一个花木市场拆迁的信访问题。问题错综复杂,各种法律关系交织,利益主体多样,涉及几百户业主和租赁户的切身利益。他们情绪激动,认为一拆迁,自身利益会荡然无存,出现过好几次堵塞道路、打横幅围堵区政府等过激行为。

  我带着人核查了所有资料,弄清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又与利益方代表多次交流沟通,充分听取想法。

我坚持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在法律范围内,对各自的利益界定明晰,确保公司和业主的利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对于个别仍有其他利益诉求的业主,支持他们走法律渠道获取自身正常利益,自己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因为对法律关系及法律流程都很熟悉,我的解释和沟通以及协调方案得到认可,最终实现了项目的稳定拆迁。我又重新认识了知识的力量。

越淬炼越闪光

  几年来,我抱定一个信念,来就是当学生的!我要把基层当课堂,把百姓当老师,把难题当课题,在基层的大熔炉里好好淬炼自己,好好升华自己。

  淬炼首先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基层的工作强度很多时候超出想象。我做过一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的指挥长。一个拆迁指挥部,上百人的队伍,涉及几千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一瞬间,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我一个点上,沉重到窒息。那段时间,我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每时每刻都被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包围着;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耳朵发蒙;问题一个连一个,说话说到嘶哑。那种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有时真让人到了崩溃边缘。

  过去,基层的概念在心里很浅淡。但到基层后明白了,基层是一个国家的神经末梢。党委政府所有的政策、方针都要通过基层传导给群众。群众的冷暖、喜乐都要通过基层传导给上级。在这里,群众的喜怒哀乐,我们第一时间感知。如何把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整理好、处理好、反映好,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治理水平,也拷问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和良知。基层的工作方法也不同,除了硬性的政策准则外,还有柔性的情感倾注,既要坚持政策、坚持标准,更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

转自《人民日报》2014520

相关新闻

  • 212014.05

    李艳:基层为我打开一扇门

    2008年,我清华大学毕业,第二年,在河南郑州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配备67名硕士科技副乡(镇)长中成功入围,成为一名副镇长。

  • 172018.07

    打开历史精神的一扇大门

    西南联大只是一个代表。而认识与研究西南联大,应该成为打开那个时代历史精神的一扇大门。

  • 222023.09

    白俄罗斯留学生苏小小:中文为我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小小的个头、亮亮的眼睛,讲起话来露出甜美的笑容。眼前的苏小小(清华大学2018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一开口更是让人惊艳,因为她可以在俄语、中文之间切换自如,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自然科学,她都能翻译得很不错。苏小小本名叶卡捷琳娜·卡里加耶娃(Ekaterina Kaligaeva),出生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的一个外交和语言文学之家,父母都精通外语。上初中的时候,在父母鼓励下,苏小小选择了学习中文。一转眼,中文学习已经伴随苏小小...

  • 072017.06

    曾维康:扎根基层,我与海城的故事

    我是2013年3月18日到海城乡工作的。算起来,已经整整四个多年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 192008.11
  • 252017.05

    我为杨绛先生拍照

    能为杨绛先生拍照留影,是我十分荣幸的事。杨绛先生关心清华的发展,在学校设有奖学金。我当时正在教育基金会从事项目宣传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凡是与先生捐款项....

  • 232009.12
  • 212022.03

    “北清干部”在基层

    我们的耳畔时常交织着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的价值不该由他的出身决定。还有一种认为人理应处在与他匹配的位置上,高攀或低就都不可取。然而,这样的观念冲突到了具体的世俗情境中,却总是能够和谐统一:人们普遍会为那个“大材小用”的人感到遗憾,就连他自己,也将在一片遗憾声中惴惴不安:金子是否真的能够发光?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毕业后步入上海的基层岗位,就是这样一个“世俗情境”。从2015年到2021年,...

  • 122020.08
  • 092020.04

    忻隆:基层防疫守一线,同心战“疫”无国界

    2019年博士毕业后,忻隆作为选调生前往上海市发改委工作,现挂职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不但坚守在基层防疫一线,还在国....